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诺奖得主屠呦呦 当年有多拼 曾用身体实验
1930年底,屠呦呦出生在宁波。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名字典出“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意为鹿鸣之声。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她中学就读于效实中学和宁波中学。是宁波中学51届(春)高中毕业生。读书时的屠呦呦“长得还蛮清秀,戴眼镜,梳麻花辫”。读中学时,她“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所选专业是当时一般人不太了解的生药学。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够接受大学教育,她说“很幸运”。
在同学老师眼里,她是怎么样的人?宁波中学时的翁同学回忆说,当时男女同学之间很少说话,其实也并不是特别熟悉,只是觉得她为人很低调,表现也不是很突出,但是读书却很认真。“她很普通,衣服穿得也很朴素,在同学当中,也不是特别引人注目,属于默默无闻型。”翁老回忆说。高三毕业后,翁在上海参加海关培训,次年就到北京海关工作,到了北京。才知屠呦呦考到了北京大学。“之后的联系是宁波中学在北京成立了校友会。因为是同学,我们的交往就多了。”翁说,后来在聊天中,就觉得她真的是一个很认真的人。有一次,屠呦呦悄悄告诉老同学,为了工作,她经常在自己的身体上做实验,结果身体给弄坏了,体质一直很差。
这位女科学家生活上是个粗线条,这是校友陈效中对她的印象:“不太会照顾自己。比如有一次身份证没了,我帮她找,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同学们都笑话她。成家以后,家务活也不太擅长,她的先生分担较多。她还有点马虎。”他回忆说:“还有一次,我们几个人来宁波开会,她因为有事单独回北京,结果火车停靠途中站点时,她下车走走时,火车却开走了。”尽管在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但工作中,屠呦呦十分严谨,兢兢业业。
因为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在那个资深科学家大部分已被打为右派的年代,屠呦呦很快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带领一个小组的成员开始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直到有一天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这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触摸春天》读后感
- 冬日无雪
- 给费俊龙、聂海胜两位叔叔的一封信
- 那朵郁金香
- 画猫防鼠
- 坐冰滑梯
-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 读《扛船赶路》有感
- 读《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有感
- 滑草
- 读《雨衣》有感
- 读《懂你》有感
- 读《谈礼貌》有感
- 生命的赞歌
- 到月球过中秋节
- 建筑行业“营改增”政策分析及应对策略
- 让艺术课堂活起来
- 让智慧点亮课堂 用异构实现同构目标
- 重新发明二维码
- 精心设“导” 引人“入”胜
- 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效阅读
- 由一道习作题引发的思考
- 重视数学学习过程 完善知识构建
- 养成良好的数学审题习惯
- 快乐学数学,情智共相长
-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
- 巧用错误资源,构建有效课堂
- 细节,成就课堂的精彩
- 紧扣情绪体验,拨动学生心弦
- 学生计算正确率降低的原因及对策
- 七年级 上册 四单元 单元分析与提示
- 世说新语
- 句式仿写
- 山市
- аГяРд╬╣Я
- 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
- 月亮上的足迹
- 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 七年级 上册 第五单元 单元分析与提示
- 化石吟
- 诗两首
- 散步
- 绿色蝈蝈
- 看云识天气
- 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