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别出机杼亮新番,集腋成裘著益卷

别出机杼亮新番,集腋成裘著益卷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15

别出机杼亮新番,集腋成裘著益卷

【摘 要】朱恒夫先生的《城市化进程中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是新近中国戏曲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全书视野开阔,述论详实,立足现状,又辅之以历史观照。不但对当代中国戏曲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全貌式统窥,更为当代中国戏曲传承与发展点灯亮道。在本文中,笔者对该书的内容框架、著作特色以及学术贡献进行了评述,望引更多读者关注此书。

【关键词】戏曲;城市化进程;传承;发展

朱恒夫先生所著的《城市化进程中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①(下文简称“传承与发展”)一书在癸巳年腊月已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了。该书的出版,对于近年来水波不兴的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无异于锦上添花,一石激起千层浪。作为戏剧研究领域的重要一支,近年来,关于戏曲的研究虽不断有书文涌现,但多是局部性的研究,较为零散,有的也仅局限于表层。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由于中国戏曲的研究开蒙较早,自古至今,数百年不止,前人之研究成果甚多,后继创新超越者甚少;二是由于中国的戏曲源自民间,要了解她研究她就要深入民间,导致田野工作较多困难,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戏曲研究的难度;三是戏曲的研究不是单一学科领域的探索,需融合文学、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音乐学、文献学等多学科,必须要有极大的毅力和长期的积累,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亦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所突破,这也是不少学者望而却步、无法深入涉足的隐性原因。上述或可解释学术界欠缺较为全面、立体研究戏曲传承与发展专著的缘由。因而《城市化进程中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的出版就显得弥足珍贵了。从20世纪80年代起,朱先生时刻关注着戏曲的点滴变化,不断探索研究戏曲的现状与出路,寒来暑往,笔耕不辍,三十年来先后发表戏曲研究相关论文一百六十余篇,戏曲专著十多部。所谓“久思必成新,久琢必成器”,“传承与发展”正是基于作者几十年来研究积累和思考的经纶之作。

一、内容框架

“传承与发展”洋洋洒洒二十七万余字,总的来看是分为三大块对城市化进程中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阐述――

第一大块包括第一章与第二章,分别从现状与历史两个纬度展开。著作开篇即对近三十年来戏曲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明确的剖析,总结了戏曲现状中所存之危机及亮色,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由此引出城市化对戏曲的多重影响,并在对戏曲生存现状的窥探之后展开戏曲历史回望,进一步呈现出戏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衍变轨迹,以及戏曲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第三章至第七章可以看作是全书的第二大块,通过剧本创作、导演、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等多方面对当代戏曲展开了全面研究:纵观了近三十年来戏曲剧本创作的主流和影响;探究了当代戏曲导演的成就与缺陷;论述了音乐在戏曲中的重要性及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分析了成功的戏曲表演的特色与要点;总结了戏曲舞美应该遵循的本质特征以及在改革中需要纠正的缺点。

第三大块即为书中的第八章,作者对当代中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戏曲传承与发展方略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强调了当代戏曲发展必须走多元化道路、走回到市场、走向“新杂剧”等观点。这一章不但是全书的总结与升华,更是朱先生关于当代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思考的核心理念。

二、著作特色

(一)以史为鉴,立足现状

古人云:“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的重要性不容置否,强调了对于戏曲的研究,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关于戏曲历史的研究在学术界一直方兴未艾。然而,仅仅局限于对戏曲历史源流及发展脉络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原因在于作为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戏曲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变革而不断演变,只有立足现状才能更好地审视戏曲在当代社会中的面貌,从而进一步探索其发展的方向与趋势。“传承与发展”正是在对戏曲与城市的历史观照基础上深入展开对当代戏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传承与发展的研究的。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考证查验的过程中,挖掘出了戏曲各种艺术因素的发展与城市的关系。例如唐代城市中艺人及其表演对戏曲形成的奠基;宋代都市艺术市场中市民阶层对宋杂剧、南戏正式形成的推动;元代大都对北杂剧兴盛的影响;明清城市对昆剧传播的拓展;北京对京剧以及各地对地方戏形成的促进等等,都显示出作者对戏曲在城市化进程中传承与发展的独特认知与科学性解析。由此,作者进一步将视野投射至当代,分析出戏曲现状中的危机,认识到城市化与现代化对戏曲的冲击;同时也分析了戏曲现状中的亮色,强调政府的重视、剧团的力量、观众的认可对戏曲在当代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视角多元,高屋建瓴

