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7
荀况行年新考
摘要:荀况首次游齐是在“年五十”而不是“年十五”,时间是在齐湣王末年;荀子曾三次来到齐国;荀子来齐国前曾游于燕;荀子游秦当在公元前265年前,而不是传统上所说的前262年。
关键词:荀况;行年;稷下
荀况是战国末年儒学大师,对他的生平活动前人多有考订,但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分歧的焦点在于荀况首次游齐是在“年五十”还是“年十五”,与此相关,在荀子是否曾游于燕,来齐国的次数等一系列 问题 上也产生不同看法。近些年郭店楚简的出土,引起学者对荀子与思孟及稷下学宫关系的浓厚兴趣,为澄清分歧,有必要对荀子的行年重新进行考辨。
(一)荀子始游于齐是在“年五十”还是“年十五”
荀子首次来齐国时的时间,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争论起因于 文献 中的两处不同记载。《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于处,时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另外,《荀子叙录》、《颜氏家训·勉学》也都说荀子“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而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穷通》则说:
“齐威、宣之时,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至襄王时,孙卿最为老师。”
仔细辨析,“年十五”说的理由并不能成立,荀子游齐应从《史记》等记载,是在五十岁时。首先,古人所说的游学,意思往往类似今天所说的学术交流,而不仅仅是指求学。说荀子五十岁才来求学,不符合常理,完全是误解。
其次,刘向《叙录》说“齐威王、宣王之时”游于齐,是由误读《史记》而来,本身是错误的。按照战国时田齐诸王的次序,应该是齐威王之后为齐宣王,齐宣王之后为齐湣王,不应该将齐宣王列在齐威王之前。若把它倒过来为“齐宣王、湣王之时”,也是不对的。因为刘向《叙录》中的说法是错误理解了《史记》而来,胡适说:《史记》“荀卿‘来游学于齐’以下,忽然夹入邹衍、邹奭、淳于髡三个人的事实,以致刘向误会了,以为荀卿50岁游齐,正在稷下诸先生正盛之时,不知这一段不相干的事实,乃是上文论‘齐有三驺子’一节的错简。”①按照胡适的观点,《史记》这段文字应读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所以《史记》只是说荀子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以及在齐襄王时“最为老师”,而并没有说什么时候到的齐国。刘向误把文中的一段错简当作正式 内容 ,故说以为荀子是在齐宣王、威王之时来到齐国的。因此,刘向《叙录》的这段记载,对于探讨荀子的生平经历没有实际的 参考 价值,更不能拿它作为立论的根据。
至于“五十岁”伪文的问题,前人也有考辨。汪中说:“颜之推《家训·勉学》篇:‘荀卿五十始来游学。’之推所见《史记》古本已如此,未可遽以为讹字也。”(《荀卿子通论》)所以想拿《风俗通义》的“十五岁”来推翻《史记》、《叙录》 的“五十岁”,是行不通的。而把荀子游齐定在五十岁时,不仅符合史书的记载,而且在理解上也更合逻辑。《史记》记叙荀子来齐时用了一个“始”字,作“始来游学于齐”。这个“始”字含有来迟了的意思,若是“年十五”,决不必用“始”字了。
另外,从《荀子》一书的生活用语里,我们也可以证明荀子是“年五十始来”齐。战国晚期燕、赵地区是刀布并行流通的区域。考古发掘发现赵国地区所出土的窖藏战国钱币中,刀币及布币大约各占一半。而齐国原来流通的是刀币,但齐襄王返都临淄後,受秦国的 影响 ,又铸行圜钱,形成刀币和圜钱并行流通的制度。《荀子·荣辱》篇有“余刀布”之语,《富国》、《王霸》都有“刀布之敛”之称,称钱币是“刀布”并言,并没有其它的称呼。这说明荀子是在一个刀布并行流通的国家成长起来的,这个国家只可能是燕或赵,决不可能是齐或别的什么国家。如果荀子“年十五”就在齐国生活,那么,他是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称“刀布”,而应以齐国的习语来称呼。正因为他“年五十”以前是在燕、赵度过的,长期的生活习惯一经养成,就是到了异国他乡,也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所以,从生活中最熟悉的钱币的称呼上,也足可证明荀子是“年五十始来”齐。
