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我的乡村我的城

我的乡村我的城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08

我的乡村我的城

律回岁晚,寒气尚未完全褪尽,板结的大地上铺了一层霜。高低错落的冬青树,像一些裹着棉大衣的兵士,戍守着脚下这块贫瘠的土地,以凌然的姿势在眺望春天的到来。

村头的池塘边,一大一小蹲着两个孩子。看模样,应该是一对姐弟。消瘦的脸蛋被霜风冻得通红,却仍露出快乐的表情。水面上,几只鹅在来回戏水。不多一会儿,不知是浮水浮累了,还是讨厌水的温度,几只鹅一起上岸,曲颈偎在孩子脚旁。那两个孩子低埋着头,同时伸出四只乌紫的小手,争相抚摸鹅被雨淋湿的翅膀。嘴里嘀咕着什么,不知是在与鹅谈心,还是在诉说自己正在度过的童年。鹅扇动翅膀溅起的水珠,打湿了他们身上破旧的棉袄。

这是我在旧年底回故乡时看到的情景。那天,距离来年春节还有不到十天。这组池塘边的生动画面,给了我意外的感动。尽管,在这感动的背后,暗藏着那么一点点的凉。

这凉,来自于近些年我回乡的见闻感受。每次回去,我都有一种迷失的惆怅。我感到故园就像一位寡居多年的老太太,正在斜阳晚照下,孤单地苟延残喘着。良田大面积荒芜,茂密的杂草成了野鸡、老鼠等动物的“游乐场”。房舍破败得不成样子,宛若蒲松龄笔下那些狐仙出没之地,透着一股子阴气。一根根被蛀虫啃坏的柱子,像尸体腐烂后裸露出来的骨骼。沧海桑田间,青山依旧,夕阳几度。往昔的热闹与生气,早已随着年轻人的出逃,老年人的病逝而烟消云散了……

目睹斯情斯景,故乡,这个陈旧而又伤感的词汇,一次又一次击中我的要害。像一柄生锈的柴刀,认出了它曾经留在我手上的那道伤疤。一丝隐忍的痛,在我的心尖上颤动。二

听母亲讲,那两个小孩,是村头张大爷的孙子孙女。张大爷是我们村出了名的倔强老头儿。为人耿介,有正气,曾得罪过不少的人。

有一年春天,村里要集资修路,村长偏袒其小舅子,想方设法把工程项目承包给了他。全村的人都知道其用意,却敢怒不敢言,只偶尔躲在背地里议论一下。结果路修完半年时间不到,路面就开了坼。路基也被几场大雨泡得松软,出现塌方。村人们看在眼里,却仍旧不敢做声。唯独张大爷义愤填膺,像一只被激怒的蜂王。有天傍晚,他早早地收了活儿,气急败坏地跑去村长家里讨说法。一进门,张大爷就指着村长的鼻子骂:德泽娃儿,我是看着你长大的。人做事,不能昧良心。这条路是用全村人的血汗钱换来的,现在出现状况,你必须跟大家作个交代,否则,我就是去区里、市里,甚至到北京,也要讨回公道。村长先是爱理不理,后来发现暗中支持张大爷的人多了,怕万一弄出动静,自己官职不保,只好叫他小舅子返工,重新将路修复。这之后,虽然张大爷伸张了正义,为村人们出了头,可村里的人怕惹火烧身,也只能暗中感激他。于是,来自村长的仇恨也便记在张大爷一人头上了。权力就是那么令人惧怕,即使是来自基层的小小职权,也能让众多逆来顺受惯了的草芥之人胆战心惊,低眉垂首。

