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论小学科学课程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小学科学是从小学自然发展而来的,其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是对常识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教学。因而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突出学科的科学性特点,做到精确表述,规范操作,让学生扎实基础,形成习惯。
一、科学的理论讲解
科学课程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事物,能够用科学的方式去表述生活中的现象,因而其理论知识中包含了很多专业的词汇,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去除表述的“口语化”。在讲关于自然界里的水循环时,课本内容对水的变化表述与我们生活中常使用的动词不一样,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使用“遇冷”“受热”“蒸发”“液态”等词汇进行表述,可以多让学生进行造句练习。
二、规范的操作演示
科学实验中的器械操作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精神的重要部分,任何一个操作不恰当都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造成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偏差。所以在实验中,教师要注意强调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在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前给予规范的操作演示,讲清楚注意事项,并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监控,表扬规范操作,纠正错误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
三、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猜想、发现问题
新课标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倡导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要构建小学科学的高效课堂,教师就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并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想,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认真做一个倾听者,不对学生的猜想发表评论,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为提升其自主探究能力做准备。
四、引导小组间交流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猜想过后,就该想办法来验证猜想了,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依据整合小组成员的想法,以在网上查阅、民众调查等形式来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还可以通过到工厂进行考察、向相关技术人士寻求帮助、到街头征集路人意见等方式来为自己小组制定的猜想提供参考。这能够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自己设计方案正视自己的猜想,并与团队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助于培养其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并在实际的操作中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为其终身的科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陈静.意境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9.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明天要考试
- 我爱我的家乡
- 躲雨
-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 小鸟,是我们的朋友
- 借书
- 笋芽儿
- 小猴结婚
- 通知书拿到了
- 别问这是为什么
- 我长大了
- 最好吃的苹果和梨
- 让座
- 我是好孩子
- 小毛驴和牛大哥
- 国际企业价值评估分析师协会授予刘萍秘书长荣誉会员称号
- 机房硬盘管理策略
- “秘书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2
-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秘书工作
- 压缩递增年资的数量模型与分析
- 刘玉廷司长和刘萍秘书长受聘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
- 当秘书的大学问
- 刍议定义秘书的几个基本问题
- 办公室文字秘书的三重境界
- 公文文风四大弊病探析(1)
- 试析秘书科学在我国产生的社会动因
- 试论秘书学科概念体系的研究
- 论公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地位
- 漫谈韩国的秘书
- 浅谈秘书工作之我见
- 《荷叶圆圆》
-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
- 《比尾巴》第二课时教案
- 《乌鸦喝水》教学片段
-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
- 《两只小狮子》
- 《詹天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泉水》教学设计
- 《雷雨》教学片段
-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
-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 《坐井观天》教案
-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创新教案
-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
- 《翠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