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诗性化”语文教育的探索

“诗性化”语文教育的探索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09-15

“诗性化”语文教育的探索

摘要 语文学科是中国千年文化的传承,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怀,传承中国精粹,发扬中国优秀文化积淀的特殊使命,它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广泛的,并且对学生以后的生活质量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当前语文课堂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强制性的背诵语文却不加以理解,导致不能完全的理解其内涵。针对这种问题,“诗性化”的语文教育能够避免此类现象。诗性化注重语文课文中诗意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诗性化的意识,从而提高学习的语文学习的能力。同时,这对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需要具备一颗善于捕捉的敏感的心,较高的表达和传授能力,以及较高的文化素质。

关键词 语文教育;小学语文;诗性化;优美语言

一、诗性化的理解

语文学科有别于学校教育的其他学科,在课堂中主要是通过对课文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相关文学作品,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受人文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且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使命,它能够影响到人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提高学生的审美和生活诗性化的水平,锻造出良好的性格,也是传承中国文化和认为精神的重要手段。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在学生的人文性、诗意性、道德素质的培养的方面有着重大作用。同时,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也开始重视把课文中的诗意用有效的方式解读好,教给学生,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潜藏的诗意。但在实际教学中取得效果却不太理想。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战争篇中的《十五从军行》就有所显现。《十五从军行》是一首古乐府诗,发生的时代离我们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加之,当前学生还不能理解战争,不会体会战争带给那位老兵的苦痛,自然也无法体会老兵回家之后那种落寞悲凉的心情,不能形成情感上的互通。

因为诗歌中从语言、到诗歌内容、以及诗歌反应的社会状态,都凝聚着中国千年的文化,而这些入选的语文课本,更是中国文化的精华,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现在小学诗歌教学的一个现状令人堪忧:学生只知道机械的背诵,而不求甚解,至于理解其中较高层次的诗意化和人文化就无从谈起了。

二、语文诗意化教学的要求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尤其在诗性化教学方面。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自身散发诗性的气息,才能营造出诗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从中学习、理解、感受,从而实现质的转变。

(一)感性

感性是指依靠人体器官直接感知事物,形成比较直观的对事物的认识,其和“理性”是一个对比性的概念,是最开始接触和任务事物的状态。而“感,动人心也”,“感”是外界事物的触动所引起的内心的波澜。“善感”则是善于被事物所触动。感性主要是对个人诗性化的要求,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针对小学诗性化教学,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欠缺,认知能力没有发展到相关的水平,对生活无法进行如同成人般细心的观察,因此我们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那么这个责任自然落到了教师的身上。教师要想肩负起这个重任,就须具备感性的心灵,善于发现事物,并将这种感性的发现和认识传递学生,帮助学生感性的体验生活。教师必须事先士卒,做出良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号召学生行动起来,锻炼和提高感性的能力,学会感知生活,也为以后的理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是送别诗,抒发的是对朋友的不舍之情。但是,这对于社会经历尚少的小学生来说,无法体会朋友离别的那种伤痛。这时就得依靠语文老师的细心观察,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启发学生联系社会经验,理解体会这种情感,也让学生体会中国古典文化的诗意精髓。

(二)语言

语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语言的学习,当教师具备良好的感性能力时,要想让学生体会领悟,就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有效的语言让学生能够积极的接受:

1.浅显易懂的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符合小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这样学生才能听懂,利于学生知识点的接受和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寓言二则中的《矛与盾》。这是一篇文言文,学生接触的少,单凭当前的知识积累学生是无法理解课本上的语言的。因此,教师应利用简单的语言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矛盾,懂得这个寓言包含的智慧。

2.优美生动的语言。语文课文有许多优美动听的语言,那么相对应的教师不仅要有这种审美意识,发现教材中蕴藏的美,更需要以优美生动的语言,营造诗意的课堂,让学生在诗意的课堂氛围中培育出良好的诗性 情怀。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枫叶如丹》描写的是秋天优美的景色,对于这种美好的秋天的风景,学生可能很难有机会去感受这样的美景,对课文的理解就没有那么深刻。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当运用如秋天美景一般的语言,从语言中感受到一个美丽的景色,带入一个美妙的秋天。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的延伸,不仅仅只有秋天的美景,还可以带学生进入其他同样有美妙景色的文章中,感受中华山河的神采。