张大爷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福建打工,二儿子在广东打工。两个儿子离开他,均已快十年。这其间,他们只在几年前的春节回来过一次。平时,都是张大爷和老伴儿赵婶相依为命。赵婶常年有病,家中草药从未间断。这些草药,都是张大爷按照偏方去山上挖的。在我的记忆里,他们家整天飘散着一股中药味。打从门前路过,一股浓浓的刺鼻怪味便随风扑来,像有毒气体一样将人淹没。张大爷对赵婶很体贴,天气晴好的日子,他会端张椅子,坐在院坝里,替赵婶捏腿捶背。累了,就掏出烟袋,卷一张烟叶抽。阳光从树枝的缝隙里漏下来,照在他们皱纹纵深的脸上,像一幅苦难浸泡出的剪影,透着祥和而又复杂的表情。

可就是这么一个细心胆大,长着硬骨头的老人,却在前年经历了丧子之痛。他的大儿子在福建无故辞别人世。老两口得知消息后,老泪纵横,悲痛万分。工厂在通知死者家属时说,他们的儿子下班后,独自去外面喝酒,归途中,失足掉下街道石梯,导致头部破裂而亡。可张大爷说他儿子以前在家时从不沾酒,死活不相信厂方说的话。但苦于路途遥远,无法取证,厂方只是象征性地赔了一点钱了结此事。

当死者火化后运回乡里,老两口坚持要为儿子举行一场葬礼。张大爷说,他儿子命苦,从小跟着他受穷,在外闯荡多年,还没讨个女人成家,就赴了黄泉。在他人生的最后,举行一个仪式送其上路,既是对儿子的补偿,也是对自己的安慰。

据母亲说,举行葬礼当天,全村的人都去了,包括一直仇恨他的村长德泽。场面十分热闹。锣鼓齐鸣,鞭炮喧天。看到老两口孤独、凄苦的样子,在场的人都泪湿眼眶。一个铮铮铁骨,顶天立地地活了一辈子的老人,却没能经受住这意外的沉痛打击――张大爷那天晕倒在了大儿子的坟前。

在农村,倘遭遇老年丧子,就等于打碎了“香炉钵”,少了一个给自己送终的人。这种撕心裂肺的剧痛所暗含的乡村宗族文化意蕴,不止是肉体所能承受的灾难。一种比权力更为可怕,也更为残酷的灾难。

直到葬礼完毕,张大爷的二儿子都未曾露面,这是张大爷耿耿于怀的地方。得知大儿子死讯,他首先想到给二儿子打去电话。可二儿子在电话里说:既然人已经死了,那就埋了吧,我厂里请不到假,就不回来了。张大爷听完二儿子说的话,心像被毒蛇咬了一样痛。他不愿相信这两兄弟之间,竟会隔膜得如此深。都说血浓于水,可二儿子让他失望了。这无疑又给这个刚刚遭受丧子之痛的老人当头一棒。但没过多久,张大爷即想通了。他这两个儿子,从小都在忍饥挨饿中长大,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为碗里仅剩的一块肉,会争得拳脚相加。物质的极度贫乏,加之未受过良好的教育,导致了亲情的疏离。长大后,为了生计,他们又天各一方,为各自的命运苦苦挣扎,多年不曾有过问候和交流,冷漠是必然的。谁也改变不了谁,不论活着还是死去。

我站在池塘的堤坝上,冷风吹皱池水,几根散乱的鹅毛漂浮在水面,像我散乱的心情。天空阴惨惨的,要下雨的样子。那些挺立的冬青树,像一些冷静的旁观者,静静地看着这两个孩子。 一种创伤,再次子弹一样击中了我。

我走过去,朝孩子打了声招呼:你们不怕冷吗?可能是我的声音惊扰了他们,两个孩子同时转过脸来,疑惑地看着我,有些羞涩,又略显惊惧。大概是见我并无恶意,他们才渐渐放松下来,又继续回转身去抚摸身旁的鹅。我接着问:你们爸妈呢?女孩埋着头说:广东去了。那你们跟着谁吃住啊?女孩回答:婆婆。在我跟女孩简短的问话中,那个瘦小的男孩一直没出声,独自跟鹅玩耍着。仿佛他已经遗忘了自身以外的世界。

