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针灸让中风病患者生活更有质量

针灸让中风病患者生活更有质量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20

针灸让中风病患者生活更有质量

中风即脑梗塞、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疾病,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并发症多的特点。医疗技术的发展使中风病的诊断和抢救水平明显提高,降低了患病死亡率,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语言及认知等功能障碍,特别是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能力。面对这些问题,最好是走中西医结合的路子,用中医针灸来促使患者更好更快的康复。

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机理

自从CT检查广泛应用以来,为临床判断中风病变性质、部位、程度及预后提供了有利手段,同时也为针灸治疗中风提供了科学依据。经统计学分析,CT显示病灶大、受损重、占位明显、脑室受压者,受损脑细胞功能恢复及功能代偿能力差的中风患者,其针刺疗效欠佳;反之,针刺效果较好。诸多研究结果证实,针刺能改善脑动脉的弹性,使其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改善脑部供血和病灶周围脑细胞缺血缺氧状况,促进中风病人的康复;针刺能调节中风患者皮层的抑制状态,增加其代偿功能,促进患者脑电活动的有序化,提高和改善了皮层细胞的基本电活动,使中风患者的临床症状迅速好转;针刺能明显影响血脂代谢,并调节其比例,使纤溶系统趋向稳定,有利于清除脑中的瘀血;针刺具有调节血清脂质代谢作用,其中T辅助细胞明显升高,T抑制细胞相对下降,而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针刺治疗能改善微循环,从而有利于病变部位组织血液供应,建立侧枝循环;针刺对脑缺血后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减轻脑水肿,减少梗死体积;针刺可抑制缺血性神经元凋亡,提高缺血后脑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合成或释放。

针灸治疗的最佳时机

临床上对于中风后针灸治疗的时机问题存在着不少争议,许多医院仍然采取的是发病早期药物治疗,到了所谓的“恢复期”“稳定期”“康复期”或者“后遗症期”,才“配合”中医针灸,这种治疗模式是不恰当的。因为针灸疗法作为一种适宜的外周刺激,通过针灸特殊的外周感觉传入方式,能够调整神经反射环路中各个神经元的兴奋性,实现大脑皮层的功能重组和功能代偿,从而恢复正常的运动模式,从整体上调节人体机能。也就是说,只有在最佳的时机采用针灸治疗,才会得到最佳疗效,不致延误病情,使患者的后遗症减少到最小。

对于出血性中风的针灸介入时机,多数医生持谨慎态度。一般认为,在发病急性期处于抢救阶段时针灸不宜立刻介入,而且选穴时应注意避免选用敏感性太强的穴位,手法宜轻柔,刺激要轻,以免使患者紧张而引起血压上升。古人云:“急则用针,缓则用药。”《针灸大成》也说:“凡中风跌倒,卒暴昏沉,急以三棱针刺十二井穴。”可见古人主张脑卒中针灸早期治疗,不宜过迟。脑出血本身引起的死亡绝大多数在发病的早期,该类患者的治疗关键是在急性期降低病死率和提高治愈率,有效措施(针灸)在急性期采取也是无可厚非的。穴位都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合理的治疗不会引发出血或进一步加重或再度出血。因此,中风病患者急性期只要是生命指征平稳,意识清楚,病情稳定,就应该尽早选用针灸治疗。针灸越早其预后效果越好,特别是越早接受头皮针对自主意识恢复就越好,后遗症也越轻、越少,疗程可明显缩短。

针灸疗法的辨证施治

中风偏瘫是高级中枢丧失其对随意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低位中枢控制下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软瘫期(弛缓性瘫)属中医学“痿证”,瘀血痰浊上瘀于脑,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为本病的主要病理机制,患侧肌肉处于弛缓状态。治疗应尽早而且刺激手法可稍重些,以尽快促进患肢肌张力的产生,使处于休克或休眠状态下的脑神经细胞觉醒,抢救大脑半影区,建立侧枝循环,提高肌张力。该类患者选穴主要集中于手足阳明经、足少阳及督脉四条阳经。常用穴位有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外关、环跳、三阴交、太冲、悬钟、手三里、解溪、昆仑、内关、百会、风池、风市、委中、极泉、阴陵泉、风府、太溪、伏兔、丰隆、髀关、后溪、尺泽、血海、大椎等。