荀子始来游于齐并非是在“齐威王、宣王之时”,而是应在齐湣王时。桓宽《盐铁论·论儒》云:“及齐湣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接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说明荀况在齐湣王时确曾来过齐国。齐湣王灭宋,《六国年表》列于湣王三十八年,但据钱穆考证,当为湣王十五年即公元前286年,②则荀子去齐之楚当在湣王十六年,公元前285年。假定荀子是在前一年来到齐国,那么前推五十年为公元前336年,若荀子出生在这一年,那么,与《韩非子》关于荀子游燕的记载是一致的(详下)。由此说明,荀子游齐确实是在五十岁时。
(二)荀子是否曾游于燕
荀子是否曾游于燕国,也是学术界一直争论的 问题 ,争论同样来自《韩非子》与刘向《荀子叙录》两处不同的记载。《韩非子·难三》:
“燕王哙贤子之而非孙卿,故身死为僇。”
《韩非子》肯定荀子曾游于燕国,从它将“孙卿”与“子之”并提,将“非孙卿”列为燕王哙“身死为僇”的原因来看,荀子当时在燕国甚至有了一定的影响,并参与了反对燕王禅让的活动,以至会引起燕王哙来“非”他。燕王哙禅让子之是在公元前316年(燕王哙五年),《史记·燕召公世家》记录此事云:
“子之相燕,贵重,主断。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曰:‘齐王奚如?’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遗苏代百金,而听其所使。厝毛寿谓燕王:‘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
对于《韩非子》的记载,后人多有怀疑,一则因为这与荀子“年十五始游于齐”的说法相矛盾,二则因为刘向《荀子叙录》说“孙卿后孟子百余年”。孟子的年代有一些争议,大致约生于公元前372,卒于公元前289年,若按刘向“后孟子百年”的说法,燕王哙禅让时荀子尚未出生,故梁启超等人主张荀子难与燕王哙相及。①那么,《韩非子》与《叙录》的记载哪一个更可靠呢?我们认为应当是《韩非子》,荀子确曾游于燕。这是因为:
(一)韩非是荀子的学生,他记载的有关其师的事迹,应当比刘向的记录更为可靠。《韩非子》的叙述虽较简短,但 内容 却很具体,涉及到荀子反对禅让及遭到燕王哙的非难等;而《叙录》的“后孟子百年”只是泛论,并不能作为年代的准确数字,这种情况在先秦古籍中并不少见。如,孟子称“五百年必有王者出”,这里的“五百年”和“百年”一样,只是表示年代久远的大约说法,并不能坐实一定就是“五百年”或“百年”。
(二)《荀子·正论》篇有批判尧、舜禅让的内容,可能即是游燕时批驳燕王哙的言论。《荀子·正论》:“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有擅国,无擅天下,古今一也。夫曰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这些话,尽管没有点明 时代 背景,但显然是荀子早期的言论。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简《唐虞之道》,专门论述“唐虞之道,擅而不传”,有学者认为是苏代、厝毛寿游等说燕王哙禅让子之的作品,②荀子所批驳的“世俗之为说者”,可能即是针对此而言。因此《正论》的这段言论,可能即是荀子向燕王哙所进的规劝之言,《韩非子》说燕王哙“非孙卿”也即起因于此事。
(三)从《荀子》书中也可找到荀子可能游燕的证据。《荀子·正论》有“二三子之善于子宋子者,殆不若止之,将恐得伤其体也”的记载,子宋子即《孟子·告子》篇中的宋牼,孟子已称之为“先生”,当是孟子的前辈。从《正论》的这段话看,荀子似曾见过宋牼,既然见过宋牼也必然见过孟子,前面说过孟子的年代大致在公元前372至前289年之间,在燕王哙禅让的范围之内,故梁启雄由此推断,荀子“与苏秦、燕王哙同时绝无可疑”(《荀子简释·年表》),是正确的。
(四)前面已说明,荀子游齐是“年五十”而不是“年十五”,这样荀子游燕不仅不可怀疑否定,反而与《史记》的记载相一致。燕王哙禅让是在公元前316年,若此时荀子为二十岁左右,则他的生年应在公元前336年左右,这与我们前面推断荀子的生年是一致的。
(四)荀子说齐相当在齐王建时
