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依托文本,复习梳理中提升读写能力

依托文本,复习梳理中提升读写能力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8-24

依托文本,复习梳理中提升读写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第三学段阅读的目标与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阅读方面主要有以下要求:把握整体,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这些应是复习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我们要紧扣课标,依托文本,进行科学的梳理与整合,让读写能力在复习时再得到强化,有所提升。

一、知识梳理,信息提取再获关注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阅读首先是获取信息,有些信息特点突出,会自然而然地在读者脑中留下印象;有些信息是因读者关注点差异,体会有所不同,才会留下不同印象。课标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要给学生设定“需要”,引导其搜集信息。有些信息是文本要告知读者的,有些信息是为进一步感知感悟文本而要把握的,有些信息是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具备的……在复习时应通过梳理这些知识信息,以竞答的形式让学生把握,使其在今后的文本阅读中学会关注。

1.梳理阅读文本要把握的信息。

课文涉及的内容有人、事、物、理,不同的内容需要把握的信息有所区别。如第十册第一单元围绕“走进西部”,介绍了西部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西部建设者,能体现这些事物特点的重点句段,在复习时有必要再赛读一番。如教师可以提出:“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句段,你能背一背、读一读吗?”“背一背最能突出白杨特点的句段。”“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有些信息分散在文章各处,不能简单地找出,需要进一步分析、整合、加工。如“蒙古族人民的民俗风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这需要浏览课文,抓住迎客、待客、送客环节,关注穿戴、食物、文化等要点进行综述。“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文中提到了“复杂冻土层、恶劣天气、极度缺氧”三个困难,但未用到“困难”等提示词,极易被学生忽视,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关注阅读信息,捕捉敏感字眼。复习时,提取信息不是局限于提问题、找答案,而是通过复习时罗列的一个个例子,得到方法的回顾与潜移默化的巩固。

2.梳理阅读文本所涉及的文学常识。

本册教材涉及的名著、名家较多,还出现了新接触的文体,复习时有必要进行梳理,加深印象,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如①本学期,我们学习的剧本是《____________》、相声作品是《____________》。②《猴王出世》《景阳冈》《“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分别选自我国古典名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课文是《____________》。③林海音是台湾著名作家,课文《____________》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④《草原》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我们以前还学过他写的文章《____________》。

二、文本梳理,整体感知再获方法

课标就第二学段阅读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求,进入第三学段对主要内容的把握应更加娴熟。除了整体把握,本册教材还将感知文本中描述的场景作为训练重点。复习中应精选例子,引导学生复习梳理已经学到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尤其注意以下两点:

1.抓阅读印象,促进较快感知。

阅读文本留下的信息包含着读者对文中景物、人物、事情等的突出印象,将这些重点印象用短语简单概括,再把这些短语联成通顺的句子,这样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桥》一文,“读了《桥》这篇文章,哪些人物、情景给你较深印象?”请了几个学生回答,大致都说“老汉”“指挥村民过桥”“揪出小伙子”“老汉和儿子都牺牲了”。学生再用这些短语概述主要内容就显得更加容易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选读课文《一件运动衫》《丰碑》或尚未接触过的文本,进行尝试训练,使方法得以巩固。

2.文图互换,捕捉事件场景。

纵观第十册教材,感知文本具体内容,呈现事件情景和图像场景的阅读训练有不少。复习时,有必要进行归类训练。《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先让学生找出课文描写的场景和画面,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提出:“将《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设想为一部微电影,再让你当导演,剪辑一些童年林海音的精彩、有趣的镜头,你会如何选点抓拍呢?”经过讨论,使得“看骆驼咀嚼”“和爸爸谈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想为骆驼剪肚子底下的毛”三个画面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可提出:“跟随季羡林先生走在德国街头,或进入德国人家,你会用相机拍下哪些画面?这些相片有什么奇特之处?”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将文字还原于图像,以此来感知事件情景和画面场景。《祖父的园子》一文,课文中哪些情景,让“我”不能忘怀?……这样的复习引导会让学生再次细读文本,想象画面,捕捉镜头,寻找奇特,并掌握相应的读书方法。

三、人物梳理,评价能力再获提升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复习时进行针对性梳理,特定的阅读能力提升便会有效实现。第十册教材涉及人物的篇章较多,文章的阅读提示或文后练习纳入了许多关于评价人物的训练。第一次是在《童年的发现》,“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先概括地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具体地说说理由。”而后对晏子、老汉、武松、严监生等人物评价的习题也陆续出现。复习时让这些人物“相聚”,引导学生在热闹的聚会中回忆辨认――“本学期认识的人物,你喜欢谁,不喜欢谁?”学生再次与文本内容建立联系,回忆人物事件,罗列人物品质特点,陈述评价依据。在系列的人物评价中,学生不难获得评价方法与评价能力。当然,教师尚需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人物,有的用典型事例足以说明主人公的特点及读者的喜恶;有的评价,还需从主人公的行为细节入手。此外,也让学生在脑中建立起“事例与人物特点的关系”――事例典型,特点才突出;让学生悟到“细节与人物特点的关系”――刻画细节,人物才鲜活。

四、写法梳理,表达方式再获领悟

利用教材,引导学生领悟表达特点的例子众多,有准确的用词、生动的句子、精妙的文章结构、恰当的叙述语气、传神的细节描写……梳理本册教材,复习时这些表达方法有必要再提。

1.人物描写方法。

第七组课文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选用不同的方法刻画人物,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复习时可以列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整理,自主体会写法之妙,然后再做交流补充,使得上述所提的方法都能再次呈现,刻下印象。

2.借物喻人与象征手法。

复习时,可借用两篇课文做初步的比较:《白杨》一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白杨歌颂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用“白杨”这一物来比喻人――“边疆建设者”,依托白杨,抒发志向。《金色的鱼钩》采用象征手法,鱼钩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鱼钩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但不能说“把老班长比作鱼钩”。

另外,还要结合第五组课文,引导领悟事情发展顺序;结合第八组部分段落,领悟先概述后分述的叙述顺序;结合《再见了,亲人》体会叙事与抒情的融合;结合《桥》体会短句的渲染作用,体会结尾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新文具盒
找春天
争当作业小明星
小兔的蘑菇伞
春天
打油
逛超市
小鸡得救了
过新年
神奇的纸和笔
吹泡泡
过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
弹玻璃蛋
没有粮食吃,不会吃肉吗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龙门山石灰石矿云中寺排土场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治理
胰腺外伤24例诊治分析
谈中美两国产褥期护理方法的差异
浅议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的快乐生成
浅谈护理管理中的人性化理论应用探讨
双低油菜秦优10号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浅谈红富士苹果早期丰产栽培技术
关于新时期我国的食物安全和农业科学发展
浅谈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
煤层气开发经济模型
浅谈从南海地名词汇看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关于完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育途径
论医院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途径
关于数学教学中教师提问技能的有效性分析
《兰兰过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画》
《古诗两首》
《地球爷爷的手》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之三
《乌鸦喝水》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之二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乌鸦喝水》
《棉花姑娘》第一课时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之四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三
《兰兰过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要下雨了》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