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社会发展价值阐释

试析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社会发展价值阐释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试析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社会发展价值阐释

"

论文摘要:构建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是儿童发展、社会发展与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诉求。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社会发展价值有如下内涵:追求文化公平,向往社会公正;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传承“天人合一”的教育思想,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勇于创新,丰富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等。

论文关键词: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 内涵与理念 社会发展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但这场改革运动与现实严重脱节,“实际上我们已经尝到了由此带来的后果,不少幼儿园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过分强调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致使教学的内容不仅缺少真、善、美的内涵,而且经常出现有悖于时代特征、人文常理以及幼儿发展规律的东西”。因此,我们说这场改革偏离了轨道,在现实中滑向对“‘知识’‘教学’及‘知识教学’的贬抑、回避和否认,导致了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整体下滑,其直接后果便是儿童进入小学后的学习适应能力普遍不足”。这种以儿童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标准化为基础,充斥着评价和价值无涉的学前教育课程遭受到了质疑,虽然这些理论本身并无过错,但当脱离了我国儿童的文化背景之后,便变得遥不可及了。与此同时,学前教育课程文化品性的流失还表现在对境外学前教育课程的照搬照抄上,因背弃了本土文化,远离了儿童文化背景,致使学前教育课程无法承担提升和优化儿童生命质量的重任,也使得学前教育课程失去了自身生长的土壤。美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波纳德·斯波代克(Bernard Spodek,1991)认为,文化价值观是学前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来源;我国研究者朱家雄教授认为,社会文化是决定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依据;靳玉乐教授等人也指出,课程文化应“一切从当地文化的根上去思考并创造属于本地文化的课程理论才是其生成之道”。民俗文化是“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是传承了千万年的、最古老的活态文化,是人类文化之根,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具有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人民生活在民俗当中,就像鱼类生活在水里一样”。儿童生活在具体的民俗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儿童生活世界里一切丰富而广泛的人、事、物,以及联结这些人、事、物的连续和非连续的过程与情境,都蕴涵和承载着民俗文化。在多元文化社会时代背景下构建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而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发展价值。

二、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内涵与理念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是根据学前儿童的需求,以学前儿童生活其中的优秀民俗文化为主体,并兼顾其他民族或地区的优秀民俗文化,遵循学前儿童成长的规律,在合理、适当地选择下,通过有机融合而组织的、有益的教育性经验。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秉承在现实的教育场域中,以儿童发展为旨归,以儿童文化背景为依托,在儿童生活中,通过儿童自身在教育现场中获得有益的教育性经验,促进儿童全面、整体发展的理念。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体现了对境遇性知识的尊重,寻求人类共通和共享的经验,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中,将普适性与境遇性的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儿童在科学世界与人文世界、生活世界与学科世界中自由翱翔,并在动态发展的人类生活文化场域中体验生活、优化生活和享受生活,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超越。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还把儿童作为主动的探索者和积极的建构者,使他们在身心、情感、智力、意志、价值观等方面实现整体、和谐的发展。另外,应尊重教师的知识与智慧,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运行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良性循环机制的生成与发展。教师在成为主动、积极的知识建构者的过程中,也成为了儿童获得发展的积极促进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并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

三、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社会发展价值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价值是指主体与客体在相互联系、适应、依存、影响及作用的互动关系中所产生的效应。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价值主要包括儿童发展价值和社会发展价值。笔者认为,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社会发展价值是指其对文化、社会、课程发展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追求文化公平,向往社会公正

管子曰:“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公平是重要的伦理学、法律学、经济学概念,包含平等、公正、合理、不偏斜、持平的意思。公平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公正的重要价值尺度。约翰·罗尔斯指出,“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文化公平是指人类所有成员平等、公正地创造文化、持有文化、享受文化及其成果的机会、权利与自由。文化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更高发展需求,是人之为人的最根本权利之一,是社会公正的重要方面,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公平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人类社会的发展证明,教育是人类社会迈向和平、自由、公平及正义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张王牌。教育的不公平已成为人类社会最大的不公平,而教育与文化的特殊关系使得教育公平成为文化公平的最主要内容,只有实现教育的公平,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公平。

