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27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论文关键词:;归化;异化
论文摘要: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简单回顾了归化、异化理论的生成及其演变。指出归化和异化都是重要的翻译策略,两者相辅相成,对文学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引 言
1 归化和异化概述
直译/意译同归化/异化翻译他们之间有着相似和差异。王东风在《中国翻译》“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可谓由来已久。”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 (王东风,2002:24-25)
2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应用的历史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文学翻译除“五四”后十余年异化译法一度占上风外,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归化译法为主调。1898年,严复提出了“译事三难:信、达、雅”。1899年,林纾翻译出版了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先后翻译了180多种西方文学作品。,当时的翻译者考虑的并非是要忠于原作,而是如何适应当时文化的发展需要。晚清时期,白话运动蓬勃开展,但当时的译者除个别以外,都不愿用白话文翻译,而坚持用文言译作。这样不但读者觉得晦涩难懂,译者自己也觉得颇受束缚,不得不对原文加以改动和删减。所以,为了博得广大读者的青睐,译者大都采用叙述法,常常出现译文的夹议夹作、改写改译。这个时期的文学翻译除了少数外来词的引用外,基本上是以归化为主导。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我国的文学翻译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在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带动下,当时的作家和翻译家试图从外国文学中吸取营养,以达到改造文学、改造社会的目的。鲁迅提出“易解”和“丰姿”是翻译的双标准,较严复的信、达、雅三标准具有更大的涵盖力,使其得到了丰富和深化。他主张译者只能“改换衣裳”即转换语言形式,而不能“削鼻剜眼”,即尽量保持原作的“异国情调”,提出翻译“以信为主,以顺为辅”“宁信而不顺”可谓在文学史上高扬一帜。但同时也导致一定程度上的生硬翻译。因此,从3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译界在翻译方法上出现了一个“逆反应”,归化法再次占据了主导地位。张谷若从30年代开始翻译的时候,翻译并出版了哈代的《还乡》和《德伯家的苔丝》,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遵循两条翻译原则:
(1)不能逐字死译;
(2)用地道的译文翻译地道的原文。朱生豪由30年代中期走上翻译道路,他在《莎上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明确反对逐字逐句对照式的硬译,提倡保持原作的“神味”和“神韵”。我国
30、40十年代的文学翻译比较强调传达原文的“神韵”,比较看重译文的通顺流畅,而不怎么注意传达原文的形式,不仅如此,甚至还可以随意“更易原文之结构“。他们走的是归化之路。 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和各之间克服了解的加深,各种文化之间的借鉴与融合日趋明显,文化的异质色彩似乎正在逐渐淡化。二十一世纪的文学翻译将是归化和异化的继续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多元化”和“反文化同化”的呼声却又此起彼伏,各民族要求保持各自文化特色的意识也日趋高涨。作为、文化交流桥梁的翻译,归化和异化的辩证统一仍然会在这样的大中会不断发展。
3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选择归化或异化策略
归化或异化策略其实都是一种翻译手段,他们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对立统一,相得益彰。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还是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应根据在翻译中涉及的多种因素,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翻译的目的、译入语的包容度、文学作品、作家、译入语读者的接受效果、民族的思维习惯和不同文化的趋同程度的具体情况进行取舍。那么,怎样决定翻译一篇文学作品时归化法和异化法的取舍呢? 文学翻译不同与一般的翻译,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与特殊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文化传真”与“”的完美结合。这样读者既能从好的文学作品中获取一些知识,又得到了审美的愉悦。在翻译过程中,不管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是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是形似还是神似,是紧扣原文还是进行再创作,都是可取的。但采用这两种翻译方法要把握好“度”。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牺牲另一方面都会走极端,翻译界中存在着一些过度的归化现象,例如滥用四字格成语:四字格成语是汉的一大特色,正确使用使目的语更显优雅,可如果误用成语不仅会使译文晦涩,也会改变译文的深层含义。滥用典雅词汇,滥用抽象法,滥用带有文化色彩的替代。即是用的文化渊源和相关的形象替代了西方的表达方式,这样做反而使译文有些别扭 。而异化过度会出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译文带有翻译腔,即对来源语保持绝对字面上的忠实,不考虑来源语结构、表达方式是否也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结语
异化与归化的争论不但困扰了过去的许多译者,还必将困扰现在和以后的译者。异化与归化将永远同时并存,成功的翻译既离不开异化,也离不开归化。我们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归化”和“异化”优劣高下之争,译者应根据在翻译中涉及的多种因素进行取舍,交替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确保译本的高品质。
参考文献 [2]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
(1).
[3]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中国翻译,2OO2,
(5). [5]蔡平. 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J].中国翻译,2OO2,
(5).
[6]王秉钦.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有不少人开始重视异化法,重视对国外文学作品中的异质成分的传达,翻译中力求异化与归化的平衡。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感受自然作文
- 我从聊天中学到了语文
- 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 我从广告中学到了语文
- 我从影视中学到了语文
- 我从报刊中学到了语文
- 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 拒绝自然
- 我从影视中学到了语文
- 我从影视中学到了语文
- 走过四季
- 走过四季
- 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 感受自然_秋天篇
- 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 浅谈门槛石作用及选购安装
- 水泥砼路面早期裂缝原因及预防初探
-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 冬季施工应注意的细节
- 冷却塔质量通病防治
- 我国钢构行业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
- 彩色混凝土
- 试论沥青混合料集料离析的控制方法
- 铝塑板施工工艺及流程
- 外墙涂料施工工序
- 架子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外里脚手架
- 《建筑制图与识图》实训指示书
- 2011二级建造师考试综合背景题的答题技巧
- 益陶平瓦施工方案
- 土建资料员基础知识
- 《万年牢》相关练习(二)
- 《万年牢》教学设计(五)
- 《尊严》教学目标
- 《万年牢》重点字词梳理
- 《万年牢》说课稿
- 《万年牢》教材解读
- 《万年牢》课外拓展
- 《万年牢》教学设计(四)
- 《尊严》老师语录
- 《万年牢》写作指导
- 《万年牢》相关故事
- 《万年牢》段落结构
- 《万年牢》相关练习(一)
- 《万年牢》重点字词意思
- 《七月的天山》趣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