荀子于“年五十始来于齐”后,又先后两次来到齐国。荀子首次来齐是在齐湣王时,但此后不久,因战乱离开齐国前往楚国。齐襄王五年(公元前279年),齐国即墨守将田单乘燕惠王用骑劫代替乐毅为将之机,向燕军发起反攻,一举收复失地,“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史记·齐太公世家》)齐襄王复国后,吸取齐湣王的教训,又招集亡散的学士,重整稷下学宫,“修列大夫之缺”。荀子这时再次回到齐国,《史记·孟轲荀卿列传》说:“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穷通》也说“至襄王时,孙卿最为老师。”说的即是齐襄王时荀子在齐国的活动。这一时期,荀子不仅参加稷下学宫的恢复重建工作,同时,由於田骈等老一辈的学者都已死去,慎到、接子等稷下旧人又不在齐国,荀子凭他的学识和才德,在复办的稷下学宫中“最为老师”,成为最受欢迎、最受尊敬的先生,一直到他最后离开齐国,曾经“三为祭酒”,三次担当学宫领袖的重任,作为稷下“列大夫”之首,成为荀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除了这两次外,《荀子·强国》篇有荀子说齐相的 内容 ,齐相为何人?文中没有明确交代。汪中《荀子年表》认为是齐湣王时事,并说“此齐相乃薛公田文”。里西以为齐相为田单,说齐相为齐襄王时事。①廖名春则认为是齐王建时事,为当时不知名的齐相②。我们认为廖氏的说法是可信的,荀子曾三次来到齐国。因为,首先,荀子在文中说到“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众庶百姓皆以贪利争夺为俗,曷若是而可以持国乎?”的话,其中“女主乱之宫”应当是暗指君王后控制朝政,此事发生在齐王建时。《战国策·齐策六》记载:
“襄王卒,子建立为齐王。君王后事秦谨,......及君王后病且卒,诫建曰:‘群臣之可用者某。’建曰:‘请书之。’君王后曰:‘善。’取笔牍受言。”
可见君王后不但生前把持朝政,而且死后齐国主政者也还是她预定的班底。荀子作为一个维护君统的儒学大师,看不惯这种现象,故斥之为“女主乱之宫”,荀子的这一番言论显然只有在君王后执政后才能提出,若说是齐湣王、齐襄王时事,则不好理解。
其次,荀子对齐相 分析 当时齐国外部形势时说道:“今巨楚县吾前,大燕鰌吾后,劲魏钩吾右,西壤之不绝若绳,楚人则乃有襄贲、开阳以临吾左,是一国作谋,则三国必起而乘我……”在与齐国接邻的燕、赵、魏、楚四大国中,荀子提到了燕、魏、楚的威胁,唯独没有提赵国,这说明赵国此时已没有实力威胁齐国,或者说齐赵关系较好,两国正相互依靠。据《史记·赵世家》记载,齐湣王末年,赵国多次进攻齐国,而襄王元年、四年、五年、八年、十年,至十三年,赵将廉颇、赵奢、燕周、蔺相如屡屡攻齐,齐失城丧地,决不会对赵掉以轻心。直到齐襄王末年时,齐赵之间的紧张关系才发生变化。在秦国的进逼下,齐赵两国就从过去的互相敌对改为互相支持。公元前265年赵孝成王“新立,太后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以长安君为质”,“齐兵乃出”而解赵困。此后几年,秦国一攻赵,齐、楚就发兵救援。秦赵长平大战后,赵军被秦坑降卒四十多万人,元气大伤。在这种情况下,赵国自顾不暇,更无实力来威胁齐国。所以,荀子历数楚、燕、魏、秦对齐的威胁而唯独不提及赵,说明荀子说齐相不可能在齐、赵关系较为紧张的湣王、襄王之时,而应当在齐、赵关系已经缓和的齐王建时。
另外,荀子说道“楚人则乃有襄贲、开阳以临吾左”。襄贲、开阳本为鲁地。《春秋》哀公三年云:“季孙斯、叔孙州仇帅师城启阳。”杜预注:“启阳,今琅邪开阳县。”据《史记·鲁世家》,鲁顷公十九年(前262年),楚取徐州,二十四年(前255年),“楚考烈王伐灭鲁”。襄贲、开阳距徐州很近,荀子说它们被楚人占有,而未说整个鲁国已为楚所有,这说明当时正处于前262年楚取徐州之后与前255年楚灭鲁之前,即齐王建三年至十年之间。荀子这次在齐国停留了多长时间已不可详考,但到前255年,他又由齐国来到楚国。
(五)荀子游秦应在前266年
《荀子·儒效》、《强国》篇记载荀子与秦昭王问答,刘向《荀子叙录》也说:“孙卿之应聘诸侯,见秦昭王。”说明荀子曾到过秦国。那么,荀子是在什么时候到的秦国呢?《荀子·强国》有“应侯问孙卿子曰”的记载,说明荀子在秦国曾见过应侯范雎。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于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相秦,封为应侯。故荀子游秦,当在公元前266年以后。其下限,学者较普遍的看法是应当在秦赵长平之战以前,不能晚于公元前262年①。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因为,秦、赵长平之战起于前262年,两年后以赵军战败而告结束,结果秦军坑赵降卒四十多万于长平,接着又乘胜进军,攻陷了赵之太原郡。这次战争的规模之大,死人之多实属罕见。而荀子作为赵人,在入秦后对父母之邦的这一场惨祸竟无半点反应,反而对秦国的 政治 形势、 自然 条件大加赞赏,并向秦昭王宣传“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是有悖常情的,这说明此时长平之战尚未发生。但荀子游秦的时间还可以再辨,因为秦赵之间大规模的战争不始于公元前262年。《史记·赵世家》云:
“孝成王元年,秦伐我,拔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可见,早在前265年,秦国即伐赵,取三城。当时赵孝成王刚刚即位,由赵太后执政,只好向齐国求救,齐国却提出要以赵太后少子长安君为质,后经过著名的触龙说赵太后,答应了齐国的要求,“齐师乃出,秦师退。”秦、赵既然交战,荀子自然不可能再在秦国呆下去,因此,荀子可能早在公元前265年就回到赵国,他游秦的下限可以定在前265年。而范雎于前266年始封为应侯,那么,荀子应该是在这一年来到秦国的。有学者认为,荀子游秦应在公元前264年,理由是这时齐襄王正好死去,而荀子此前很受齐襄王的尊宠,故在此时离开齐国前往秦国②。这种看法难以让人接受,因为前264年,秦、赵之间已发生战争,若荀况此时前往秦国,多少有悖常理。因此,把齐襄王去世作为荀况游秦的理由是不充分的。
有人说荀子入秦的时间是荀子在楚国作兰陵令以后,实不可信。前257年,秦军遭邯郸之败,范雎在秦国的政治地位发生动摇,不久罢去相位,公元前255年因王稽事坐罪死,此事云梦秦简《大事记》有记载。而荀子正是此时入楚为兰陵令,在这以后,他决无可能再见到范雎。出现这种错误,是因为人们把荀子在赵国两次不同的经历混为一谈,(详下)荀子游秦之后回到赵国,而他在为兰陵令时也曾一度“之赵”,人们把荀子游秦套在后一次“之赵”前,便得出这种似是而非的结论。
(六)荀子曾经两次回到赵国
荀子是赵人,他在出游诸侯后曾回到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 《荀子·议兵》)赵孝成王共在位三十一年,那么,荀子是在什么时候回到赵国的呢?《战国策·楚策四·客说春申君章》章也记载荀子为兰陵令时曾一度“之赵”:
“客说春申君曰:‘汤以亳,武王以鄗,皆不过百里以有天下。今孙子,天下贤人也,君籍之以百里势,臣窃以为不便于君。何如?’春申君曰:‘善’于是使人谢孙子。孙子去之赵,赵以为上卿。客又说春申君曰:‘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由是观之,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其国未尝不荣也。今孙子,天下之贤人,君何辞之?’春申君又曰:‘善。’于是使人请孙子于赵。”
“及齐湣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接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
前面我们已经说明荀子这次“适楚”是在齐湣王十六年(公元前285年),这次荀子在楚国大约呆了七年之久,直到前278年,秦大良造白起伐楚,拔郢,烧夷陵,楚襄王兵散,向东北迁都于陈。荀子可能此 时尚 在楚国,因为《议兵》篇有对此事的记载:“秦师至而鄢、郢举,若振槁然。是岂无固塞隘阻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但可能此后不久荀子就离开了楚国,而这时齐襄王复国,重修稷下学宫,荀子于是回到齐国,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这就是荀子第一次到楚国的情况。
《史记》所记则是荀子第二次来到楚国,这是公元前255年之事,荀子时年八十一。正好这时楚灭鲁,新得兰陵之地,因而就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春申君死是前238年,在这之后荀子不再担任兰陵令。可见居楚为兰陵令是荀子晚年的主要 政治 活动。《战国策·楚策四》和刘向《叙录》载有《史记》未记之事,说有人向春申君进谗言,以荀子为兰陵令会不利于楚,春申君“于是使人谢孙子”,结果荀子离楚赴赵。这当是荀子刚任兰陵令不久之事。后又有人向春申君进谏,说“孙子天下贤人也,君何辞之”,春申君“于是使人请孙子于赵”。荀子尽管不满,写信“刺楚国”,但在春申君的坚请之下,又“复为兰陵令”。可见,两次“适楚”区别是很清楚的。钱氏把二者相混同,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这和把荀子在赵国议兵与荀子为兰陵令时的“之赵”相混同,犯的实际是同样的错误,这种错误在考订古代人物生平时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附:荀子行年表
