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杨氏易传》对往圣言行的引用和发挥

《杨氏易传》对往圣言行的引用和发挥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03

《杨氏易传》对往圣言行的引用和发挥

摘 要:杨简的《杨氏易传》是心学家解《易》的代表作,它在阐发易学和心学观点时,大量、频繁地引录或化用儒家经典中的圣人言行作为佐证,以求对其独树一帜的学说形成支撑。杨氏借先圣之口向人们传达出他“易理归一”“何思何虑”的学术观念。

关键词:《杨氏易传》 往圣言行 易理归一 何思何虑

一、易理归一

《杨氏易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以下所论皆据此本)在卷一开篇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他的易学观:

易者,一也;一者,易之一也。其纯一者,名之曰乾;其纯一者,名之曰坤。其一一杂者,名之曰震、坎、艮、巽、离、兑。其实皆易之异名,初无本末、精粗、大小之殊也,故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子思亦曰:“天地之道,其为物不二。”……不然,则孔子何以曰‘予一以贯之’,《中庸》何以曰“天地之道,其为物不二”?

此处同时引用了孔子和子思的话。通观全书,“吾道一以贯之” 在卷一中被引用2次,在卷十一中被引用1次。而“予一以贯之”共被引用4次,分别见于卷

一、卷

七、卷十和卷十六。这两句话都出自《论语》,意思是基本一致的。“吾道一以贯之”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予一以贯之”则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话中含义是不难看出的,孔子想说明自己的学术体系有一个贯穿终始的主题――忠恕之道,孔子把“忠恕”作为为学和修身的根本而坚守不移;理解了“忠恕”,也就理解了夫子学说的核心和精髓。孔子口中的“一”宜解作“一个理念贯穿终始”,抑或“一个理念足以代表(整体的学术特色)”。而杨简将孔子的“一”解释为易理乃至万物的“同一”,否认了其本质上的差别性,在内涵和用意上的改造不可谓不明显。

子思所谓“天地之道,其为物不二”出自《中庸》:“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从整段文字来看,子思叙述的重心在一个“诚”字,“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和“其为物不二”都是对此而言。郑玄注曰:“言其德化与天地相似,可一言而尽,要在至诚。……言至诚无二,乃能生万物,多无数也。”孔颖达解释得更为详尽:“‘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者,言圣人之德能同于天地之道,欲寻求所由,可一句之言而能尽其事理,正由于‘至诚’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者,言圣人行至诚,接待于物,不有差二,以此之故,能生殖众物,不可测量。”子思认为君子贵在“诚”,“诚者自成”,既成就自身,亦成就外物。天地之道和圣人之道实际上是同一种规律,简而言之,就是“至诚”。圣人以至诚之心对待万物,所以万物得以生衍,以至于无穷。杨简在处理这句话时,是抛开“至诚”不谈的。同时,他将“其为物不二”与“一以贯之”结合起来,也就更加“确凿”地论证出“易理本一,万物本一”原本就是先圣之道。

在杨简看来,《周易》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虽形式变化万端,但本质是相同的。“一”是杨简对《周易》最核心的认知感受,也是杨简解《易》的主要门径。如果说“夫道一而已矣。三才一,万物一,万事一,万理一”(《杨传》卷一《乾》)是一个理论总纲,那么“于以明乾、坤之实未始不一”(卷一《乾》)、“非止一二事,比同而已。三才万状,自未始不一,而蔽者自纷纷也”(卷七《豫》)、“今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其间情伪凶盗、邪僻过咎不知其几,而无非易之道”(卷十《大过》)等这些对卦爻辞的解说,便是利用这个理论总纲来解读《周易》的具体实践。杨简通过对孔子“一以贯之”和子思“为物不二”的反复化用,无疑为自己“易理归一”的理论寻找到了权威性的文献依据和学术源流。

二、何思何虑

“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是杨简最为推崇的精神状态(见《杨传・原序》),《杨传》卷一《乾》中说道:

孔子发愤忘食、学而不厌,孔子非取之外也,发愤乃孔子自发愤,学乃孔子自学,“忘食”、“不厌”即孔子之“自强不息”。此不可以言语解也,不可以思虑得也,故孔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孟子》亦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者。”

念虑未动之始其元乎?故曰“天下何思何虑”,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文王{1}“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人惟因物有迁而动于思虑,动于思虑而后流而不交,昏而乱,则蛊益蛊,坏益坏矣,何能有所亨?何能致天下之治?(卷八《蛊》)