维果茨基认为,每个儿童都有一个头脑……而且,这长着头脑的身体,其双脚还深深地根植于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婴儿从出生起就生活在人的社会之中,人的社会中一切的文化因子,诸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衣食住行、生活起居、礼法制度、行为规范等无不影响着儿童的行为。每一个地区的儿童都是生活在不同场域之中的完整的个人,而不同场域的文化系统是有差异的,这种文化系统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民俗文化的差异上。“民俗对人们的生活和群体的存在如此重要,是因为民俗包含着人们相处、互动以及相互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指令,包含着人类最基本的行为方式”。民俗文化是人人都可触摸的文化,是人类社会中最公平的文化系统。因此,基于民俗文化所构建的学前课程,是促进儿童发展最适宜的课程。

2 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

联合国发表的《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该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国内学者也认为,“文化的多样性不是偶然的,其关乎着人类的生存问题,没有多元文化的存在,人类难以维持生存。因此,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就是在保护人类的生存,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的多样性密切相关”。文化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人类文明系统发展的长河中,人们总结出了“多元一体就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世界上成功的文明体系的主要特征”。面对文化的多样化,“和而不同”成为处理各国、各地区文化问题的基本理念。 "

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西方种族冲突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加剧。一些文化学家提出了文化相对论,试图解决这一重大社会问题。赫斯科维茨(M.Herskovits)和本尼迪克特(Fulton Benedict)继承并完善了韦斯特马克(E.A.Wester-marck)和博厄斯(F.Boas)的思想,成就了文化相对论。“文化相对论属于哲学范畴,它承认来自不同社会的人们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价值,尽管它们彼此之间有区别,但对于靠这些价值支撑生存的人来说,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人们对此应给予理解……所以,文化相对论是有关各种文化价值性质的哲学”。文化相对论告诫我们,对不同文化应持尊重的态度,要承认不同的生活方式。历史证明,任何一种文化,只有不断从不同文化中汲取营养因子,才可能得到发展,而文化的封闭就等于植物失去了阳光雨露。

民俗文化是一种原生态文化。而“传统的上层文化大都可以在原始的民间文化中找到源头”。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从最基层的民俗文化中发展而来的,民俗文化的多样性成为各种不同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所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就是维护民俗文化的多样性。民俗文化学家仲富兰指出,“正如地球上不能没有森林、田野、矿山、铁路一样,地球上也不能没有云彩、虹霓、晚霞、晨曦,而且正是这些形质无定的云和气,才调节了地球上的风雨寒暑,使有生命的万物得以欢愉地存活”。对于个人来说,只有继承了本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拥有与其他各种文化真正对话的基础,也才能真正去认识、理解其他各种文化,最终使本族文化得到发展和完善。

文化传承需要教育,社会和谐仍然需要教育。和谐的教育需要和谐的课程,和谐的课程能够体现和谐的文化。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崇尚自然、爱护环境。民众与自然建立了和谐共生的关系,如彝族的‘阿衣俄西格’(指儿童娱乐聚餐)增强了儿童对大自然的敬佩之情。侗族认为“山林是主,人是客”,各族人民都不允许随意乱砍乱伐、捕鱼、打猎等,这正是各族人民为建立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所做出的努力。第二,人与人相互尊重,亲如一家。各民族都非常注重对团结的维护,如不得强占他人田地、山林;不得毁坏他人庄稼,否则照价赔偿;不得挑弄是非,引起他人不合,否则会遭到全村寨人的鄙视;遇到外乡人过往,会迎回家中热情招待,有的还会留宿,给客人方便;在家庭内部,也非常讲求和谐,人人客气有礼,相敬如宾。第三,各民族间亲如兄弟,团结互助。各民族广大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善良敦厚,有着高度的团结意识,并通过各族的神话、传说等反映了人们盼望天下一家、人人和睦、亲如兄弟姐妹的美好愿望。民俗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和谐因子,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优良传统,既有利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