周显王33年 韩昭侯22年 (公元前336年)
荀子约生于此时 荀子,名况,赵国人。时人尊称其为荀卿。又因荀、孙音近,亦称孙卿。战国时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
周慎靓王5年 燕王哙5年 (公元前316年)
燕王哙让国子之,荀子约于此时来燕 据《史记·燕召公世家》及《六国年表》,燕王哙听信苏代、鹿毛寿的建议,于今年传国于相子之,自己反为臣下,在当时引起极大震动。大约此时稍前,风华正茂的荀况来到燕国,目睹了燕王哙禅让的整个过程,并对燕王哙进行劝阻。现《荀子》一书中的《正论》一篇,有大量反对禅让的言论,有学者认为即是荀子此时的作品。荀子反对燕王哙的禅让,可能是针对政治的稳定而言的。在他大约是晚年的作品《成相》中,则对尧舜的禅让进行了赞美和肯定,反映了他思想的变化,也符合儒家的一般观念。
荀子五十岁,游学于齐 据《史记》及刘向《叙录》,荀子年五十岁时曾来齐国游学,“游学”是指学术交流,而不是指“求学”,荀子五十岁时,思想已基本成熟,故来齐国稷下交流。
荀子离开齐国前往楚国 荀子到齐国后,遇到齐湣王发动的一系列对外战争,“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儒谏不从,各分散。”在这样的环境下,荀子无法在齐国呆下去,不久便去了楚国。
荀子五十七岁,由楚国回到齐国 公元前279年,齐国向燕军发起反攻,一举收复失地,“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齐襄王复国后,招集亡散的学士,重整稷下学宫,“修列大夫之缺”。荀子由楚国回到齐国,参加稷下学宫的恢复重建工作。由於田骈等老一辈的学者都已死去,慎到、接子等稷下旧人又不在齐国,荀子在复办的稷下学宫中“最为老师”,成为最受欢迎、最受尊敬的先生;曾经“三为祭酒”,多次担当学宫的领袖,成为稷下“列大夫”之首。《韩非子·显学》篇所谓“孙氏之儒”,即儒家中的荀子学派,主要形成在这一时期。
荀子游秦 荀子本年由齐国来到秦国,与秦昭王、范雎问答。《荀子》一书中的《儒效》、《强国》两篇,即记录了谈话的部分 内容 。他建议秦昭王重用儒士,实行“王道”,“力术止,义术行”,以达到“得天下”而“天下应之如欢”的境界。由于秦国正忙于兼并战争,准备攻韩并侵赵,荀子在秦国得不到重用,于是离开秦国回到赵国。
荀子七十一岁,在赵国“议兵” 荀子今年回到赵国,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前就用兵的 问题 进行了讨论,这一讨论后来被记录整理在《议兵》篇中,集中反映了荀子的军事思想。荀子议兵,尽管以“王兵”折服了“诈兵”,使得赵孝成王和临武君都不得不称“善”,但处于“争於气力”的当时,赵王“卒不能用”,所以他只好离赵而另谋出路。
周赧王58年 齐王建8年 公元前257年)
荀子来到齐国,说齐相 荀子在赵国停留一段时间后又回到齐国。这时齐王建当位,但朝政由“君王后”(襄王后)控制。《荀子·强国》记录荀子向齐相进言,劝说其执“胜人之势”,行“胜人之道”,作到王霸的统一。同时,论述齐国内外大势,并对“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的弊政进行了批评。结果,“齐人或谗荀卿”,荀子在齐国也呆不下去,於是前往楚国。
荀子八十一岁,适楚为兰陵令 荀子八十一岁时,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开始了他一生中短暂的仕途生涯。兰陵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原为鲁地,鲁灭亡后归于楚。荀子在兰陵一边作官,一边著述,同时收徒讲学,进入学术创造的一个高潮。
秦始皇9年 (公元前238年)
荀子废居兰陵,不久去世
注释:
① 胡适《 中国 哲学 史大纲》第269页。
②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第395页,《齐湣王在位十八年非四十年其元年为周赧王十五年非周显王四十六年辨》。
① 梁启超《荀卿与〈荀子〉》,《古史辨》第四册。
