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读写结合的几种病症

读写结合的几种病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6

读写结合的几种病症

摘 要:由于对“读写结合”理念的模糊或者偏颇认识,导致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慎走入误区,得了各种类型的“读写结合病”。如:滥竽充数型、蜻蜓点水型、贪多求全型、浅“评”辄止型等。我们在教学时要“对症下药”,引以为鉴,构建读写结合的高效课堂,让学生真正获得“读”和“写”的双丰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病症;阅读;表达

随着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语文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理念深入师心,于是“读写结合”再次成为语文阅读课上的“宠儿”。 然而由于对“读写结合”理念的模糊或者偏颇认识,再加上现在教材的单元主题是按照人文专题来组织的,不再是以阅读、作文能力训练为主题,对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导致许多教师在教学时不慎走入误区,得了各种类型的“读写结合病”。现将几种病症类型总结如下,以供各位同仁“对症下药”,引以为鉴。

病症一:滥竽充数型

有的教师没有理解“读写结合”的真正含义,误以为只要在教学环节中有“写”的环节,就算体现了“读写结合”。于是,为了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在阅读课上牵强地安排“写”的训练。例如:学习了一则寓言故事,就让学生写寓意;学习了英雄人物故事,就让学生写想对英雄说的话;学习了景美情深的文章,就让学生写自己的感受……这未免有些理解浅显与片面。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叶老的话一语道破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读写结合”是通过“读”了解文本的表达特色,知道别人怎么写的,再通过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将从 “读”中习得的表达方法与技巧得以实践运用。诸如前面所例举的“写”,与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无必然的联系,缺乏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即兴“说”即可,没必要浪费时间写。况且写出来的文章也往往空洞乏味,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创意,这样的“写”有什么意义呢?

不同文体的文章表达方法各具特色,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语言特点也独具魅力。所以,语文教师要有一颗“匠心”,有一双“慧眼”,找准文本的读写结合点,有的放矢地设计好“写”的内容,真正做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实现“读”与“写”的有效迁移。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泉水》时,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式想象仿写:泉水(流到哪)________,(看见)_______。泉水说:“________。”要求用上有画面感的词语和重复的词语。这样的练习紧扣文本表达特色,目的明确,真正做到了以读导写,以写促读。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想象春雨、秋风、雪花会不会旅行?它们又会到哪儿?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这样层层深入,训练扎实,由仿写到创写,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读写迁移,提升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病症二:蜻蜓点水型

案例:人教版三年级《翠鸟》第一自然段教学片断

师:作者在写翠鸟颜色鲜艳的时候用了比喻的手法,在写翠鸟小巧玲珑的时候,用了准确恰当的四字词语。下面我们做一个填空练习。用恰当的四字词语写一写翠鸟,用比喻的方法写小燕子。

1.一身( )的羽毛,一双( )的眼睛,再加上一张( )的嘴,就凑成了( )的翠鸟。

2.燕子喜欢停在电线上,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像( ),腹部的白色羽毛像( ),黑色的尾巴像( )。它活泼机灵,落在电线上像( )。

首先,这样的填空仿写练习仅仅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复制,丝毫不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仅仅是为了“写”而“写”,没有太大意义。其次,教师没有真正体会到作者表达上的精妙之处。作者对翠鸟颜色鲜艳的描写“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不仅采用比喻的方式,而且围绕“颜色鲜艳”一词,重点抓住它的羽毛颜色来写,表示颜色的“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等词语,均体现了 “翠鸟”的“翠”字。这样的描写不仅特点突出,生动传神,而且巧妙点明了“翠鸟”名字的来历,可谓匠心独运。可惜的是,教师只是“蜻蜓点水”地引导学生体会出了“比喻”的表达方法,便让学生用比喻的方法写小燕子,这样的写实乃“有形无神”。同样的教学内容,另一位教师从描写翠鸟羽毛色彩的词语入手,适时印证与“翠鸟” 之名的联系,然后点明“观其色,扣其名,传其神”的写作方法。最后,指导学生将习得的方法迁移到仿写练习中,如写乌鸦、丹顶鹤、白头翁等。这样的读写结合,学生能真正感悟到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所在,做到活学活用。所以,我们要认真挖掘文本资源,找到恰当的读写结合点,这样才能构建读写结合的高效课堂,让学生真正获得“读”和“写”的双丰收。