我国地缘广袤,珠撒各地的戏曲剧种更是不胜枚举。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戏曲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通过演员角色的扮演展现给观众悲欢离合的戏剧化故事,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刻内涵,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多门类单体艺术复合一体。

戏曲曾经是中国人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随着时代以“加速度”的动力发展,多媒体与互联网的入侵,以及戏曲自身表演施施而行、轻吞慢吐等特点,使得戏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休闲娱乐视野,观众群严重减缩与断层,尤其是在年轻人的印象中更是浮光掠影。因而,如何能让戏曲这一古老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延续其生命力,在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继续传承、阐扬光大,成了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作者在对城市化进程中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这一问题上,对剧本创作、导演、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等多个方面展开了全视角、多方位的详尽论述。如“剧本创作论”部分专题探讨了魏明伦、罗怀臻、郑怀兴在戏曲剧本创作上的特点与创新;“导演论”部分选取阿甲、李紫贵、余笑予等现当代极具代表性的导演分析了他们成功的经验;“表演论”部分不但例论了周信芳、尚长荣等京剧艺术家的表演艺术,还分析了梁伟平、沈铁梅、曾静萍、韩再芬等地方戏演员的表演特色,可谓五彩纷呈、各有千秋。不难看出,“传承与发展”的研究范围融贯东西,研究视角辐射多元,将构成戏曲的各个要素剖析得一目了然。

(三)经典分析,透彻清晰

在“传承与发展”中随处可见经典剧目与名家名人,其目的在于通过实实在在的实例管窥戏曲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从而进一步剖析其原因。如在“音乐论”章节,作者通过对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多个剧目音乐的分析总结了样板戏增强音乐表演功能、巧用传统音乐材料、针对人物设计唱腔等音乐改革的成功经验;详细分析了楚剧《大别山人》的人物腔调、音乐构思、字腔关系等作曲方法与黄梅戏《徽州女人》采用民歌乐素、引入现代作曲、运用主题贯穿等音乐创新。又如在“表演论”中作者通过对尚长荣在其改编和新编剧目――《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世》、《廉吏于成龙》、《成败萧何》中的表演特色进行分析,探索出不受行当约束、准确了解人物、守护京剧规律的新的戏曲表演方式经验;在对梁伟平“都市新淮剧”“三部曲”――《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千古韩非》进行分析后总结其表演应适合本剧种剧目、唱腔要进入人灵魂深处等卓有成效的改革经验;从川剧《金子》主演沈铁梅的表演中,分析总结出正确诠释人物形象、发挥川剧演唱艺术、准确把握表演分寸等使该剧获得观众一致好评的原因。凡此种种,不但带给读者鲜明生动、透彻清晰的阅读体验,更体现出作者对各个剧种及其代表性剧目了如指掌、精义入神。

三、学术贡献

(一)新见迭出,启发深刻

在“传承与发展”中作者始终坚持将戏曲与城市化进程之关系紧密联系,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方略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书中立论独到鲜明,阐述详尽缜密,更创新性地提出众多新见,实为本书最大的特色。朱先生深知戏曲艺术必须传承和发展下去,认为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极具代表性的艺术,是为广大老百姓服务的草根性艺术,是在民族文化土壤上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性艺术。因此,作者在全面、立体地审视戏曲之历史与现状后,提出了颇多关涉戏曲传承与发展方略的主张。譬如倡导戏曲艺术形态多元化发展,提出文化多元的社会现实需要、剧种之间艺术形态的差异、今日之探索和日后之借鉴的需要等皆是戏曲艺术形态应当多元化的原因。又如呼吁让戏曲重新回到市场中去,剖析了戏曲艺术高度政治化、艺人主体性丧失、演员缺少提高艺术修养的上进心、剧团与演员缺乏市场经验与市场受挫的承受能力等戏改弊端。再如首倡“新杂剧”将是今后戏曲发展之方向这一大胆、科学的战略提议,并详述了声腔的改革应既传统又现代,戏曲表演要与话剧、电影的体验方式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要融合一体等可行性做法。让读者在对作者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和深刻缜密的研究精神由衷敬佩的同时,对“传承与发展”一书中所呈现出的远见卓识备具认同感。