3.贴近生活的语言。每一个孩子的眼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他们会用自己个性化的方式去感受和体会生活。因此,教师应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切实的去感知他们的生活,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教授他们知识,将孩子熟悉的事物融入课堂,提高学生接受力。

例如,李白的《望天门山》中“两山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里边来”中,孩子很难理解相对出的情景。如果学生没有过坐船的经历那么对于“相对出”这个概念很难形成清晰的认知。这时教学可以联系学生日常见过的类似的场景,比如坐车,学生一般都坐过车,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坐车时的场景,以理解和掌握这种“相对出”情况。然后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李白的《望天门山》,让孩子畅游诗歌的海洋。

三、硬件为诗性化提供支持

现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学会运用这些硬件设备,以为语文诗性化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

(一)图片

图片传递信息的效果最佳,也受学生的喜欢。当然除了图片之外,还可以利用绘画、摄影作品创造出诗意性的氛围,让学生看到如同真实的场景。

例如,学习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长江之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收集有关长江的图片,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感受长江的浩瀚与伟大。并且在讲解和学习《长江之歌》时,利用好图片,可以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领会其中广阔的诗意。

(二)视频

视频包括短片、影视作品、纪录片等,相比图片来说,视频更受学生的欢迎,同时也能够利用视频的影像特征,将诗意氛围展现的淋漓尽致。

例如,在讲解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你,浪花的一滴水》一文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雷锋的影片,从影片感受学习雷锋的精神,同时也可以播放社会学习雷锋一些宣传片,全面的理解雷锋精神的实质,并且能够受此影响付诸实际的行动。

(三)音乐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相当富有艺术性的形式,与中国古代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课堂中运用良好的音乐,能够迅速的营造出和谐优雅的课堂的氛围,为学生的诗性化的学习创造适宜的营养基地。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月光曲》一文中,写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创造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并且文中大篇幅的描写了月光曲的优美动听。但是,仅仅凭借一些文字的描述,学生很难感受到月光曲的美妙,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准备好《月光曲》磁带和学生一起根据课文认真的倾听月光曲,感受这种音乐的美妙。如“哪里是月光还在地平线下的时候,哪里是月光刚刚到海平面……”那一段是月光升到天空的描述,和学生一起来欣赏,协助学生分析,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课文中的美妙和诗意化,体会贝多芬那种关心贫苦人们的博大情怀。

语文教育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提倡语文课堂的诗性化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诗性化意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祖国之歌
一处美景
变色龙(续写)
荷花淀派作品
脚踏一方土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续写《我的叔叔于勒》
爱国,不只是豪情壮举
《凡卡》续写
脚踏大地
在社区活动站的日子里
曙光社区居民文明公约
读《老人与海》有感
最后一根稻草
穿越时空的对话
对建筑学学生的建议
高层住宅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体系施工方案
强化项目文化建设
贝律铭写给年轻设计师的十点忠告
如何解决业主介入施工
建筑设备工程综合设计与节能
浅议雨期建筑施工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工程建设项目要科学决策
建筑房建资料员流程
北方居住区室内公共绿地宜居性研究
如何避免建材对居室的污染
工程项目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施工组织的基本原则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办法
建筑设计手法笔记
《惊弓之鸟》 老师语录
《惊弓之鸟》 重难点分析
《惊弓之鸟》随堂练习 巩固篇
《路旁的橡树》 整体阅读感知
《路旁的橡树》 重点问题探究
《路旁的橡树》随堂练习 提高篇
《路旁的橡树》 教案讲义1
《路旁的橡树》 教案讲义2
《路旁的橡树》随堂练习 巩固篇
《路旁的橡树》 趣闻故事
《路旁的橡树》 重点字词梳理
《路旁的橡树》同步作文 写作指导及训练素材
《惊弓之鸟》 教学设计1
《惊弓之鸟》 作者及作品介绍
《惊弓之鸟》随堂练习 提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