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0-01-11
研学旅行,刷新学校体验教育新高度
2016年12月20日,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提出“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从基础教育着手,将“研学旅行”纳入教学体系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一、研学旅行的概述
研学旅行并不是现代教育的产物,其实我国古代文人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对“研学旅行”的论述与实践,如孔子的周游列国、司马迁在编纂《史记》期间游历各地、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都是“研学旅行”的雏形。我国现阶段进入新的教育时期,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需求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果教育尤其是基A教育依旧围绕着教材上的知识对学生开展灌输教学,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会限制学生的眼界,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探索能力的提升。因此,在中小学中开展研学旅行,对于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与一般的旅游活动不同,研学旅行不仅是一项休闲旅游活动,更是一项集中教育实践。在旅行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制订教育计划,并能在旅行中实现对学生进行知识渗透、能力提升以及情感培养。研学旅行在实践中主要要体现以下特点:其一,体验性。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家长习惯于将自己对知识的体验强加给学生,从而剥夺了学生自主体验的权利,而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参与到了社会和自然实践中,从中体验探索知识的乐趣,以及在旅行中的情感变化,这种体验绝不是通过课本或者教师、家长的口述能够替代的。其二,群体性。研学旅行是集体性活动,同龄学生离开家长的照顾,在同吃同住、同学同行中,相互依靠,相互帮助,共同面对困难,共同体验教育的乐趣。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学旅行在推动体验教育中的作用
体验教育,简单来讲,就是用实践参与的方式对理论知识进行获取、践行和检验。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现实生活与课堂学习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用实践、体验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实践价值。
在小学教育中,研学旅行是实现体验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以及当地的社会、自然教育资源,为学生制订系统的旅行计划,让学生在旅行中体验知识,收获情感。我校在组织研学旅行过程中,充分利用宁德市核电站、市少年宫、市烈士陵园、福鼎文化公园、市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等校外教育资源,扎实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2016年秋季,我校组织了一场秋游旅行,在旅行中,教师有意识地渗透了环保理念,通过与家长沟通,让学生的背包中自备水壶、餐布、手帕等,只带妈妈制作的“爱心餐”,禁止携带垃圾食品、饮料等,让学生在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够体验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感。最后,教师通过游戏设计,带领学生将秋游中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并向学生讲解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这样的旅行体验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显然是非常有益的。
三、研学旅行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价值
所谓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现实,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分类,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不能只局限在说教方面,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核心素养的内容,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研学旅行是小学阶段开展体验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应该根据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内容,为学生构建完善的教育发展平台,以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价值。从文化基础的角度来看,学校应该积极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为学生设计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文化旅行,如茶文化是福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以此为学生设计“寻找当地茶文化”的旅行路线,利用夏令营等方式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自主发展的角度来看,研学旅行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如在集体食宿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而这时就需要学生发挥自主能力,实现自我管理,从而在实践中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从社会参与角度看,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在研学旅行中,学校、教师应该注意对社会道德、社会准则的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在旅行中,教师可以随意捕捉旅行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如针对有些学生乱扔垃圾、攀折花木、翻越护栏等展开教育,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会到个体行为对集体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规则的认识,并提高其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的能力。
四、对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反思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实践方式,其在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的自主能力较差,因此要想保证“研究”与“旅行”的有效结合,学校、教师就应该对研学旅行进行及时反思与总结,首先,要将“安全第一”的理念贯穿在旅行的始终,学校教师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应该排除所有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并制订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其次,要根据学生的教学经费制订旅行计划,量力而行,尽量挖掘当地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并注重研学旅行的实效性,避免形式主义。最后,制订研学旅行的长效机制,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并不是靠一次两次旅行就能够提高的,学校应该从长远发展考量,将研学旅行作为一项长期的教育计划渗透在体验教学之中,以巩固体验教育的效果,让其成为学校的特色教育内容。
总之,研学旅行是学校开展的一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教育活动。在体验教育背景下,应将其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辐射到各个学科,并从形式、内容、管理模式等方面建构保障机制,以实现研学旅行的长远发展。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动物运动会
- 暑假生活
- 调皮的鸭子
- 第一次帮妈妈洗脚
- 妈妈的爱
- 神奇的梦
- 有礼貌的小猫咪
- 我想成为电脑专家
- 有爱真好
- 雪的自述
- 四季的花朵
- 大烟斗
- 一只蜜蜂
- 爱的教育读后感
- 夏
- 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概览
- 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
- 分析企业营销管控的思路和方法
- 对于电子信息行业的4P营销策略浅析
- 青春文学作品标题的语言学分析
- 销售员商务谈判技巧
- 从正名观看公孙龙的语言学思想
- 企业市场营销中的定价方法与价格策略
- 分析市场营销策划与品牌包装策略
- 浅议旅游联合网络营销及其竞争优势
- 对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 聋教育中手语和汉语问题的语言学分析
- “生物语言学”及术语考究
- 语言学理论学习和语言学习
- 情感语言学: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学领域
- 《她是我的朋友》1
-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 《观潮》第二课时
- 《火烧云》教学片段
- 《她是我的朋友》2
- 《四个太阳》的教学设计
- 《火烧云》教学设计一
- 《翠鸟》
- 《太阳》教案
- 《落花生》教学片断
-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一
- 《四个太阳》
- 《邓小平爷爷植树》
-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观潮》教学设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