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是分享,不是占有

是分享,不是占有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是分享,不是占有

在一堂市级公开课上我执教了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因为是一篇抒情散文,我把“通过朗读品味语言体察作者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作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整堂课我抓住“泛滥”一词,以“体味作者精准的语言”为核心,从“为何泛滥:切入土地”、“如何泛滥:细读情感”、“泛滥之极:发出誓言”几个板块展开教学,几个板块都是围绕着“走进课文,感受情思”来进行的,也就是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

“端木蕻良在文学创作中强调,文学要有力量,要有力度,在他的文章当中,我们常常感受到这种‘力量’的存在。”①这种“有力量”的言语风格在本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我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中反复、排比等修辞的“力量”,短句、整齐句式,以及修饰语及动词的“力量”,领悟“虚词”不虚,“实词”有力的个性化言语表达,以及这些文字之下的泛滥情感,从而把握端木蕻良作品的“力度”,应该说,这个部分学生也确实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土地喷涌的激情,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我能感受到这一点。

我很得意,认为时机已到,顺势抛出了一个问题:“走在东北的土地上,你闻到了土壤的香气了吗?你听到了空气中欢喜的声音了吗?”学生的回答很一致:“没有!”我追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得很干脆:“我们又不是东北人!”、“我们又没有经历过九一八!”、“我们又不是端木蕻良!”、“我们又不是草原的儿子!”、“我们又没有端木蕻良的经历!”……一个个“又”字打在我的心上,叩问着我的课堂,我茫然,听课教师哗然。

在评课环节,大家普遍认为学生的“闻不到,听不到”已经表明我的教学是失败的,因为学生没有真正进入到作者描绘的东北大地,没有和作者“感同身受”,也就不会拥有作者那样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如果我能让作者在课文中“泛滥”的情感也在学生心中“泛滥”起来了,这种“泛滥”的情感,继而就会改变了他们平时的嗅觉和听觉系统,和作者“感同身受”起来,自然也能闻到 “土壤的香气”,也能听到“空气中欢喜的声音”。

听起来好像就是这么个逻辑。当时,我也觉得大家说得蛮有道理的,自己的教学可能确实没有深入,以致学生并没有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最终和作者“感同身受”,人我难分,这确实是阅读的忘我境界,理想境界。但是,事后又想想,好像并不是这么简单。

一、学生能拥有作者一样的情思吗?

阅读散文,我们是希望学生在阅读之后,拥有和作者一样的情感吗?如果是,那么,在学生的情感到了和作者一样的“泛滥”程度,当然有可能会像作者那样产生感觉变异,所谓“景为情生”是也。但是,让学生拥有和作者一样的情思,现不现实呢?

王荣生教授说:“散文中谈论的所思,表达的所感,是‘这一位’作者依其独特的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思量。”②所以,阅读散文,离不开写作的那个人,散文表达的就是作者一种情境性的情思。因此,阅读散文必须要“识人”,我们面对的是端木蕻良的一篇散文。看看短短的《土地的誓言》一文竟有68个“我”,作者是那么情不自禁地要站出来说话,要描绘自己眼中的东北景物,要抒发自己对东北土地的泛滥情感,作者的个性是如此之张扬。确实,“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③,作为个人“独特的境遇”下的一种独特表达,端木蕻良是在一个特别的日子――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作为一个特别的人――一个仍然流浪在关内的东北人,一个一生都在抒写土地眷恋的草原之子,此人此时的情感“泛滥”得紧,最终“泛滥”成文。我们不是端木蕻良,我们更不是那个时刻的端木蕻良,因此,我们无法拥有那样的“泛滥”情感,我们自然也写不出如此有“力度”和“力量”的誓言。学生的一个个“又”,倒是切中了散文文体特点的要领,敲醒了沉醉在文本情感中的我,也敲碎了我“人(作者)我(学生)合一”的美丽企图。要让一群江南的学生,和当时的端木蕻良“感同身受”,对东北土地也有泛滥的情感,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教不会的。季羡林在散文《幽径悲剧》中一再强调:“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这棵古藤的灭亡在我的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这种“当事人当时情”,可谓道尽了散文中作者情感的个人性和理解的艰难性。

