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文学翻译创新分析

文学翻译创新分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7-22

文学翻译创新分析

文学翻译创新分析 文学翻译创新分析 文学翻译创新分析 精品源自化学科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文学翻译创造性

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核心观点是认为在现实和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间环节,即:现实—认知—语言。该观点充分肯定现实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语言,语言是现实和认知共同作用的产物。[1]也就是说,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基于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具有客观性;又强调语言与人的认知密切相关,认为语言在人们的头脑里生成,具有创造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同样适合文学翻译,文学翻译就是译者基于对原文本客观体验的基础上将原语转换成目的语的认知活动过程,也就是说文学翻译既具有创造性又具有忠实性,是创造性与忠实性的对立统一。

(一)文学翻译的创造性

首先来看一下认知语言学给文学翻译创造性带来的认知阐释。认知语言学认为由于各自的地理、历史、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原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大量的认知不对等。例如,同是“月亮”,希腊语的“月亮”是指月亮“度量”时间的功能,而拉丁语的“月亮”则指月亮的明暗状况。另外,从事文学翻译的译者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而是文字后面的具体艺术形象,这就要求译者要摸清原作的思想内容、创作意图风格,以及与当时创作有关的种种条件,但是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他本身所处的时代、民族文化传统和语言发展时期以及个人阅历、修养、性格和思维习惯的影响,因此译者对作品的认知理解不可能和原创的完全相同。而且,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语言模糊性和含蓄性的特点。这些因素最终造成译者对原文本认知理解上的不确定性。例如《哈姆雷特》剧中的独白“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如何理解这个早在四百多年前莎翁就没有说清楚的句子呢?这个“be”的受词(宾语)该是什么呢?这句话到底如何理解,至今仍然没有达成共识。正如伽达默尔所言,文学翻译的“文本只是没有意义的文字符号,它们只有在理解中才能重新富有意义;同时理解还能参与文本意义的生成,使文本的意义处于永远开放的不确定之中。”[2]这种不确定性恰恰体现了译者对原文本认知理解上的创造性。另外,一般的翻译只要把原文的信息表达出来,文字通顺易懂即可。然而,文学翻译不同于一般性的翻译。文学作品要使用艺术手法表达某种特定的内容、思想和风格等。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传达原文本的表层意思,还要传达原作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时能同原语读者得到相同或相似的启发和感受。可是在具体的表达过程中,译者要想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几乎只能是一个理想的追求。因为原语和目的语之间以及原作者和译者之间,在语言层面上尤其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存在大量的认知不对等或认知空缺。如何弥补认知上的空缺,缩短认知上的差异,尽量接近原作呢?别林斯基曾经说过“:接近原作指的是,要传递特有的手段、特点和特性。翻译中为了忠实地传达某个形象或句子,有时必须完全予以改变。相应的形象及相应的句子,并不总是表现在词的表面相对应上。应当使译文表达方式的内在生命和原作相应。”[3]许渊冲先生也大力提倡变通,尤其是诗歌翻译当中的变通,他说:“改变原诗的观点及语气,改变原诗的词语,如果结果更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那也应该变通,至于和原诗的意义有出入,那就一定要译文更富有意美、音美、形美才能变通,从这个意义上说,译诗已经是再创作了。”[4]别林斯基的“改变”和许渊冲的“变通”,谈的都是文学翻译表达过程中创造性的问题。例如前文提到的《哈姆雷特》剧中的独白,莎翁巧妙地运用了英语的“be”动词,一个肯定一个否定,意蕴隽永,如果完全复制原句的结构,译成“是,或不是,这是个问题”,虽说文字流畅、忠实通顺,但原文韵味尽失,不能算是好的译文。汉语读者因无法达到与原语读者的认知上的对等,会觉得太过平淡。为弥补这种认知上的差异,我们有了朱生豪翻译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卞之琳翻译的“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张庆路翻译的“妥协呢?还是斗争呢?这是个问题”等多种表达。每种译文都不无道理,译者都考虑了英汉两种语言的认知差异、汉语读者的认知接受程度,做了大胆的创造性的变通处理,力图把莎翁没有言说的内容展现给读者,再现原作的艺术美。《哈姆雷特》在过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不断地被重译,迄今为止,国内已经有二十多个译本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几乎没有雷同,可以说正是有了创造性的存在,汉语读者才有机会结识如此多的哈姆雷特;也正是由于有了创造性的存在,文学翻译才有了永恒的灵魂和经久不衰的魅力。

