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论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21

论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摘要:本文首先说明了部分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人士对创新教育的误解。然后通过分析传统教育观与创新教育的冲突,阐明了实施创新教育的要求,强调了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谨以此文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教师和学者深入到创新教育的研究中来。

关键词:创新 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 教育观念

自1988年第一篇讨论素质教育的文章①以来,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教育的各个领域,各级各类学校中全面铺开。创新能力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创新教育一词与素质教育一样频繁出现于各类媒体。创新教育即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地能力。目前看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创新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教师、学校乃至社会对创新教育的认同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在职业教育领域。

笔者工作于一所职业学校,曾与众多教育工作者、社会人士、企业管理者等就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进行探讨。其中不少人对此表示不理解或不够重视――认为不应该在教育内容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有人坦言企业需要的是遵纪守法、循规蹈矩的员工,而不是科学家。实际上这是对创新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而导致的观念上对创新教育的不认同。其结果创新教育自然就不会落到实处。

误区之一:大多数人对创新的理解一般倾向于以整个人类历史为坐标,认为只有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划时代的发明、发现、创造才是创新。这是对创新的误解!其实创新的本质是发现新事物、新关系,发明新工具、新方法等。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将原有的因素进行重组而改进方法、提高效率或改变观察问题的角度而发现事物的新面貌。例如工厂中的技术革新,经营中独辟蹊径的独特方法等。具有这样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从业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现在所谓的知识大爆炸、知识经济时代实际上正是以知识的创造性使用为特征的。

误区之二:创新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注重的是学生创新精神的潜在的发展价值,而不是学生在校期间创新成果的社会价值或经济价值,尽管并不排斥甚至欢迎、鼓励其取得杰出成果的可能。这也是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创新教育的理解误区之一。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的一场革命,涉及我国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由于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和指南,具有先导性和决定性,因此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推进创新教育的基础。

误区之三:许多专家和学者总是将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教育上,把教育创新视作民族创新力提升之本。毫无疑问,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传承人类文明为目的和使命的。在大力倡导创新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就自然而然地落在教育者的肩上。虽然许多专家和学校一致同意改革当下的学校教育,进行教育创新,并从教育观念、教育组织形式、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给教育创新开出良方。然而从现实来看,现行教育机制无法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全部重任。教育也无法担当起提升民族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本的重任。而且在许多人看来,仿佛只要从学校管理体制、高考制度、教学方法等微观方面进行变革,创新人才就可脱颖而出。其实,在教育微观方面或者仅仅只在教育领域进行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创新素质培养不仅仅与教育有关。影响创新和创新素质培养的根本症结并不在教育,而在社会结构和体制。

一、评价观念的转变

评价考试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其所体现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实践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通过对评价和考试的方式方法及内容的改革,可以促进学校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善。

传统的学校教育起源于工业化时代,带有深刻的工业化烙印。其特点之一是标准化。统一的修业年限和学习时间,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核标准,统一的评价标准。符合标准的学生被视为合格的“产品”。如此而已在功利主义教育观指导下形成的教育评价观和措施,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也束缚了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措施。客观上造成了对学生而言“一考定终身”、对学校而言“以高考升学率为评价指标”等不合理现象。

应该认识到: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人的素质具有不同的侧面和发展方向,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整体性的。知识型评价固然重要,但也不应该忽视对学生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具有深刻影响的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如意志、心性、交流和沟通等。

转变评价观念、改革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价方式是当前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实施创新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是一种封闭武警战士的教学观。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在教学中注重的是狭隘意义上的知识传授,对包含在知识中的科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审美感受等大多不太注重,信息的流动主要是从教师到学生,是一种单向的,教师处于权威地位而学生处于边缘地位的教学过程。由此产生了满堂灌、教师自弹自唱等教学现象,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教学行为支配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教师、课本、标准答案的依赖性极强,只会按部就班、死记硬背。在笔者的教学经历中,曾多次鼓励、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给班上其他同学讲解教材内容,然而大多数学生不是呆若木鸡就是两眼茫然、不知所措。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使之感受到自己得到尊重和承认,学生应表现出自觉、自治、自动、无偏见、不盲从、具有创造性等行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就知识讲知识的情况居多,忽视知识本身所蕴含的其他方面的意义。例如各门学科所蕴含的美学意韵。就笔者一孔之见,各学科均能渗透美学原理――数学有简洁之美、物理有对称之美、机械有构思之妙等。各课程中均存在着节奏、韵律等美的因素。忽视这些因素,教学内容和过程就会显得淡而乏味、缺乏隽永的回味,难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不但应该重视传承人类文明的成果,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而且应该重视学习习惯、方式方法、情感培养、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总之,讲台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学活动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只有从观念到实践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使素质教育不致成为空谈。

三、师生关系的转变

师生关系是一种道德关系,是指在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价格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的理解、合作、引导的关系。其中价格平等是师生关系的基石,师生之间价值是平等的,没有尊劣之分。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学生,将学生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之合作,在合作中以自己的智慧和人格力量引导学生。

然而在现行的师生关系中,师道尊严的根深蒂固,甚至极端发展。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处于依附地位,处处体现着教师权威,不允许学生对教师之言表示质疑,即便不是如此,学生与教师的争辩也不会受到鼓励。殊不知怀疑正是创新的起点。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是这种的师生关系的典型体现。作为学校管理的代言人和化身,班主任无疑扮演着绝对权威的角色,他或她可以干预学生的任何事情,而不论学生是否愿意、是否有义务,以至于私拆学生信件,禁止男女同学最低程度的交往等现象在校园中时有发生。在这样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只能表现出顺从、从众的行为,丰富多彩的个性受到压抑,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社会结构的转变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是人的基本潜能,身心自由则是激发人类创新潜能的基本条件。而身心自由的获得来源于宽松、自由的外部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的个体才敢于标新立异和创新。创新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环境和文化观念、习惯等人文环境。如果社会没有出现鼓励和宽容创新的环境,仅凭教育和教育创新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就难以有大的作为。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教育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互动,也需要教育系统与社会大系统的互动;它既需要教育创新,更需要社会结构和体制的全面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动力。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由于传统教育观与创新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是目前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才能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境,培养创新型教师,也才能使创新教育成为在理论指导正反有力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言实.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A].上海教育(初中版),1988(11).

[2] 曾展.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创新教育实践之我见[J].中国科技博览,2015(5).

[5] 叶容晖,吴芳珍.基于项目化管理的大学班级创新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贪吃的爸爸
我的风筝飞起来了
不一样的体验
我想对你说说心里话
我的哥哥
千手观音
我给妈妈看病
读追梦有感
大方的小曾
我的爸爸
快乐的秋游
精彩的魔术
一张照片的故事
校园的秋色
我的大妈
试论我国财政模式选择
该不当得利款的举证责任究竟由谁承担民法论文(1)
关于姓名平行的侵权责任问题民法论文(1)
大股东侵权行为分析
论尸体的法律属性及其处置规则民法论文(1)
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整与财政改革
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民法论文(1)
见义勇为者应当获得补偿民法论文(1)
财政支出约束优化的框架分析
法的科学性质疑民法论文(1)
论建立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闲话民事司法解释民法论文(1)
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财政框架
论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民法论文(1)
公共政策供给不均与中部地区发展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一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五
《美丽的小路》文本解读
《美丽的小路》教学片断赏析二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及理念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A、B案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四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一
《美丽的小路》教后体会
《美丽的小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二
《美丽的小路》实践课设计
《美丽的小路》口语交际设计
《美丽的小路》教学片断赏析一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