即使我们出示当时的背景材料,即使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走进了作者当时的情境,学生还是学生,学生绝不会成为端木蕻良,学生只是真切感受到了此刻作者的情感泛滥而已,但绝不是“感同身受”,绝不是拥有,更不是占有。正如李海林老师所言:“读散文,就是以己之心,体贴作者之心”④,是“体贴”,不是“占有”。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但那只是“熏陶感染”,那只是一种审美情感的“熏陶感染”,而不是“实用”的“占有”,因此你带不走它,你带走的只是抽象化了的思想情感。

“作者之所以写散文,是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散文流露作者的心扉,读者以自己的心扉打量散文,阅读散文是心与心的碰撞、交感。”⑤也就是说,欣赏散文,我们是在分享作者的私有的人生经验,是以己之心体贴作者之心,我们不能占有作者私有的人生经验,我们只能去理解,去感受作者的这种人生经验,如此而已。就像每一个进入画展的观众,你可以欣赏,可以和作者分享这种美,甚至你还可以对这种美表示认同或不认同,但是你不能企图占有它,把它带回家。

二、学生能看到作者眼中的独特景致吗?

正因为个性化的作者和独特的境遇,使得散文中的人事景物经过了作者思想情感的过滤,成了“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⑥,也就是说,散文中的“人事景物”只归属于作者个人私有,不是人人都可拥有的。散文的两栖性决定了散文所写的事物“客观”存在,端木蕻良笔下的那些东北景物确实是有的,但又不仅仅是这样,这些景物一旦进入《土地的誓言》,早已是经过作者独特的情思过滤过,甚至变异了的,要不然东北那么多景物,作者为什么单单写这几个呢?要不然为什么其他东北人就闻不到黑土地的香气,听不到空气中的声音呢? 同是写黑土地,南方人王瑞春眼中的黑土地却是另一番景象:“肥得流石油,肥得钻人参,肥得冒泡,肥得插根筷子能开花,肥得种把石子就结果。”真是夸张得可以,俏皮得可以,是酣畅淋漓的“肥”。而端木蕻良眼中的黑土地却不仅仅是一个“肥”字可以说得尽道得明的,雄浑奔放,五彩斑斓,“沉郁”“深厚真实”⑦,没有了王瑞春笔下心中“开花”似的轻松描写,之所以有如此差异,实在是因为作者不同,境遇不同而已。

看来,东北这块土地的“强烈香气”,只为端木蕻良的鼻子开放,东北这块土地上的“欢喜声音”,也只有端木蕻良的耳朵才能听到,而且,可能只是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时的瞬间幻觉。我想,如果没有九一八事变,如果端木蕻良没有离开家乡,流浪关内,那么,即使是端木蕻良也不一定闻到听到,甚至也就没有了《土地的誓言》这篇散文。阅读这篇散文,“我们领略的与其说是北方大地的无限风光,不如说是作者心中连天的巨浪。”⑧学生心中自然没有这种“连天的巨浪”,也就自然没有端木蕻良眼中“北方大地的无限风光”。同样,面对江南的土地,端木蕻良的心中也不会有“连天的巨浪”,江南的土地,可能只会勾起作者对东北家乡更深的思念,江南土地的香气和空气中欢喜的声音并不对端木蕻良开放,甚至也不对此时教室里我的那些江南学生们全部开放。

既然我们不能看到听到作者笔下“土壤飘香,空气欢喜”的独特景致,那就让我们分享作者情到深处土也香的奇妙体验吧。

三、由此引发的对散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上面的课,因为是同课异构,另一位教师在这篇课文的最后设计了一个写作延伸,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也写一写家乡的土地。大家普遍认为这个环节很好,把阅读和写作结合了起来,是一个有效的延伸拓展环节。