(二)文学翻译的忠实性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文学翻译创造性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解释,同时也提出了现实体验对主体创造性认知因素的客观限制作用,文学文本意义的趋异性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性并非是没有任何限度的。我们说“一千个译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尽管不同的译者对于哈姆雷特的认知会有差异性,但这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都源于同一文本,哈姆雷特终究还是哈姆雷特,也就是说哈姆雷特的一些共性特征是改变不了的。换句话说,对于同一文本,不同的译者虽然有认知上的差异,但最终还是会和原作者在认知上达到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认知语言学认为这是由于原作者和译者所面对的是同一或基本相同的客观世界,共享自然规律。同时两者之间还有相同的身体,有类似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这就决定了原作者和译者之间具有基本共通的思维。这种相同或相似的体验性认知基础使作者和译者之间必然会有大量的认知对等或基本对等,这种认知方式的对等或相似性必定会表现在原语和目的语的遣词造句、行文方式、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上。例如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空中楼阁”(castleintheair)、“如履薄冰”(tobeonthinice)、“辩论是战斗”(argumentiswar)、“人生如戏”(lifeisaplay)、“爱情是红玫瑰”(loveisaredrose)等说法。再以《哈姆雷特》的翻译为例,我国很多着名翻译家如朱生豪、卞之琳、梁实秋、方平等的译本历来受到译界好评和读者的喜爱,他们的译本都没有也不可能违背忠实性的原则,都是在基于对原作客观体验基础上的创造性翻译。而且经过他们一次次创造性的挖掘和阐释,大大减少了对该剧本的认知理解的失真度,使汉语读者更加接近莎士比亚,接近对《哈姆雷特》的准确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翻译的忠实性。

结束语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进一步揭示了文学翻译创造性和忠实性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性,重塑了创造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和价值,强调了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在翻译中积极的创造性作用。译文是译者创造性认知的结果,由于有了创造性,才会唤起读者无穷尽的想象和热情,文学的价值才得到最大体现。同时,这种创造性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不能脱离对原文本的客观体验,而任意发挥想象力,漫无边际地创造。17世纪后期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德莱顿(DrydenJohn)曾讲过文学翻译就像“戴着脚镣在绳子上跳舞”,这句话如实地道出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所揭示的创造性和忠实性对立统一的关系。总之,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和忠实性共存,译者只有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发挥主体认知的创造性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重现原作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完成文学翻译的使命。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回忆暑假生活
腾飞吧,巨龙
走进音响世界
走进音响世界
我自豪,我是中国人
回忆暑假生活
我爱祖国
我自豪,我是中国人
我自豪,我是中国人
回忆暑假生活
我自豪,我是中国人
腾飞吧,巨龙
我爱我的祖国
假如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
腾飞吧,巨龙
领导讲话稿写作及范例
公文主题词应当规范化
学生活动公物借还注意事项
写好年终总结的五技巧
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公文质量
学术论文英文题名和英文摘要的写作
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会议邀请函格式
公文标题中常见病例分析
转岗申请书格式范文怎么写
欠条与借条有区别
就业自荐书写作
论文关键词的写法
公文处理及其基本任务
批复的写作
怎样整理工程技术资料
施工管理应该注意的地方
某房建施工员实习总结报告
施工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
施工心得给设计人员的建议
甲方现场代表职责
2011年个人工作报告总结
化工建筑的抗爆设计
园林绿化工工作总结
施工现场安全要求
当前中国别墅设计与美国的差异
装饰、装修工程中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的主要项目
土建施工员的工作总结
2011年施工员年终总结
现场安全管理的几个误区
《泉水》训练素材
《泉水》整体阅读感知
《泉水》随堂练习-----巩固篇
《泉水》重点字词意思
《泉水》课前透视
《泉水》趣闻故事
《泉水》考点练兵
《泉水》同步写作范文 泉水姑娘
《泉水》重点字词梳理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重点字词梳理
《泉水》重点问题探究
《泉水》随堂练习-----提高篇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之老师语录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重点字词意思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重难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