从推崇“毋意”{2}和“不识不知,顺帝之则”{3}亦可看出,杨简所主张的“思虑不作”更多是指私心杂念不作,或者说是消除躁动不安的虚妄念想,只有将此类思虑摈斥到精神世界之外,才有可能触及澄明的精神本体。正如其所言:

是块然者,与物为伍,既已与物为伍矣,则安得不动?无以顺适吾意则动,有以拂乱吾意则动,恐慑疑惑,胶扰阻郁,千态万状,且将为物所载矣,尚安得而载物乎?(卷二《坤》)

孔子曰“天下何思何虑”,箕子曰“无有作好”,“无有作恶”,好恶思虑不作,而本心无体,清明在躬。(卷十二《家人》)

“良知良能”出自《孟子・尽心上》,《杨传》分别于卷一和卷二十中加以称引。孟子所谓“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在直观意义上传达的是一种先验主义,但实际上也不过是肯定了人在践行仁、义、礼、智时无差别的绝对可能性,它和“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类似,都是性善说的延伸,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的先天基础。如果说孟子率先向世人展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可能性,那么杨简则又将这种可能性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孟子的“能”和“知”,在杨简这里已经被升格为“神”和“明”:

明乎此,心未始不善,未始不神,或始或息,则乾道在我矣。(卷一《乾》)

人心自善,人心自灵,人心自明,人心自神,人心自备众德万善,自与天地无二,自有变化随时中节之妙,特圣人不失其全。(卷六《大有》)

圣和俗的差别在孟子处还相对分明,在杨简处就已显得模糊,圣人较之庶众,也只是“不失其全”而已。但杨氏从“良知良能”里继承而来的学说的骨架依然保留得十分清晰。

杨简年少时即从《易大传》中受到启蒙,进而收获了对“心”和“道”原始而美妙的认知体验(见《杨氏易传・原序》)。随后在他学术观点趋向成熟的过程里,他一方面从儒家经典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教益,另一方面也在对这些经典进行着大胆的独创性的改造。因而在《杨氏易传》引用经典时,我们既能看到对往圣的信奉和传承,也能察觉出雕琢研磨、为我所用的痕迹。

{1} 当为尧。原文出自《列子・仲尼》:“尧乃微服游于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2} 出自《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将“毋意”解释为“不悬空揣测”,今从之。

{3} 《列子集释》引晋张湛注:“夫能使万物咸得其极者,不犯其自然之性也。若以识知制物之性,岂顺天之道哉?”张氏将“不识不知”释作“不犯其自然之性”。此说是也。

参考文献:

[1] 杨简.杨氏易传[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6] 傅亚庶.孔丛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 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A].续修四库全书:第55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妈妈我想对你说
动物带给我们的启示
自然美景之可爱的月季花
自然美景之绿萝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5)
妈妈我想对你说
花的奥秘
我想对你说
蚌的血液是淡蓝色的
我种了一棵石榴树
妈妈我想对你说(2)
妈妈我想对你说(4)
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妈妈我想对你说
自然美景之桃花
屋面(刚性防水)渗漏的原因及防治
灌注桩施工
建筑工程施工图纸会审的主要方法与内容
水泥搅拌桩施工方案
浅析雕塑与环境及文化的关系
工程项目管理实施设计管理的必要性
虚拟现实技术在施工组织中的作用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要点
高层办公楼设计注意事项
瓷砖装修攻略
流水施工的组织及表达方式
各大学专业院校特色专业介绍
CAD操作技巧
浅谈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装饰项目中设计与施工相结合的实践
《松鼠和松果》随堂练习 巩固篇
《松鼠和松果》老师语录
《松鼠和松果》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
《两只鸟蛋》趣闻故事
《松鼠和松果》知识点精析-重点语句探究
《松鼠和松果》知识点精析-重点字词意思
《两只鸟蛋》美文欣赏 种小鸟
《松鼠和松果》重难点分析-教学目标
《两只鸟蛋》美文欣赏 小小鸟
《松鼠和松果》背景知识
《两只鸟蛋》范文 爱护小鸟
《松鼠和松果》教案讲义-第一讲义
《松鼠和松果》知识点精析-重点字词梳理
《松鼠和松果》教案讲义-第二讲义
《松鼠和松果》知识点精析-整体阅读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