这两个孩子的父亲,即是张大爷的二儿子。母亲跟我说,张家老二是在他大哥去世一年后回村的。他回来不是为了悼念大哥,更不是为了安慰父母,而是设法在镇上购置商品房的。

近两年来,因我故乡属于库区,又紧邻旅游风景点,区委区政府着力打造旅游产业,要对旅游点周边环境进行规划、整治,对景区周边居民实行整体搬迁,此举闹得乡民们人心惶惶。但后来由于拆迁赔偿压力大,政府只将库区外围的居民作了安置,统一在镇上给他们建了还房。而对于生活在库区里面的居民,未做任何拆迁动员。这让村民心里极度不平衡。眼看河对岸的人有序搬入楼房居住,他们就像吞咽了苍蝇一样难受。

我理解这种难受。

被河流围困了一辈子的农民,做梦都想逃离这个穷山沟。他们祖祖辈辈挣扎于此,见惯了崎岖的山路,交通的闭塞;体会了劳动的受苦,贫穷的折磨;经受了山石滑坡的恐慌,河流涨水的厄运……他们早已厌倦了这里的一切。如果村里的男青年,不出去靠打工挣钱,是很难讨到老婆的。因此,这里一代又一代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憧憬:进城。在农村人眼中,城市不但能让他们的肉身免遭超强度的劳作之罪,还可以使他们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就像那些搬进安置房的农民,虽然生活在镇上,生活本质也并未发生多大变化,但他们的生活态度明显不同于过去。曾经总是愁苦的脸上多了几分光泽,心情似乎也好了很多。从人面前走过,腰杆也比过去挺得直了。这些微妙的变化,让仍旧困在库区内的居民心生嫉妒。

后来,政府为平民愤,照顾居民情绪,避免群众上访滋事。他们招商引资,在安置房的另一边,专门辟地建了几栋商品房,以每平米一千五百元的价格销售给当地居民。这一看似惠民的售房政策,同样害苦了那些梦想“进城”的老百姓。由于商品房只售给拥有本地户口的居民,房屋又不能按揭贷款,必须付现金,每套住房总价都在二十万元以上。开发商贼精明,虽有政府的建房补贴,他们仍投资谨慎。先让购房者登记,交预付款五万元(概不退还)。然后根据售房套数定量造房。交房时,再一次性结清尾款。

售房政策甫一公布,村民们都蠢蠢欲动。邻近几个村的乡民,像是受到外界突然袭击的马蜂,纷纷奔走呼告,一边通知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儿媳回来商量对策,一边四处向亲戚朋友筹措预付款。那段时间,这个亘古封闭的乡镇,刮起了一股现代化的飓风。它来势凶猛,先以摧枯拉朽的力量扫荡着昔日落后的生活风貌,又以饿虎扑食的威猛颠覆着这群农村人陈旧的思想观念。这场飓风伴着熊熊燃烧的烈火,点燃了这群穷惯了,怕惯了的乡下人生活的激情。他们像一群穴居黑暗已久的困兽,突然看到了光亮,嗅到了新鲜的空气,那种喜悦是幸福而迷人的。尽管,长久以来钻进他们体内的寒冷,还像寄生虫一样盘踞在他们的骨骼和肌肤里。

有了住房,就等于有了一个避风港,一个可以躲避风雨和日晒的硬壳。可对于农村人来说,要想买这么个“钢筋水泥浇铸的硬壳”谈何容易?为了交那五万元的预付款,不少家庭扯皮吵嘴,风波不断。老的哭,少的骂,搞得几个村子鸡犬不宁。

