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7
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鄱阳一中凭借“明理、求知、强身、报国”的教育理念,通过显现的环境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走出了一条有浓郁传统文化氛围的特色校园文化发展之路,初步形成了富有个性魅力的校园文化。
鄱阳一中十分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校园环境整体设计成“五区、四点、三路、一廊”,使整个校园成为学生德行文化教育的大课堂。该校广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让校园的每一个地方都发挥着育人的功能。校园的西南角有东晋太尉陶侃的衣冠冢,这是学校的一处面积1 800多平方米的“惜阴园”,原陶侃衣冠冢移建为园中主体建筑物。冢前立有惜阴碑,碑前还配了一座象征时光的雕塑,园中植以长青松柏,融古今于一体,寓教育于久长。由此形成了以“惜阴园”为中心的自然观赏点,这个自然观赏点与以校史陈列室为中心的校情教育点、以文学报刊《红叶》为中心的人文教育点、以田径场为中心的学生活动点共同构成了校园环境整体设计中的“四点”。此外,校园道路的命名也富有文化内涵,“三路”分别为香樟路、荐福路、士行路。学校还在主干道旁设置了9个板块18个宣传橱窗,形成了全长300米、蔚为壮观的文化科学知识长廊。“校园无处不育人”这句话在鄱阳一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和升华。
得天独厚的校园文化积淀,是深入开展人文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的优势资源。教师们将陶母“截发延宾”、陶侃“惜分阴”等典故渗入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学校各学科组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因素,使传统美德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
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活动包括:学校政教处组织以“爱的奉献”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展评活动;语文组、校文学社举办“孝敬父母与爱心奉献”作文比赛,对评比出来的优秀作文,一部分在宣传窗内展出,一部分由文学报刊发表;学生会、团委联合举办以“孝心献给谁”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等等。
汶川大地震后,该校师生踊跃捐款,捐款额位居上饶市同类学校首位;2009年暑期,高二学生刘凯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的壮举,博得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一中青年志愿者的身影,也经常出现在大街小巷……这些都映衬出鄱阳一中学子胼手胝足、厚德载物的社会责任感。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是一中人的一笔宝贵财富,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这或许正是鄱阳一中70年长盛不衰的动力源泉。(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一中)■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喝了聪明液以后
- 漫画《父与子》——一本引人入胜的书
- 草莓
- 一次难忘的经历
- 我受伤了
- 七色花
- 电
- 文具袋
- 手工制作
-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 偷偷玩电脑
- 未来的火车
- 好孩子
- 小泥猪
- 教室节的早晨
- 试论科技查新在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作用(1)论文
- 公共选择学派的宪政理论
- 试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学术建议稿》的说明(1)论文
- 关于哈萨克族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1)论文
- 存在与艺术:自我的现代命运
- 重塑侵害商标权的认定标准(1)论文
- 论婚姻的本质(1)论文
- 电影剧作模式论
- 试论知识产权的宪法保护(1)论文
- 浅析知识产权海关执法中的和解制度分析(1)论文
- 中国侵权责任法解说(1)论文
- 试析权利质权(1)论文
- 关于中小企业技术剑新中的知识产权问题(1)论文
- 行政吸纳政治——转变中的政府治理模式
- 关于艺术的一些思考 (会员资料)
- 《司马光》教案
- 《夏夜多美》教案
-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
-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
- 《两只鸟蛋》教案
- 《要下雨了》教案
- 《称象》教案
- 《两只小狮子》教案
- 《松鼠和松果》教案
- 《看电视》教案
- 《王二小》教案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案
- 《荷叶圆圆》教案
- 《乌鸦喝水》教案
- 《古诗两首》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