② 李学勤《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中国哲学》第二十辑。
① 里西《〈荀子〉书重要篇章的写作年代考证》,《哲学 研究 》1990年增刊。
① 夏甄陶《论荀子的哲学思想》第2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② 廖名春《荀子新探》,第8页。
① 同上,第9—10页。
② 参见游国恩《荀卿考》,《古史辨》第四册第97页。
③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系年》第482页,《庞煖即临武君考》。
① 梁启超《荀卿及〈荀子〉》,《古史辨》第四册第107页。
②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系年》第431页,《春申君封荀卿为兰陵令辨》。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致--爸爸妈妈
- 我的班主任
- 春天的美
- 我最喜欢的老师
- 神奇的课桌
- 拍摄电视节目——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 我怕……
- 泡泡
- 江门
- 大扫除
- 改写《咏柳》
- 一场模型白日梦
- 游园记
- 芒果树死因调查报告
- 画鼻子
- 小学二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 我区居民储蓄存款攀升现象分析
- 上半年人才中心工作总结(人事局窗口)
- 外事侨务旅游局十一黄金周工作总结
- 小学一年级语文学期教学计划
- 小学六年级习作教学计划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 2012年上期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 2012年上期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 2012年小学数学教研工作计划
- 2012年第十二册小学语文教学计划
- 2012年下期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 试论不同预期下应收票据贴现的账务处理
- 提高工程预决算准确性的思考
- 浅析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方案的实施
- 水泥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分析
- 浅谈财务经济综合分析的方法及讨论
- 基于ERP思想下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 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及其应用
- 试论完善公路投融资体制的思考
- 浅谈专项资金的财务管理
- 论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外贸集团公司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分析
- 关于企业投资问题研究
- 浅谈监理行业的全面预算
- 影响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因素分析
-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防范
- 黄山景点介绍
- 两片秋叶
- 植物种子的传播有哪些方式
- 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 青蛙的本领
- 黄山十大名松
- 秋颂(罗兰)
- 《秋天的图画》说话训练活动
-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6
- 改写《山行》
-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 《小蝌蚪找妈妈》习题
- 种子传播的奥秘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 植物为什么能预测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