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9
浅析幼儿好奇心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 好奇心 不速之客
最近看到一则教育案例, 对笔者触动很大,深感幼儿的好奇心培养未被充分重视。案例是这样的:一场大雨过后,活动场地上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蚯蚓。晨间活动时,孩子们发现它在场地上躺着, 于是一个个好奇地瞅着它,有的蹲着,有的猫着腰,有的踮起脚;一会这个用小手轻轻地触碰它,一会那个用小脚试图轻轻地踩它……正当小朋友们观察得起劲时,老师温柔的声音传过来了:“小班的宝宝,快来抓妈妈的‘尾巴’哦。”在老师的呼唤下,小朋友们极不情愿地离开了。可是不一会儿,又有几个孩子偷偷地跑过来关注这个“不速之客”。这时,老师走来了,对孩子们十分生气地说:“还不快来抓我的‘尾巴’! ”……在幼儿户外活动中, 常常会无意间闯进一些“不速之客”,这些“不速之客”往往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致使一些孩子表现出一些“不听话”行为,如案例中孩子偷偷去观察蚯蚓的行为。有些幼儿教师往往不能正确看待幼儿的这种“不听话”行为,认为这些幼儿不遵守纪律, 于是会感到非常气愤而批评幼儿。殊不知,幼儿正是出于好奇才表现出了这种“不听话”行为。
一、巧用“不速之客”,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由于幼儿的知识贫乏, 他们还没有见过自然界的许多事物, 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充满了好奇, 尤其是对一些没有见过的小动物更是充满了好奇。案例中,许多幼儿可能是第一次见到蚯蚓,出于好奇,幼儿很想认识一下这位“不速之客”,而忘记老师正在组织进行的游戏活动,跑到蚯蚓旁去观察蚯蚓。在这位幼儿教师看来,老师不让看,不让做的事情,幼儿偏要看、偏要做,这些幼儿有些不听话。
好奇心是一切问题的源泉, 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好奇心是天生的,而最能激起这种好奇心的就是自然界中鲜活的事物。幼儿对“不速之客”进行围观,实际上是幼儿好奇心的表现。如果幼儿教师此时只是斥责幼儿,就会扼杀幼儿的好奇心,破坏幼儿的求知欲。幼儿教师应该正视幼儿的这种好奇、求知心理,利用这一“不速之客”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幼儿教师可以讲一下蚯蚓的生活习性,如“蚯蚓生活在地下,喜欢夜间出来活动,蚯蚓的活动能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是一种有益的动物”。此外,教师也可以讲解一下“为什么蚯蚓在雨后会爬出地面”,因为“蚯蚓依靠湿润的体壁来呼吸,下雨之后,土壤里的空气被雨水挤出来了,土壤中的空气缺少,所以蚯蚓只有爬出地面进行呼吸”。这样,幼儿教师的积极引导,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使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学到了一些新知识。
二、正视幼儿的“破坏行为”,呵护幼儿的好奇心
好奇心强的幼儿常会表现出一些探索行为,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时会“破坏”一些东西,如把玩具汽车拆开, 把小金鱼从水里捞出来等。通常,这些“破坏行为”体现了幼儿的一种探索欲望,展现了幼儿的好奇心。把玩具飞机拆开是因为他想知道飞机里面是什么样的,飞机为什么会飞? 把小金鱼从水里捞出来,是想观察小金鱼在离开水时还能不能生存下去?
因此,幼儿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幼儿的这些“破坏行为”认为是搞破坏,应站在幼儿好奇心的角度来看待幼儿的这些行为,了解幼儿这些“破坏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对于幼儿这种探索性的“破坏行为”,成人应理解,并予以鼓励。
幼儿教师可以建议家长给幼儿买些可以拆装的玩具,让幼儿自己拆装,了解玩具的原理。这样既满足了幼儿好奇探索的心理,又不会带来玩具的损坏。
三、善待幼儿的提问,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随着幼儿的成长,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在发展,但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的限制,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很多他们不懂的事情,所以幼儿的提问也会越来越多。幼儿问得最多的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如“我是从哪里来的?”“水是怎样变成冰的?”“我走,怎么星星也走?”“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有些幼儿教师和家长由于比较忙, 就禁止幼儿提问题,或者对幼儿的提问敷衍了事。殊不知,幼儿好奇心的主要表现就是喜欢提问题。
面对幼儿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幼儿教师和家长应合理对待,采用合适的方式予以实事求是地问答。对于简单的问题应及时问答,对于复杂的、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和幼儿一起探寻答案,因为在参与的过程中,既让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又可以使幼儿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幼儿在提问时,幼儿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倾听,因为注意倾听能使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这对于幼儿好奇心的发展是一种无形的强化。
四、走出“听话教育”的误区,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往往把听话的幼儿称为好学生、乖孩子,这些幼儿常常会受到表扬,而不听话则往往成了坏学生、坏孩子的代名词,这些幼儿常常受到批评。因此,我们也常常这样教育孩子“在家要听家长的话,在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有调查显示,许多家长和幼儿教师也认为听话的学生是好学生,不听话的学生是坏学生。
幼儿不听话的言行常常会惹怒家长和幼儿教师,殊不知,顽皮、淘气的幼儿往往具有很强的意志力、独立性和好奇心。我们一定要走出这种“听话教育”的误区,因为这种“听话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认识到幼儿顽皮、淘气、不听话,是幼儿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发展的结果。幼儿教师和家长在评价幼儿时,不能将幼儿听话与否作为好学生、好孩子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 田亦男. 如何对待幼儿活动中出现的“不速之客”[EB/OL].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家的吊兰
- 童年趣事——扳螃蟹
- 方便面里的母爱
- 愚人节“自愚”
- 五彩缤纷的童年
- 机灵的鱼儿
- 放风筝
- 菜鸟VS大虾
- 大顶山的愤怒
- 放飞童年
- 蛋炒西红柿
- 雨下的女孩
- 玩枪
- 一堂难忘的课
- 网络生活
- 以偿付能力监管为目的的保险公司审计研究
- 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学习模式
- 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实现的推动力——审计结果完全公开
- 关于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柔性领导管理策略
- 我国企业清洁生产审计文献综述
- 试析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
- 浅谈现代中学教育中的关键问题与分析
- 公路绿化的作用及其养护管理-公共政策论文
- 浅析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涵义和实质-公共政策论文
- 谈谈如何进行盈余管理-公共政策论文
- 欧盟反倾销公共利益的评价标准及其应用-公共政策论文
- 如何解决合作社面临的成本支付问题-公共政策论文
- 国内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策略-公共政策论文
- 关于学校心理服务的实践模式分析
- 浅谈中职英语课堂参与性教学的思考
-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春雨的色彩》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 《春雨的色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