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08
刍议创设情境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指的是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为了使学生在学习生物时能快速、有效地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应积极创设有益于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质量。
一、浅谈三类情境的创设在初中生物中的运用
1.创设故事情境
俗话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初中的学生正处于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年纪,学生们都爱听故事,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科学发展史上都存在着众多的趣闻轶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善于将故事进行一定的加工和思考,创造故事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将一个有趣的故事作为一堂课的开始,不仅能够很好地引入新课,而且也易于学生吸收新知。
例如,我们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这节课时,我们知道食物是从最开始的口腔进入到最后的肛门排出。在整个消化过程中,涉及到人体的各种器官,如果单纯地逐一介绍未免枯燥乏味,同学们学习起来也会很辛苦。倘若我们采用“西瓜子历险记”这么一个故事,以拟人化的语言描述“西瓜子”经历消化道的“旅程”,体现出消化道各器官的结构特点与功能作用,再借西瓜子的“眼睛”观察到了糖类、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与最终产物。其中还专门介绍会厌软骨的作用和阑尾的位置。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能使同学快速将注意力集中到新课上,使整节课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蕴含了情趣。
2.创设实验情境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更不如一做,做了实验以后,对知识点的理解就会更到位、更透彻,记得更牢。恰当的实验可以使学生把当前实验中所反映的事物和自己已有事物相联系,并以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从而建构起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例如,我们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的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内容中,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小生物”,我们可以联系生活中最常见的硬币为切入点,开展以“钱币上的细菌和真菌”这样的实验活动,让同学们进行课外实验并以小报告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一来在巩固生物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最常见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是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重要途径。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让学生处于 “愤”、“悱”的状态,将其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使学生不断地完成“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 “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创新。
例如,我们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的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中,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时,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为什么选择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做实验材料?能否用无色的洋葱鳞片叶做实验材料?
(2)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3)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呢?
(4)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质壁分离?在什么条件下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5)如果本探究用KNO3溶液代替蔗糖溶液,洋葱表皮细胞会发生什么变化?
(6)动物细胞能不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动物细胞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
对实验提出假设并进行检验,能够引发同学们的思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能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掌握知识,能够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结束语
总之,“创设情境”有利于教师“搭桥”和学生“过桥”,创设情景必须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知识基础的事物之中,这样才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达到掌握本质、领悟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考试
- 奥运福娃火娃——欢欢
- 我和我的祖国
- 寄往天堂的一封信
- 童年趣事
- 当我受到表扬的时候
- 我经历的一件事
- 令我难忘的一件事
- 今天我值日
- 伟大的祖国
- 老师不在的时候
- 我心中的祖国
- 爱祖国.爱家乡
- 家乡的变化
- 假如我是风筝
- 浅析现代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
- 我国职业教育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及应对策略
- 浅析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 浅析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 关于《导游业务》课程改革与导游服务技能系统研究
- 浅析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及改变对策
- 浅议外语教师队伍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结构调整
- 试论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 浅析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基础英语教学初探
- 试析中等职业学校物流项目教学中竞赛方式的综合运用
- 浅析中等职业教育中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研究
- 关于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素质结构模型初探
- 浅谈对我院美术教育和教育实习现状的思考
- 试析积极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 读苏东坡《赤壁赋》
- 《赤壁赋》的美人意象
- 才子苏轼
- 《赤壁赋》“窈窕之章”探解
- 行走在精神的高地──苏轼《前赤壁赋》赏析
- 《赤壁赋》的悲音从何而来
- 苏东坡──中国历史上“最不可救药的文人”
- 《赤壁赋》谁是开导者
- 解读苏轼《前赤壁赋》
- 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 苏轼的文论和散文
- 《赤壁赋》有关资料
- 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浅谈苏轼的《前赤壁赋》
- 文具“四美”绝唱千古
- 我读苏东坡《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