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17
从新的角度论犯罪客体(6)刑法论文(1)
由犯罪客体类型化的刑法保护客体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既可以表现为一定的利益,也可以表现为一种秩序和状态。但是,一旦行为构成犯罪,则刑法保护客体也便受到了现实的侵害或威胁。
所以,犯罪事实中必定包括着现实化了的犯罪客体。可以说刑法保护客体处于一端,而犯罪事实中的犯罪客体则处于另一端,中间是一种类型化的,作为犯罪构成事件的犯罪客体。
这也正是犯罪客体理论的体系构成(当然,是以一定的角度出发,而若从其他的角度出发,也可得出其他的体系构成)。作为犯罪事实一部分的犯罪客体,是一种已然发生的行为事实,而且必然存在于客观世界中。
如果行为并没有使一定的犯罪客体现实化,也就没有使刑法保护的客体受到侵害,那么行为就不可能构成犯罪。那么作为犯罪事实的犯罪客体,在刑法理论和实践中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呢?由于我国刑法理论对于犯罪事实(也可称为犯罪构成事实,两者有细微的区别)的研究是不够的,虽然犯罪事实在司法实践中作为定罪量刑的根据,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前面也提出犯罪客体要件对定罪及量刑有重大的作用,是因为定罪是量刑的先导,定什么样的罪,必然决定量什么样的刑,在这种意义上,犯罪客体要件作为犯罪成立的判断标准之一部分,对量刑也有极大的影响。而犯罪客体事实则直接表现了社会的危害性,是社会危害性的物质载体。
社会危害性的基本意义在于危害了社会性的利益[16]。故犯罪客体事实的首要特征是现实性。
犯罪客体事实和犯罪结果有密切的联系。犯罪结果是犯罪客体事实的表现形式。
如故意杀人罪,个人的生命权利(刑法所保护的客体)被行为人所侵害,其表现出来的就是被害人死亡的犯罪结果,生命权利受侵害这一客体现实通过犯罪结果体现出来。有时犯罪结果并不以实害的形式出现,而是以一定的危险状态出现,这时,客体事实则表现为危险的存在,这必须由立法者和司法者进行判断。
客体事实是刑法保护客体受到威胁,而不是现实的受到侵害。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对犯罪客体事实的确认,对于定罪和量刑是有积极的意义的。
首先,防止单单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方面来定罪量刑。同样是倾向于刑法客观主义的。
我国刑法学家张明楷教授认为,当行为不具有形式违法性时,应以形式违法性为根据将其排除在犯罪之外,当行为不具有实质违法性时,应以实质的违法性为根据将其排除在犯罪之外。于是,任何犯罪都是同时具有形式违法性与实质违法性的行为,对犯罪的处罚便同时具有形式的合理性和实质的合理性[19](P1
2
7)。这种主张是有力的,正确的。
因此,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应注重对犯罪结果的认论和区别,即把对犯罪客体事实查明放在重要的地位上,必须以之为根据定罪量刑。陈兴良教授指出,司法裁量是要解决法律规范对具体案件的问题;因此,案件事实的识别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适用法律过程中,与法律案件有关的客观现实的一切事实都是真相判断的对象(P5
6
5)。因此,作为犯罪事实的一部分的犯罪客体事实,正是对犯罪客体要件的实现,也便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结语犯罪客体,首先是刑法保护的客体,作为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以及统治阶级意志支配下的利益,是刑法建立的基础,现代刑法的目的也正在于保护社会,不同的仅仅是对各种具体利益的取舍。同时,也是刑法理论中犯罪构成的基础,台湾学者林山田认为,一切犯罪之构成要件系针对一个或数个法益,构架而成。
因此,在所有之构成要件中,应可以找出其与某种法益的关系[12](P
6)。我国刑法将主客观统一于犯罪构成中,也把形式与实质统一在其中,但刑法保护的客体仍然是犯罪构成的构架的基础。
其次,刑法保护的客体,体现在犯罪构成中,是一种类型化的客体要件。犯罪客体要件在犯罪构成中具有实质的意义。
尽管我国犯罪构成理论存在很多的缺陷,但是,把犯罪客体要件纳于犯罪构成之中,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有的学者认为,我们研究犯罪构成理论,存在五在误区,其中之一就是认为必须推翻现有的犯罪构成理论而构建新的犯罪构成理论。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当然,也不是说犯罪构成理论不能有所变革。再次,在另一端,是现实的犯罪事实中受侵害或威胁的刑法保护的客体──犯罪客体事实。
在刑法理论和实践中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所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参考文献: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13-116页。
[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8-9页。 [日]野村稔:刑法总论[M],全理其、何力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100页。
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160页。 陈兴良:刑法的人性基础[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434页。
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53页。 高铭暄:新中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135页。
高仰止: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172页。 李晓明:论对犯罪客体的质疑[J],法学杂志,第22卷2001年第5期,22页。
[日]平野龙一:刑法总论[M],有斐阁,1972,5页。转引自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1页。
[南斯拉夫]卜思天.M.儒攀基奇:刑法-刑罚理念批判[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1页。[12] 林山田:刑法特论[M],台湾:三民书局,1978年,2页。
[13] [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M],米健、朱林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96页。[14] 张明楷:法益初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249页以下。
[15] 徐振华:犯罪客体新探[J],武汉:法商研究,2009年第2期。[16] 冯亚东: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2页。
[17] 宋振武:犯罪客体论[J],烟台: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45页。[18] 杨兴培:再论我国传统犯罪客体理论的弊端[J],上海:法学,1999年第9期,37页。
[19] 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108页。[20] [日]刑法理论研究会:现代刑法学原论[C],东京:三省堂,1996年,3版,124页,转引自周光权: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87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国庆畅想
- 勤学苦练
- 运动会-致运动员
- 国庆之旅
- 游览北京故宫
- 中考,我永远的记忆
- 苦练出天才
- 北京故宫博物院
- 60周年国庆阅兵仪式观后感
- 国庆节放假中的一件事
- 我的家
- 八一建军节随笔感想:军旅人的骄傲
- 我的爸爸
- 我和理科的斗争!
- 谁替我超渡青春
- 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计划
- 初三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 2010-2011年第一学期美术教学工作计划
- 超市收银员工作总结
- 2012年小学数学学教学工作计划
- 初三年级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2012年英语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
- 教研室2010-2011年上学期小学教学工作计划
- 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2012年秋季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 政治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2010-2011年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 市教育局文明创建工作总结
- 企业司机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 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流动
- 册书与明清以来两湖乡村基层赋税征收
- 现代国家的建构与农业财政的终结
- 剥夺村集体的经济权力
- 从“村民”到公民
- ##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
- 政府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 关于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
- 城乡关系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
- 新村治构想:村民自治与合作社改革可以并轨
- 21世纪初叶:中国农民负担治理的转型阶段
- 农村发展与新的治理范式
- 乡镇体制改革:官本位体制向民本位体制转变
- 村籍、地缘与业缘——一个中部中国村庄的社会分层
- 从荷兰看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
-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酸的和甜的》引发的思考
- 《酸的和甜的》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 刺猬为什么有刺
- 刺猬的耳朵有什么奥妙
- 《称赞》探究活动
- 獾
- 《称赞》词语理解、搭配与例句
- 《酸的和甜的》词句教学
- 18《称赞》教学设计
- 利用课本剧,激发学生兴趣──教《酸的和甜的》教学谈
- 《酸的和甜的》教学杂谈
- 《酸的和甜的》一课教学反思
- 刺猬
- 《酸的和甜的》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 《酸的和甜的》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