民族精神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民族意识、性格、习俗、信仰、情感、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等,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信念和思想精华,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以及凝聚力的集中表现,是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产生活和发展繁荣的核心与灵魂。民族精神是各个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共同选择,是人类特定的文化现象,它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民族精神中蕴涵着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了中华民族千万年活态的文明史。民俗文化传统是我国民众生命创造力的高度展现,是用以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各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护者,能够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层系统。民俗文化的独特性,正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文化的独特标记。民俗文化是各民族及其文化赖以生存、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和内驱力,是人类社会得以不断进步的基石。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是整个文化大厦得以建立的基础。课程具有传承文化的使命,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因此,将民俗文化作为课程资源,以民俗文化丰富的意蕴为基础,使之与普适性知识相融合,构建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既有利于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还能激发民族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不仅能够满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4 传承“天人合一”的教育思想,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和而不同”思想的集中体现,其贯穿了整个历史文化的进程。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来源于民众对天地人系统的深刻认识,它是中国哲学体系中一种重要的思想,并不断被民众所吸收,深入民众生活,是民俗文化的主体思想之一。“天人合一”和谐思想的产生有着独特的自然背景。中国地处东方,物产丰富,四季分明,地形地貌复杂多变,自古奠定了农耕型农业社会的基础,对自然的依赖性极强,同时富饶的森林大地又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造就了人类对天地既敬且畏的心理。中国人把天、地都看成是有生命的整体,人类可与之进行沟通、交流。老子甚至认为天地的运行之道是完美无缺的,人类应该遵从这种完美之道,学习这种完美之道,达到天地与人同体。可以说,中国人的天地观是一种共生观。

我国的民俗文化是一种追求“天人合一”和谐理念的文化系统。中国的民居,多取万物之造形而成,如侗族的鼓楼,便是取杉树之形。同时,我国的民居多是依山傍水,依形就势而造,非常讲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如四合院,因北方气候寒冷,风沙大,便四周合围而成,围聚在一起,以求与天地和平相处,人们一般还会在屋前多种果树花木等,以寓草木葱茏、兴旺富贵之意。此外,饮食、服饰、装饰等,无不追求五味调和、色泽匹配、有理有序的和谐之态。我国民俗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课程所追求的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理念是相通的。所以,秉承天人合一的教育思想,使儿童获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将自然界看成与自己相依为命的朋友,以一种开放、平和、平等、容纳的心态,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共生共荣,这一过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生命完满的过程。因此,构建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一方面可维护天地人系统的和谐;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文化与课程的共生系统,从而促进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

5 勇于创新,丰富学前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每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都积淀了深厚的民俗文化。我国共有56个民族,因而有56种民俗文化,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呈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每个民族的民俗文化都是本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不断积淀下来的,有着独特的个性,是本族人民的共同财富,蕴涵着本族的民族精神,是本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也是本族存在的理由和象征。民俗文化是境遇性的活态文化,是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文化,体系了强烈的生活性和地方性的特征,是一种地方性文化和地方性知识。民俗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地方性、多样性、共生性、融合性等特征,也造就了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相应特征。因此,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是对学前教育课程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对儿童生命和生活的整体性、丰富性的坚守,是对知识的境遇性、多样性的保持,有利于各领域知识文化的融合、互补与创新。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构建,有利于实现课程与儿童生活真正相通的目的,以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提升儿童的生命质量,促进地方学前教育课程的开发,引领地方学前教育的发展及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强家庭、社区、学前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并形成共育机制。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给路边小摊小贩的一封信
致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写给父母的一封信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写给天堂里最美的母亲——献给在汶川地震中失去生命的母亲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心存感激——致老师的一封信
给体育健将刘翔的一封信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知心姐姐的回信
写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致妈妈的一封信
银行工作人员年度工作总结
2011年银行工作人员个人总结
XX年银行客户部工作总结
2008年银行工作总结
银行柜员2011年年终总结
人教版数学第一册教案(新教材)学期计划
XX银行综合监管工作总结
商业银行支行XX年度工作总结
第四册语文教学计划
六年级教学计划
人教版一年级第一册语文计划(新课标)
第十一册语文教学计划
第五册语文教学计划
2011年银行出纳年终个人总结
银行营业部年终工作总结
试析实用主义价值观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分析计算机网络中服务的概念
论中职学校汉字录入教学探索
试论《英语语言学》课程目前面临的问题及改善的途径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频实验的改革
高校林学本科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现状与探讨
对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中的需求分析
计算机工程革新教学思考
关于影响高校基层行政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原因及相应对策
计算机给排水工程巧妙设计
浅谈抓住语言学习的本质 促进英语学习
浅谈高职机械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计算机工程人才培养途径
浅谈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谈中英写作比较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之四
《翠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翠鸟》教学设计之一
《翠鸟》教学设计之五
《翠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翠鸟》教学设计之十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翠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翠鸟》教学设计之九
《翠鸟》教学设计之三
《翠鸟》教学设计之四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之二
《翠鸟》教学设计之八
《翠鸟》教学设计之二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