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27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论文关键词:;归化;异化

论文摘要: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简单回顾了归化、异化理论的生成及其演变。指出归化和异化都是重要的翻译策略,两者相辅相成,对文学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引 言

1 归化和异化概述

直译/意译同归化/异化翻译他们之间有着相似和差异。王东风在《中国翻译》“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可谓由来已久。”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 (王东风,2002:24-25)

2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应用的历史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文学翻译除“五四”后十余年异化译法一度占上风外,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归化译法为主调。1898年,严复提出了“译事三难:信、达、雅”。1899年,林纾翻译出版了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先后翻译了180多种西方文学作品。,当时的翻译者考虑的并非是要忠于原作,而是如何适应当时文化的发展需要。晚清时期,白话运动蓬勃开展,但当时的译者除个别以外,都不愿用白话文翻译,而坚持用文言译作。这样不但读者觉得晦涩难懂,译者自己也觉得颇受束缚,不得不对原文加以改动和删减。所以,为了博得广大读者的青睐,译者大都采用叙述法,常常出现译文的夹议夹作、改写改译。这个时期的文学翻译除了少数外来词的引用外,基本上是以归化为主导。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我国的文学翻译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在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带动下,当时的作家和翻译家试图从外国文学中吸取营养,以达到改造文学、改造社会的目的。鲁迅提出“易解”和“丰姿”是翻译的双标准,较严复的信、达、雅三标准具有更大的涵盖力,使其得到了丰富和深化。他主张译者只能“改换衣裳”即转换语言形式,而不能“削鼻剜眼”,即尽量保持原作的“异国情调”,提出翻译“以信为主,以顺为辅”“宁信而不顺”可谓在文学史上高扬一帜。但同时也导致一定程度上的生硬翻译。因此,从3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译界在翻译方法上出现了一个“逆反应”,归化法再次占据了主导地位。张谷若从30年代开始翻译的时候,翻译并出版了哈代的《还乡》和《德伯家的苔丝》,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遵循两条翻译原则:

(1)不能逐字死译;

(2)用地道的译文翻译地道的原文。朱生豪由30年代中期走上翻译道路,他在《莎上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明确反对逐字逐句对照式的硬译,提倡保持原作的“神味”和“神韵”。我国

30、40十年代的文学翻译比较强调传达原文的“神韵”,比较看重译文的通顺流畅,而不怎么注意传达原文的形式,不仅如此,甚至还可以随意“更易原文之结构“。他们走的是归化之路。 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和各之间克服了解的加深,各种文化之间的借鉴与融合日趋明显,文化的异质色彩似乎正在逐渐淡化。二十一世纪的文学翻译将是归化和异化的继续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多元化”和“反文化同化”的呼声却又此起彼伏,各民族要求保持各自文化特色的意识也日趋高涨。作为、文化交流桥梁的翻译,归化和异化的辩证统一仍然会在这样的大中会不断发展。

3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选择归化或异化策略

归化或异化策略其实都是一种翻译手段,他们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对立统一,相得益彰。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还是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应根据在翻译中涉及的多种因素,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翻译的目的、译入语的包容度、文学作品、作家、译入语读者的接受效果、民族的思维习惯和不同文化的趋同程度的具体情况进行取舍。那么,怎样决定翻译一篇文学作品时归化法和异化法的取舍呢? 文学翻译不同与一般的翻译,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与特殊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文化传真”与“”的完美结合。这样读者既能从好的文学作品中获取一些知识,又得到了审美的愉悦。在翻译过程中,不管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是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是形似还是神似,是紧扣原文还是进行再创作,都是可取的。但采用这两种翻译方法要把握好“度”。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牺牲另一方面都会走极端,翻译界中存在着一些过度的归化现象,例如滥用四字格成语:四字格成语是汉的一大特色,正确使用使目的语更显优雅,可如果误用成语不仅会使译文晦涩,也会改变译文的深层含义。滥用典雅词汇,滥用抽象法,滥用带有文化色彩的替代。即是用的文化渊源和相关的形象替代了西方的表达方式,这样做反而使译文有些别扭 。而异化过度会出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译文带有翻译腔,即对来源语保持绝对字面上的忠实,不考虑来源语结构、表达方式是否也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结语

异化与归化的争论不但困扰了过去的许多译者,还必将困扰现在和以后的译者。异化与归化将永远同时并存,成功的翻译既离不开异化,也离不开归化。我们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归化”和“异化”优劣高下之争,译者应根据在翻译中涉及的多种因素进行取舍,交替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确保译本的高品质。

参考文献 [2]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

(1).

[3]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中国翻译,2OO2,

(5). [5]蔡平. 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J].中国翻译,2OO2,

(5).

[6]王秉钦.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有不少人开始重视异化法,重视对国外文学作品中的异质成分的传达,翻译中力求异化与归化的平衡。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让我们手拉手
给西部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难忘的童年
难忘的童年
给远方的小学生的一封信3
给远方的小学生的一封信1
难忘童年(6)
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手拉手活动给远方小学生的一封信
给汶川小朋友们的一封信
难忘的童年
给希望小学学生的一封信
给四川小朋友的一封信
提高会计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分析
浅论新会计准则实施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会计研究论文新会计准则的变化
会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浅析
对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思考研究
关于新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改革
研究论文我国财务会计目标定位思考
浅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结算支付风险与控制
对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思考分析
浅论电算化会计中若干会计方法
关于会计法治与市场经济
浅论企业商誉的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探析
简谈对现行准则下商誉问题的思考
浅论会计虚假凭证的识别
《可贵的沉默》 教案讲义2
《可贵的沉默》 写作指导及训练素材
《绝招》随堂练习 提高篇
《绝招》随堂练习 巩固篇
《可贵的沉默》 教案讲义1
《绝招》 重点问题探究
《可贵的沉默》 教师语录
《可贵的沉默》随堂练习 提高篇
《绝招》 教案讲义2
《可贵的沉默》 知识点精析
《绝招》 趣闻故事
《绝招》 教案讲义1
《可贵的沉默》 作者简介
《绝招》 写作指导及训练素材
《可贵的沉默》随堂练习 巩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