当弛缓性瘫移行至痉挛性瘫痪期时,出现上肢的屈肌和下肢的伸肌共同运动时引起的肌痉挛模式,上肢的屈肌为抗重力肌,主要为上臂的内收肌群、内旋肌群,肘关节的屈肌群,前臂旋前肌群,腕和指的屈肌群,均分布于上肢前、内侧,表现出上肢屈曲、内收。下肢的伸肌为抗重力肌,主要为膝关节的伸肌群,大腿内收肌群,踝关节的内翻肌群和跖屈肌群,均分布于前、内侧。从前、内侧为阴,后、外侧为阳的概念上说,此种表现属于“阴急阳缓”。由于中风致瘫从发病起,随着病程的发展,肢体会出现不同的功能失调状态,在经脉的选用上也应有所不同。任何疼痛刺激都可以引起屈肌、伸肌的回缩反应,表现出屈肌、伸肌的有关痉挛,在偏瘫痉挛期应利用拮抗收缩交互抑制主动肌的痉挛,故治疗时以上肢拮抗肌群穴(伸肌群穴)为主,配以上肢痉挛肌群;下肢拮抗肌群穴(内收、屈肌群穴 )为主,配以下肢痉挛肌群。选用集中在手足少阳经、手阳明经及足太阳经四条经脉。其中上肢以手阳明经、手少阳经为主,配以心包经;下肢以足太阳经、足少阳经为主,配以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通过阴阳经调节,缓解“阴急阳缓”状态。常用穴位有曲池、阳陵泉、合谷、外关、三阴交、委中、手三里、血海、足三里、环跳、太溪、照海、尺泽、阴陵泉、大陵、天井、伏兔、内关、极泉、阳池、曲泉、悬钟、殷门、解溪、会、髀关、申脉、承山、风市、昆仑等。

在临床治疗时,遵循取穴宜少不宜多的理念交替使用这些穴位,一则可减少对同一穴位的不断刺激产生疲劳性,再则可减少病人的痛苦;在此基础上配合辨证施治,必然会取得更好的疗效。在偏瘫痉挛期除体针外,选取头针、眼针治疗效果也是不错的。

有并发症的患者能否针灸治疗

中风患病同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是否可以针刺?笔者认为高血压I期(血压在140~159/90~99毫米汞柱)的患者,此时机体无任何器质性病变是可以大胆针灸的;高血压Ⅱ期(160~179/100~109毫米汞柱),此时有左心室肥厚、心脑肾损害等器质性病变,但功能还在代偿状态,应谨慎针灸;高血压Ⅲ期(180/110毫米汞柱以上),此时有脑出血、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病变,已进入失代偿期,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绝对禁止针灸。

针刺可以治疗糖尿病。但在糖尿病急性代谢混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高渗昏倒时,糖尿病合并有皮肤传染、溃疡者,饥寒、疲惫、精神紧急时,均不宜针灸。还有就是对糖尿病人针刺前一定要严格穴位消毒(尤其是四肢远端),针刺应避开血管。牢记唐代医家孙思邈之训:凡消渴病经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灸刺则于疮上漏脓水不歇,遂成痈疽。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大家来赏荷
迷人的彩虹桥
人人都献出一份爱
同在一片蓝天下
即将绝版的三峡
出淤泥而不染
反对战争
电脑
我做桥梁设计师
今夜星光灿烂
莲文化
“铸剑为犁”雕像之感想
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感想
我与电脑
莲文化探秘
巩义市对文化公园进行概念性城市设计
园林植物与建筑小品的配置
滴灌系统应用八大错误概念
楼地面渗漏原因浅析及控制
设计突破 建筑创新
四大软肋制约兰州建筑沙盘模型市场
建筑与时代
重庆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规划建设述评
南京主城近期公共停车设施布局规划方法
城市规划的历史人文困境
提炼四合院基本形式 京城四合院有了修缮样本
洁净手术部主体建筑设计前期准备工作探讨
“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
现代园林材料的应用与发展
住宅区的水景设计
《她是我的朋友》 趣闻故事
《她是我的朋友》 相关介绍
《她是我的朋友》 重点问题探究
《妈妈的账单》随堂练习 巩固篇
《妈妈的账单》 相关介绍
《妈妈的账单》 教案讲义2
《她是我的朋友》 考点练兵1
《妈妈的账单》随堂练习 提高篇
《她是我的朋友》随堂练习 巩固篇
《她是我的朋友》 考点练兵2
《妈妈的账单》 知识点精析
《她是我的朋友》 范文习作
《她是我的朋友》随堂练习 提高篇
《她是我的朋友》 整体阅读感知
《妈妈的账单》 教案讲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