(二)指导实践,与时俱进

早在多年前由朱先生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戏曲美学》②一书中就已展现出戏曲作为一门高度综合性艺术所涵盖的独特、鲜明的艺术特征。无论是剧种本身的差异性特质,还是剧目的戏剧化情节;无论是戏曲人物形象的行当区别,还是戏曲唱腔与舞台美术的形态特色等都让读者领略到戏曲在表演、音乐、舞蹈、服饰、语言等多方面的艺术魅力。而这隽永、生动的艺术形式是要通过演员、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人的实践工作展示出来的。由此,“传承与发展”在理论上提出了众多具有权威性的真知灼见。比如在书中作者认为爱戏曲、扮相好、歌喉美、悟性高、有毅力、善合作等是成为合格的戏曲演员应必备的条件。又如对戏曲的导演作者也提出应有较高的戏曲艺术造诣、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史知识、敏锐的观察力、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草根情怀等要求。作者还建议在戏曲音乐改革上应努力打造出新的声腔音乐,并遵循时代性、民族性和程式性等原则。此外,作者还分析了当代舞美存在着一味追求写实、舞台设置太过恢弘、场景过多等不足之处以及改进的方式,即舞美的设计和布置应既保持戏曲特征又能体现出当代美学精神。上述种种无疑是朱先生几十年来在戏曲演出现场、各地戏曲院团实地考察的思考凝练,更是戏曲人在实践工作中得以参考和借鉴的点津性指导。

四、结语

回顾中国戏曲之研究,是自戏曲诞生起便从未歇止过的,从宋元明清的中国古代戏剧理论体系的逐步建立至王国维到张庚的近现代戏曲研究的不断展开,使得戏曲研究薪火相传,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更呈现出日新月异之势。“传承与发展”的出版,以其多元化的视角、深刻的内涵,必将戏曲的当代研究推向更新的高度。该书给笔者留下的深刻印象有二:其一,作者广博精深的学术修养不仅体现在行文雅致、字字珠玑的文学功底上,作者用立足现状的理念探索戏曲传承与发展,看重戏曲在当代社会中的存在面貌,更启发了当代戏曲工作者应尊重现实、切合实际、不断革新;其二便是作者三十多年来对戏曲研究持之以恒的毅力、严谨治学的态度和默默耕耘的信念,这是任何一个理论研究者无论在何种学术领域的研究中都应当葆有的精神,这种精神将带领后继学子们勤勉笃实地走在戏曲研究的道路上,使中国之戏曲研究气象万千!

注释:

①朱恒夫.城市化进程中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该著作为国家艺术类科研项目成果,入选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并出版。

②朱恒夫.中国戏曲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2]朱恒夫.中国戏曲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张庚.戏曲美学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4]朱恒夫.戏曲的出路在于回归民间[J].大连大学学报,2004

(5).

[5]刘祯.戏曲学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

[6]朱恒夫.当代中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戏曲传承与发展方略[J].艺术百家,2012

(6).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人人都献出一份爱
大家来赏荷
电脑
莲文化探秘
“铸剑为犁”雕像之感想
今夜星光灿烂
迷人的彩虹桥
莲文化
反对战争
同在一片蓝天下
出淤泥而不染
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感想
我做桥梁设计师
即将绝版的三峡
我与电脑
设计突破 建筑创新
重庆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规划建设述评
建筑与时代
现代园林材料的应用与发展
南京主城近期公共停车设施布局规划方法
“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
四大软肋制约兰州建筑沙盘模型市场
滴灌系统应用八大错误概念
提炼四合院基本形式 京城四合院有了修缮样本
住宅区的水景设计
城市规划的历史人文困境
楼地面渗漏原因浅析及控制
园林植物与建筑小品的配置
巩义市对文化公园进行概念性城市设计
洁净手术部主体建筑设计前期准备工作探讨
《妈妈的账单》 教案讲义1
《她是我的朋友》随堂练习 提高篇
《她是我的朋友》 考点练兵2
《她是我的朋友》 范文习作
《妈妈的账单》随堂练习 巩固篇
《妈妈的账单》 教案讲义2
《她是我的朋友》 趣闻故事
《她是我的朋友》 重点问题探究
《妈妈的账单》 知识点精析
《她是我的朋友》 整体阅读感知
《妈妈的账单》 相关介绍
《妈妈的账单》随堂练习 提高篇
《她是我的朋友》随堂练习 巩固篇
《她是我的朋友》 相关介绍
《她是我的朋友》 考点练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