但是,一定的言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言语内容。要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写家乡的土地,其实是学不会的,因为我们碰到的是同样的难题,学生的心中还没有“连天的巨浪”。那样有力度的词句,那样的反复,那样的排比,那样的直抒胸臆,难道仅仅是形式吗?没有情感的泛滥,没有炽痛的热爱,能写出那样的句子吗?因此,只有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土地也拥有像端木蕻良那样的情感,学生才会使用课文那样有力量的言语形式,否则,那只是一种伪写作,不是出自学生情感表达的需要。有些学生对于自己生活的这块土地的情感,甚至还未完成对这块土地作为自己“故乡”的确认,热爱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没有彻骨的爱,也就没有失去时彻骨的痛苦,也就不会有这么喷涌的爱的激情,也就不会有“泛滥”的“有力量”的言语表达。因此,学生在无法“占有”作者泛滥情感的情况下,写作训练只能蜕变为单纯的技巧操练。

其实,翻看语文专业杂志,这样无视散文个性特征的设计随处可见。王国荣老师《〈土地的誓言〉的情感教学尝试》在课堂上“合唱国歌,升华爱国情”。李祥军老师《〈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刘宏业老师《〈土地的誓言〉教学实录》、苏彩宋老师《视学情,谱教情――以〈土地的誓言〉为例谈语文教师的情感生成》,都不谋而合地引用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来升华爱国情。其实,这些设计都是想“升华”散文中作者私人化的思想情感,使其变得“高大上”,变得“大众化”,变得人人都可以“占有”。这种不把散文当散文教的行为,必然“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即‘走到作者之外’。”跑到“作者之外”,也就消解了散文作为独抒性灵的文类特征,“往往导致空洞地谈论,往往导致教师及被教师牵引的学生在课堂里说些假大空的话……‘把人文上成了非人文’”⑨。

对这个课例的反思,让我认识到,虽然散文是中小学教材中的主导文类,但是散文阅读教学情况却是不容乐观的,虽然在2006年语文教学界已经提出了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又出现了很多研究散文教学的文章,专家们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但是,对于散文这种文体,对于散文教学,我们很多一线的教师还是不甚了了,自行其是,所以误教的很多,可叹的是自己误教了还不知道,包括我自己。

散文教学教什么?这个讨论多年的问题,看来还是个问题,至少现在还是如此,而改进是艰难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专家们的理论和一线教师的实践还需要不断地磨合。但是“散文教学所处的困境,也就是中小学教师几乎每天都要遭遇的困境”⑩,因此,我们无可回避,我们只有知难而进。在促进散文教学的真正改观上,我们没有退路!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运动员拿高薪的看法
救水源就是拯救我们自己
投诉的信
如你挖到了古董
一个也不能少》的简介
国民乐和现代音乐的比较
记本能促进学习吗?
微软黑屏
你自己
为环保献计策
最喜欢的运动明星
一个有礼貌的人
微软黑屏
们为什么要学中文
不同的生活方式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深圳实习纪录
建筑防火分区常见问题成因及对策
房地产项目管理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旁站监理方案
房屋建筑工程验收流程
钢筋翻样中《平法》要领总结
建筑施工之监理信息与监理档案管理
测量实习报告总结
论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资料管理
浅谈建筑施工测量的监理工作
业主代表及项目管理部
城市信息化测绘体系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国内建筑设计师的四大问题
工程进行前应土建工程师注意问题
混凝土蜂窝、麻面、孔洞等问题分析处理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老师语录
《我不是最弱小的》之老师语录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案四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案二
《我不是最弱小的》随堂练习-----提高篇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一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二)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案一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写作指导
《我不是最弱小的》写作指导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雷锋精神的意义
《我不是最弱小的》训练素材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重难点分析
《我不是最弱小的》同步写作范文 关爱我的王老师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考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