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9-14
不提问的学生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超过20%的中国学生从未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而有这一做法的美国学生只有3%。同时,只有10%的中国学生经常提问或“很经常提问”,美国学生则约有63%经常提问和“很经常提问”。
上述两项数值差异明显,不仅反映了中美两国教育和学生的两种状况,也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现实。那中国学生的不提问是如何养成的呢?
调查和分析称,有些学生不愿提问是怕自己提的问题很“愚蠢”。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积极提问有可能会带来风险,如冒犯教师和得到不好的评价等。
学生不愿提问其实是不敢提问,这主要是不敢提出与教师和教材不同观点的问题。在不少高校,尤其是人文和社科专业,有些问题是禁区,连教师都不敢触及,更何况学生?一些高校的教师就曾对学生讲,对于“板上钉钉”的问题,没必要再去讨论和提问,更没必要作为研究课题和毕业论文选题。
不愿和不敢提问的学生步入社会后,很可能成为不愿和不敢多事的人,即使从事科学研究,也会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不愿提出问题对于科学来说,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和真相长久得不到确切的认识,由此阻碍科学成果的发现和应用,不利于科技造福社会;于社会和文化来说,则会阻碍真相的认知,造成民智低下,延缓人类文明的发展。
远的不说,2003年中国爆发的非典,人们应该记忆犹新。当时,最高权威机构的权威专家提出非典的病原体是衣原体,建议用利福平治疗,因为该药对衣原体来说是特效药。但另外一些专业人员通过研究认为,非典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可由于不敢冒犯权威,他们不敢公开提出不同意见。结果,这样的举动不仅让他们失去了首先发现冠状病毒的机遇,还让不少患者在“药不对症”的治疗中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同时引发公众和社会恐慌。
中国有些学生不愿和不敢提问,这固然与性格和文化有关,但也与多年的教育有关。许多孩子从启蒙之时起就被要求做一个听话的孩子,要服从父母和老师,要遵纪守法,却很少了解一个人应有的权利。
如此的结果便是,学生在学校不愿和提不出问题,等走上了社会便既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创新,变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明哲保身的人。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
- 发生在初三的故事
-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二泉映月
- 你的鲜艳让我们豪情满怀
- 孔子办学
- 乘着音乐的翅膀
- 乘着音乐的翅膀,翱翔
- 仁者无敌——孟子的人生哲学
- 用心灵歌唱
- 千金难求真性情
- 西部的歌声
- 永远的丰碑──孔子
- 岁月如歌——初三的“光盘”
- 新型多级多段式膨胀型建筑锚栓
- 屋顶花园的植物配置
- 黑龙江:大庆市全面推进“五湖一河”改造治理工程
- 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设计
- 世界第一建筑
- 儿童乐园景观设计要点
-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 天津海河沿岸形成“绿色走廊”中水覆盖率达80%
- 广州规划局公布:地铁口50米内要有公交站
- 独特的北方园林树木的冬态美
- 建筑与节能技术
- 屋顶花园的防水处理
- 屋顶花园的功能与效果
- 园林工程中不该忽视的细节
- 中西园林艺术比较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四
- 《永生的眼睛》重难点分析
- 《永生的眼睛》美文欣赏 父亲的眼睛
- 《永生的眼睛》写作指导
- 《永生的眼睛》美文欣赏 别用眼睛伤害他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三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二
- 《永生的眼睛》考点练兵 阅读篇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一
- 《永生的眼睛》训练素材
- 《永生的眼睛》重点字词梳理
- 《永生的眼睛》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 《永生的眼睛》范文习作
- 《触摸春天》考点练兵 积累篇
- 《永生的眼睛》考点练兵 积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