张大爷的二儿子跟老婆商量后,决定要在镇上购一套房。可他们这些年在外打工所存的积蓄并不多,除去日常开销,总共只有四万块钱。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就是凑不齐预付款。无奈之下,张家老二想到了圈里养的那两头猪。猪原本有三头,张大爷为大儿子办丧葬时杀了一头大的。剩下的两头还不到出槽时间。这几头猪,是老两口熬更守夜,辛辛苦苦喂养的。当老二提出要卖猪时,张大爷坚决反对。张大爷对二儿子说:这猪是我跟老太婆唯一的经济来源,你们小两口在外讨生活,又没寄一分钱回来,把猪卖了,我们怎么办?你妈常年生病,要是遇到个三长两短,谁管我们?你这个不孝的东西。没想到张大爷的一番话,却激怒了二儿子。老二气急攻心,跨步上前甩手就给张大爷一耳光。张大爷用手摸着灼痛的脸,半天没回过神来。赵婶见势不妙,吓得浑身哆嗦地跪在地上,边哭边给儿子求情。这个张家老二丝毫不顾母亲的规劝,仍怒目圆睁,大声吼道:你们不要倚老卖老,我落得今天这个下场,全是你们给害的。

那天下午,张大爷像一个受到刺激后突然变得呆傻的人。他坐在院坝边的条石上,一口接一口地抽闷烟,袅袅烟雾在他头顶盘旋。

张家老二打骂完父亲后,就抄着手出去了,直到吃晚饭时,也不见回来。他还在四处为预付款的事发愁。赵婶叫张大爷吃饭,张大爷一声不吭。他在院坝边坐到天黑尽,直到把烟袋里的烟叶抽完,才回房去睡觉。赵婶让孙子孙女端去饭菜,哄爷爷开心。张大爷仍是不理,独自躺在床上,望着屋顶上的青瓦发愣。赵婶体谅张大爷心情,便再没去打扰,独自收拾碗筷到灶房忙活去了。孙子孙女也开始守在电视机旁,看起了动画片。

待赵婶忙完灶房的活儿,准备为张大爷倒杯热水时,才发现躺在床上的张大爷不见了。赵婶慌张地喊了两声:老头,老头。没人应。跑去问孙子孙女,也说没看见人。这时,赵婶乱了方寸。她急忙冲向院坝大声喊叫:老头……老头……仍未听见回应。黑夜像一层幕布,掩盖了赵婶的哭喊声。

当张家老二气咻咻回来时,看到家门前的池塘边人声喧杂,几只手电筒形成的光柱,像几柄挥舞的利剑,试图将这深黑的夜幕撕裂。远远地,老二听到母亲的悲声,预感出事了。他急匆匆跑近一看,发现父亲上半身栽在池塘里,满嘴都是泥,两只放大的瞳孔充满血丝。张大爷的尸体旁,横放着一个装过“百草枯”的空药瓶子。老二一下子傻了眼,双腿直打哆嗦,像一棵飓风中不停摇摆的树苗。

一生倔强,不畏强权,乐善好施,誓死捍卫做人尊严的张大爷,就这样潦草、绝望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刚处理完张大爷的后事,张家老二就急不可耐地奔赴广东去为做“城市人”的梦想而努力了。他唯一留给多病母亲的,除了痛失至亲的双重悲痛,再就是两个幼小的孩子。为实现伟大的进城之梦,他不能携带任何包袱上路,他在做人生最后的孤军奋战,或拼死一搏。

跟两个孩子交谈后,我特意去他们现在的家看了看。家中大门紧闭,没有看见赵婶。孩子说:婆婆去后坡挖红苕去了。唯见大门两边哀悼张大爷的挽联还醒目地张贴着:

思亲唯望白云去

守孝常伴晚霞归

挽联写得情真意切,痛彻心扉。可惜本该守孝的人,却在亡者尸骨未寒之际,早已身披朝霞,踏上了漫漫征途。只留下两个幼小蒙童,守着空空的旧巢和一丝若隐若现的亲情。

当下的中国乡村,倘借用马克思的话说,果真是“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转眼到了春节。正月初一早晨,阳光已经照亮大地很久了,才听见村前村后稀稀拉拉地响起了鞭炮声。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那时的春节是热闹和喜庆的。天还未亮,鞭炮便炸开了花。那种持续不断的轰鸣,宛如滚滚春雷,从天边碾压而来,送来新年的祝福。鞭炮响过之后,便是孩子们的天下了。他们换上母亲缝制的新衣新鞋,在村子里欢呼雀跃。像一群春天的精灵,初降人间,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