病症三:贪多求全型

现在各版本的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大都文质兼美,一篇文章可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表达方法,结果有的教师就不加选择地让学生统统接受,样样皆学,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哪个也学不透,学不精。还有的表达方法可能在不同的文章内多次“现身”,例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有的教师就让学生见一次练一次。还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读写结合”,每篇课文都让学生“小练笔”,以为这样多写勤练,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未免有些急功近利。如果读写结合项目过多,训练过于频繁,学生疲于应付,就难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费时低效。

不是从所有的文章中都能找到适合于本年段学生的“读写结合点”,也不是所有的表达方法学生一学就会用,有的也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有的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迁移运用。不具有写作的典范性的文章,不必牵强附会;很多作文上的技巧、意识,不必“即时使用”。“胸藏万汇凭吞吐”,平时教师渗透的多了,学生积累的多了,写作需要时自会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所以,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训练的内容及数量要少而精,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目标。要从学段及单元教学目标出发,从文本表达特点出发,针对学生写作中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去发现、甄别、筛选、确定文章内在的写作上的独特之处,找准读写结合点,有目的、有重点地落实“训练点”,从而活化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实现读写结合的最优化。 例如,冀教版四年级《蝴蝶的家》一文言辞优美,拟人、排比、反问等手法的综合运用,彰显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值得学习。另外,作者的构思又独具特色,全文以问题与思索为主线,以雨天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尤其一、二自然段用近乎相同的段落结构,均以思索中的疑问起句,接着都是一个长句,第一段刻画自然环境的恶劣,第二段刻画蝴蝶轻盈、素洁、柔弱的形象,前后形成强烈对比,最后结尾处又都运用了反问句。如此多的表达特点,不可能让学生在一堂课中面面俱学。如何取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许多文章中并不鲜见,而作者以疑起句,以疑串文,以疑结尾的构思却是匠心独运。所以,本文的读写结合训练点可以确定为学习作者独特的构思方式,写一写曾经让自己着急的事。这样大胆取舍,“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将“读”与“写”有机结合,达到了内化语言、迁移表达方法的目标。

病症四:浅“评”辄止型

一些教师对练笔之后的评价不够重视,显得随意、浮躁。课堂练笔之后,一些教师往往找几名学生读读自己的作文,然后师生漫无目的、轻描淡写地笼统评价几句,没有修改,没有提升,只是“蜻蜓点水”走过场,缺乏针对性与指导性,毫无深度可言,对学生的“写”起不到有效的促进提高作用。例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之后,一教师出示一张本班同学拔河的照片,让学生回忆当时的情景,模仿课文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进行场面描写,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写。汇报交流时,一个学生只抓住了拔河时一位同学的动作、神态来写,有点没面;另一个学生与之相反,内容有面无点。但评价时师生只评价了哪个词用得准确,哪句话写得精彩,却忽略了最初的训练目标。

既然我们“写”的训练目标是明确的,评价时就应着眼于目标是否有效达成。练笔目的是点面结合的写法,评价时就要关注是否做到了点面结合;练笔目的是修辞手法的运用,评价时关键就看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否恰当;练笔的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表现人物性格,评价时就要透过人物语言、神态判断人物性格是否鲜明突出。对于学生在练笔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地引导,切实让学生练而有得,评而有获。我们只有在练笔后切实找准评价的落脚点,优化评价的方式,才能将读写结合的训练落到实处。

针对以上读写结合的四种“病症”,我们在教学时要“对症下药”,引以为鉴,构建读写结合的高效课堂,让学生真正获得“读”和“写”的双丰收。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跳绳比赛
文艺表演
看元宵灯会
听写
美丽的桂林
文艺表演
春姑娘来了
快乐的星期天
帮助别人,自己快乐
花伞借给谁
写日记感想
布置教室
文艺表演
参观公园
杨树的歌(改写)
电算化会计信息资源共享(1)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审计(1)
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1)
浅谈会计人员统管统聘(1)
谈谈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及其评审(1)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1)
数据挖掘在管理会计中运用的重要意义(1)
论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四大因素(1)
试论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1)
关于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1)
试论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发展(1)
依法公正审计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1)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提前报废的账务处理(1)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制约(1)
非审计服务的资本市场效应(1)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及评点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之三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八
《借生日》教学设计之二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六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之四
《雪孩子》教学设计之三
《雪地里的小画家》片断赏析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借生日》教学设计之三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五
《小熊住山洞》
《借生日》教学设计之一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