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从理论走向实际

关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从理论走向实际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关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从理论走向实际

"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是一门艺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目前,我国国内大多数艺术院校设计教学的实践性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从效果图到三维模型的转变。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根据当前设计相关行业的需求,学科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构建新的教学体系,让“实践”具体化。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动态教学体系;实践教学

教育活动不是无意识,盲目的,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也就是说,在惊醒教育活动之先,我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已经在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因此,明确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目的,并结合目前艺术设计的发展,市场需求等因素构建一套与时俱进的动态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是势在必行的。

一、构建动态的教学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受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方式仍然以灌输为主,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多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整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封闭式被动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导致学生的主动性不高。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开放性的教学平台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创新是艺术教育的专业目标,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及时敏锐地发现和预见各种创作元素。然而各种创新不会凭空产生,而是受到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得综合影响而逐渐形成。因此艺术教育的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很大层面上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想,创建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是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动态的教育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指导、帮助学生学习,通过推行“启发式学习”,“自主式学习”以及“师生互动”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重组。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的作用在于诱发学生,引导学生。

以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上的“景观设计”课程为例,教师采用的是先讲授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接着讲解景观设计的制作规范及流程,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画图,设计,制作,所有的程序都在教室里一气呵成。这种闭门造车的设计产品不仅不具备创新性,而且与市场脱节。动态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过程是: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到多处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在现场考察的同时运用情境教学结合具体设计初步讲解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第二步学生围绕这次考察发表自己的体会;第三步教师安排一个实际的景观设计,学生围绕本次设计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并总结分析调查结果;第四步学生回到课堂上听教师详细讲解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第五步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寻求相关资料;第六步学生根据实际调查以及搜集资料进行讨论并展开设计;第七步学生展示设计作品并进行相互的评价;最后,作品的分数由同学之间互相投票产生。在这种动态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意识完全被调动起来,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及诱导者,中心是学生,并且学生的学习环境很开放,在这种开放性环境中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充分掌握专业技能,以应对毕业后市场的挑战。

二、实现实践环节的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对社会及市场高度依存的特点,因此实践教学在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教师的理论讲述和示教例必须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才能深入体会、理解并把握其中的本质内涵,才能很好地掌握各项艺术专业技术和技巧。另外教学理论只有有利于社会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不能指导实践,那便是闭门造车,是毫无意义的空话。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学校可以与设计单位联合,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合作基地,或者以学院名誉成立学院设计公司。让学生到合作基地或学院设计公司参与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做到设计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课题,使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设计。 "

(一)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合作基地

从调查显示,大多院校由于经费投入和办学空间的严重不足,导致实习基地、实验室以及工作室欠缺的情况十分普遍,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但是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点,解决好实习基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由于经费投入和办学空间的严重不足等因素无法解决学生实践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合作基地。

将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结合起来,把高等教育与企业工作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以实践为核心,把学校设在基地里,把教室搬进工作室里,在实践基地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直接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又可以在其中捕捉到瞬息万变的艺术动态,使教学内容和艺术设计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舞台。例如地处北部湾经济区中心位置的钦州学院美术系把市坭兴陶艺有限公司列为陶艺教学实践基地,与企业共育陶艺设计人才。

有关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有很多,比如格力空调每年都会与一些高校联合举办“格力杯”空调设计竞赛,这包含空调外观设计,空调装饰图案设计等等,校企双方无论在艺术设计还是在经济效益方面都取得了双赢。

(二)建立学院设计院

对于经费和办学空间充足的学院为了更好落实实践教学建议成立设计院,成立学院设计院,可以直接给学校艺术设计各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环境,在学院教学与社会、市场、客户之间建立起交流的平台,既服务于教学,又服务于社会。设计院在公司管理形式下,学生的自我管理、合作交流、集体意识、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都会有很大提高。公司经营形式的操作,能在实践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学计划中的这种实践课应占教学较大比例,学生实习期间的考核,由设计公司评定。这样,学生通过在设计院有目的、有计划、规范、系统的训练,熟悉了工作的实质内容,掌握了工作流程和专业技能,在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就不会无所适从。比如梧州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创新教育教学实践模式,建有人工宝石设计与检测实验室,全面打造“实践性、技术性与职业性”三性统一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这既是谋求发展的正道,也是维护教育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成立学院设计院,还可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目前从事高职设计教育的师资基本来源于艺术和师范院校,教师从学校直接进入教学系统,本身没有社会实践,大都擅长观念表达,而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显然无法完成职教的人才培养使命。因此,组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通过派教师在学院艺术设计院培训,或者定期到合作基地接受学习培训,使教师及时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服务的实践指导能力。

总之,实践性教学,不仅可以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补充和拓展,使学生创造性艺术思维能力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性人才培养方向。学生通过实践这个平台上,把课堂所学的单一的、零散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加以理解、领悟、消化和体验,并在教师及身边同学的启发下,获得真知。

三、结语

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竞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培养“岗位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主阵地,根据专业的实际培养目标、社会与市场的需要,分析艺术设计各专业人才的所需能力,调整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紧紧围绕设计专业实践性的特点,以应用为基础开展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学生毕业走上社会时,不仅应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能独立或合作完成各项设计任务,并能创造出社会和经济的实际效益,在设计活动中体现出自身的社会价值。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苹果流浪记
王乔,我想对你说
中山公园的四季之美
我的新语文老师
灭蚊记
实践活动收获多
除夕之夜
家乡的初秋
新学期新打算
我家的小猫咪
快乐的体验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游 青 海湖
家乡的广场
囊萤映雪读后感
学校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大学院系甲型HINI流感防控预案
坍塌倒塌事故应急处理与救援预案
电梯应急救援预案
触电事故应急处理与救援预案
学校食物中毒事故安全应急预案
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理与救援预案
学校意外伤害应急预案
公司关于甲型HINI流感防控工作应急预案
小学防震减灾应急预案
防盗处置应急预案
学校雨雪天气应急预案
社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小学防暴雪应急预案
统一合同法制订中的若干疑难问题探讨(下)民法论文(1)
中国国债规模和投资风险分析
试论共同抵押民法论文(1)
论专利侵权责任民法论文(1)
浅谈税务数据挖掘与深度利用
论缔约过失责任民法论文(1)
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财政政策选择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税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合同法缔约过失责任初探民法论文(1)
论违约责任民法论文(1)
夫妻侵权责任探微民法论文(1)
谈以财政政策为主导支援灾后重建
浅论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分民法论文(1)
试谈税收征管社会化
略论缔约过失责任民法论文(1)
《给予树》说课稿
《火烧云》教学方案设计
《草船借箭》之教案
《威尼斯的小艇》课后反思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 教案
《杨氏之子》 教材解读
《草原》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教后反思
《鸟的天堂》
《赵州桥》教学设计示例一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花钟》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