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黄河下游影响带地下水库的基本特征

黄河下游影响带地下水库的基本特征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1

黄河下游影响带地下水库的基本特征

黄河下游影响带地下水库的基本特征 黄河下游影响带地下水库的基本特征 黄河下游影响带地下水库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黄河影响带 地下水库 库容 调节库容 基于上述思考,本文系统研究了黄河影响带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对地下水库的调蓄条件、类型、各库的总库容、调节库容进行了初步探讨。

1 黄河影响带地下水系统特征及资源概况 1.1 浅层含水层特征及其富水性 浅层含水层的底板埋深从西向东,呈现浅到深再到浅的变化趋势(表

1)。

表1 浅层含水层底板埋深

地区

底板埋深

地区

底板埋深

武陟县

原阳县

开封县

45~69m

约100m

130~140m

封丘县

长垣县

濮阳县

74~101m

110m

80~120 1.2 深层含水层特征及其富水性 深层含水层组由中更新统下段冲积、下更新统和上第三系上部湖积砂层组成,含水层岩性以细砂、粉砂为主,砂层与粉质粘土、粘土呈互层状。因其成因类型不同,砂层厚度有较大的差异,武陟县境内含水层底板埋深300m左右,砂层厚度100~170m,岩性为中细砂、粉细砂,渗透系数8~15m/d, 强富水,单井涌水量>3000m3/d。原阳县境内,含水层的分布和黄河故道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黄河故道主流带上,砂层厚,岩性粗,富水性较好,以细砂为主,泛流带砂层薄,岩性较主流带细,变为中等富水;单井涌水量1000~3000m3/d。封丘县境内,含水层底板 埋深340~412m,岩性以细砂、粉砂为主,总厚度50~110m,渗透系数2~10m/d,区域上富水性有由西向东变差的趋势。长垣县境内底板埋深500m左右,总厚度大于60m。在濮阳境内,含水层底板埋深在260~450m,岩性为中细砂、粉细砂,厚度60m,单井涌水量1500~2500m3/d。郑州境内,深层含水层顶板埋深50~100m,底板埋深300~380m。单井涌水量1000~2000m3/d;含水层岩性主要为中砂、中细砂、中粗砂,局部为砂砾石层,厚度一般为50~100m。开封境内含水层底板埋深200~450m,中牟以北至开封一带,砂层厚度40m,单井涌水量大于2500m3/d。由中牟大孟至开封半坡店,砂层厚度25~35m,单井涌水量1500~2500m3/d,渗透系数4~7m/d。 2 黄河影响带系统地下水库类型及其特征

根据研究区地下水环境地质条件,地下水库划分为滩地型、背河洼地型、决口扇型及复合型4类(见表

2)。

表2 各类地下水调蓄库

分类

调蓄库位置

调节方式

面积/km2

总库容/万m3

调节库容/万m

滩地型

原阳县官厂-包厂

长垣县总管-芦岗

中牟县东漳

开封袁坊-刘店

荥阳市王村滩

温县黄河滩

黄河水入渗

降水入渗

100

50

120

200

40

50

170950

65475

129900

175000

43600

63000

40950

20475

45900

75000

15600

23000

背河洼地型

原阳县祝楼-原武

封丘县荆隆宫

濮阳李子园

濮阳习城-徐镇

渠渗补给

黄河水入渗

降水入渗

100

50

80

80

170950

&nbs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灯谜会
拔河比赛
如果我是发明家
饺子趣事
独自在家
给地震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我最喜欢的节日
读《感恩老师》有感
雷速登
徐老师,我想对您说
我喜爱的电脑宠物
好朋友
打蚊子真不容易
电视剧艺术学建构在文化嬗变中的先锋意识概说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我国民事立法中价值目标的冲突与选择(1)论文
美丽新定义——关于李宇春的审美交锋
论民商法的演进性(1)论文
电影的崛起及人文脉理释解
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制度关系研究
论数字电影对传统电影的冲击
论人格权法与侵权责任法的关系(1)论文
关注百姓命运,珍重平民情感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3年年会综述论文
宪政中国的路径选择
主持人的角色意识
创造性地讲好故事——电视连续剧《大雪无痕》观感
当代电视剧批评模式的断想
《秦兵马俑》课外拓展
《秦兵马俑》听课简录及评价
《秦兵马俑》导读
《秦兵马俑》经典设计(第二课时)
《秦兵马俑》网络教学方案(第2课时)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四
《秦兵马俑》教学琐记
《秦兵马俑》教学小记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五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之六
《秦兵马俑》教学案例
《草原》第二课时教案
《秦兵马俑》教案之二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三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