可如今,这一切美好的记忆,似乎也随着那些固定的东西烟消云散了。

吃完母亲做的汤圆,我便跟随父亲去上坟。这是我们每年初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雷打不动。这一不需要制度来约束的自发行为,或许是维持乡村最后的一道文化传承了。祭祖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根在何处,知道自己身体里流淌的血脉的源头在哪里,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都应该看清自己的来路。只有这样,人生才有方向感。

凑巧的是,我们在祭祖的时候,正好碰到赵婶带着两个孩子,也在给他们的爷爷和大伯上坟。这两座坟堆间隔不远,张大爷坟头上的白幡和花圈还没完全被雨水沤烂。赵婶拄着木棍,驼背弯腰,两鬓的白发像秋天的芭茅穗子,凌乱而焦枯。那张疲惫的老脸上还挂着两行泪珠,看样子刚刚哭过。而两个孩子则跟我初见时一样,穿着一身破旧的棉袄,双手冻得跟红萝卜似的。小男孩的鼻孔里总是爬着两条“虫子”。我向他们问好,他们回头看看我,便在婆婆的指引下跪在坟前,貌似虔诚地给逝去的亲人磕头敬香。

这个场面是如此的颓败,又是如此的神圣。

我不知道对这两个孩子来讲,他们是否懂得死亡的含义,但事实是,在他们本该享受父爱和母爱的年龄,生活却无情地剥夺了他们的童趣,又过早地教会他们如何抵挡生命里所遭受的寒冷。

上完坟回到家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两个孩子的身影,像一场电影里的特写镜头,反复在我的脑海里放映。我在想,他们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会不会影响其身心发展,以至于当他们长大后,也像他们的父辈那样,以牺牲人伦道德的代价,去为一些虚妄的梦想投放赌注。

倘若果真如此,那么,这样的结局无疑是悲壮的,也是悲剧的。

怀着担忧的心绪,下午,我再次去看望两个孩子。姐弟俩仍旧在池塘边玩耍。他们的婆婆估计又上坡干活去了,大门依然关得很紧。在乡村,即使是春节这样的日子,农民们也没有消闲的时候。生活不允许他们休息和放松,更别奢望能像城里人那样,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电视机前,嗑着瓜子,翘起二郎腿,欢声笑语不断。他们命贱,没有那样的福分。

我给两个孩子带去几袋点心,希望能让他们高兴一下。小男孩一见零食,迅速站起身,伸出沾满泥巴的小手来拿。他姐姐却悻悻地望着我,原本伸出的手又缩了回去。我说:拿着慢慢吃吧,专门给你们带的。听我这么说,小姑娘才重又伸手接过食品。我让他们把手洗干净再吃,话刚出口,小男孩早已撕开食品袋,大吃起来。

这时,我下意识看了看他们自造的玩具――用干柴棍和黏泥土搭起的一座小楼房。我故意问:你俩弄的什么啊?这回倒是小男孩先开口:房子,我们的大房子。他接着用手指着“泥楼房”说:这间是爸爸妈妈的,这间是姐姐的,这间是我的。在小男孩给我提及的家庭成员中,唯独没有提到他们的婆婆。

也许,在这个孩子眼里,每天带病给他和姐姐洗衣、做饭的老太婆,还没有融入他的情感领域。又或者,他们的父母还没来得及教会他们如何感恩,如何寻找足迹的来处。

我继续追问道:如果在房子和爸妈之间做个选择,你们愿意选择什么?姐弟俩异口同声地说:房子。我问:为什么?姐姐说:爸爸妈妈都喜欢房子,有了房子,他们就不会每天吵架,也不会不管我们了,爷爷也不会死。

我的脑子像被人用砖头砸了一下,有轻微的疼痛感。面对这两个幼小的孩子,我不知道说什么好。

我每天上班或下班途中,都会看到大量不同年龄段的农村人从我身旁往来穿梭。他们穿着朴素,步履匆忙,缺乏自信。他们靠从事一些低廉的工种来养活自己。他们以放弃故园的惨痛代价,来城市里寻求梦想,期望借城市的一角屋檐避避雨,遮遮阳,但却最终不过是城市里的边缘人和弱势者。这个群体是庞大的,他们是一座城市幸福金字塔的基座。

经济学家茅于轼在他著的《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里说:

住房的不平等,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从来没有改善过。不管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统统如此,没有例外。也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是公有制或者私有制,都没有例外。现在和过去比较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不平等扩大了。最穷的人住房几千年来没有多大改善,古代的穷人和现代的穷人住得差不多,都是坏得不能再坏了。但是最富的人可大大改善了他们的住房,他们的住所不但有寝室、客厅、餐厅,还有电影院、动物园、宴会厅、画廊、收藏室。再往前看,不论什么主义,什么社会,住房的不平等恐怕是最难解决的人类平等问题。

茅于轼先生的这段文字,宛如一团浸泡在消毒液里的药棉,他在用这团药棉清洗社会伤口的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了时代和个人共同的尴尬。

节日是短暂的,就像幸福的消失一样。但这个春节留给我的痛感和思考,却不会轻易消失。因为,我知道在那些长满茅草的良田里,倒塌的房屋废墟下面,埋藏着人类生活过的印迹,以及历史兴衰的见证。

走在返回城市的路上,内心百感交集。车过小镇时,透过车窗,当我看到工地上那些正在建设的商品房,以及脚手架上那些刚过完春节,就匆忙赶来施工的农民兄弟,内心像涨潮的水,此起彼伏。我不知道那些商品房的背后,藏着多少家庭的喜怒哀乐,歌哭悲欢;更不知道,那些在城市里修建了无数漂亮住宅的农民工,有哪一间房子是属于他们的。

一生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曾在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发出过揪心的浩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如今,这声浩叹,穿越千年时空隧道,变成了一个孩童稚嫩的声音,在我耳际萦绕:房子,我们的大房子。这声音,尖细,有力,像植物拔节的脆响。循着这声音的余音,我顿生另一个追问――那便是贝淡宁、艾维纳合著的《城市的精神》一书里那句最具警示意义的话:

全球化时代,城市何以安顿我们?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movies and Books
北京植物园
A Model Student
Talking about Having Sports
一张母亲节贺卡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天来了 Spring is coming on
介绍你的学校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Don’t use plastic bags(不要使用塑料袋)
给母亲的感谢信
Holidays and Outings
My Little Dog
难忘的一件事
​考试 Examination
支票的托收手续
粒子滤波在GPS 动态滤波中的应用摘要
孔子学院: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品牌
机电一体化粉体精密计量装置及控制系统的设计
谈完善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细节
废旧材料电石灰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投产博苏化学新异氰酸酯工厂
让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数学课堂闪光
简述英国要求中小学教师获硕士学位
供应链融资风险分析模型的构建策略分析
新疆生物质能源工程“破茧待出”
房屋出售一年有余 卖方无权要求返还
反收购模式的差异和趋同比较分析
浅析三本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谈儒家伦理道德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
《王二小》整体阅读感知
《王二小》随堂练习:巩固篇
《王二小》重点字词的意思
《吃水不忘挖井人》美文欣赏:感恩的回报
《王二小》写作指导
《王二小》重点字词梳理
《王二小》相关资料
《王二小》老师语录
《吃水不忘挖井人》趣闻故事:一饭千金
《王二小》随堂练习:提高篇
《王二小》教学目的
《王二小》教学重点
《王二小》重点问题探究
《吃水不忘挖井人》趣闻故事:助人为乐的毛泽东
《王二小》美文欣赏:和王二小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