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从定量到定性:论网络调查的人文转向

从定量到定性:论网络调查的人文转向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7-24

从定量到定性:论网络调查的人文转向

"

[论文摘要] 网络调查分为网上定量研究和网上定性研究两种。国内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使得网上定量研究具有先天的不足。网络调查从定量向定性的转向,不仅必要而且可行。这种转向并不是要将定量研究从网络调查中排除出去,而是要表明,基于国内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定性视角下的网络调查理应在所有的网络调查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互联网的未来发展状况也将直接影响网络调查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 网络调查;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案例研究

近十多年来,伴随着国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网络相关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通过CNKI搜索可以发现,以网络为主题的文献已达数十万篇之多。互联网研究正成为当下一门受人追捧的“显学”。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显学”在相当程度上仅是因为网络问题的受热所致,还远未成为有深厚学理支撑的“显学”。整体而言,互联网研究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与其显赫的学术地位存在较大反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研究方法上的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互联网研究方法进行反思。

网络调查是互联网研究方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互联网研究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对其进行反思,将有利于推动当前的互联网研究。网络调查这一概念在不同文献中有着不同的指代,在对其反思之前,有必要对网络调查的范畴作一个简要的界定。从广义上来说,网络调查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以互联网为手段进行的调查,包括网上定量研究方法和网上定性研究方法。另一类则是测量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它又可分为以网站为中心的测量、以用户为中心的测量和以广告为中心的测量。在本文中,我们采用第一种界定,即网络调查是以互联网为手段进行的调查,包括网上定量研究方法和网上定性研究方法。

一、网上定量研究方法的限度

对定量视角下的网络调查,一个较为妥当的表述是:“研究者利用互联网向特定对象发送调查问卷,同时也通过互联网将被调查者填答好的问卷回收的调查方法”即借助互联网进行问卷调查。网上定量研究方法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抽样然后对该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此去推断总体的情况。在这里,能否抽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就成为了网上定量研究的关键所在。那么,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调查又能否做到这一点呢?

在另一篇文章中,根据互联网在网络调查中的作用,笔者曾将网络调查分为实名网络调查和匿名网络调查。在实名网络调查中,调查者清楚地了解被调查者的总体概况及被调查者的某些社会属性,网络主要起到传输的作用。它的典型做法是:首先了解和掌握总体情况;设计抽样方案,抽取样本;通过互联网将问卷传送至被调查者手中;被调查者回答完毕后,再通过互联网将问卷传回;调查者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这里,互联网的作用是传输问卷。其实,研究者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如邮局邮寄等来实现,只是与互联网相比,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费用,但两者之间并无本质上的区别。而对匿名网络调查而言,网络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送问卷,同时它也把一群未知者聚集起来,能让调查者较为容易地找到调查对象。但是,调查者对被调查者的总体情况并不了解,对被调查者的某些社会属性也并不清楚。或者说,相对于调查者而言,被调查者是匿名的。例如,将调查问卷挂在某个网站上,等待被调查者来回答。至于谁会上网、谁会打开问卷、谁又会填写,调查者事先并不知道。 至于匿名网络调查,其典型做法则是将事先设计好的问卷链接在某网站上,当网民浏览该网站时,调查问卷自动弹出或者是网民能在网站显著位置轻易找到该链接。网民在线回答完毕并保存之后,资料则自动汇总至预定的数据文件中。匿名网络调查的问题是,调查时谁会浏览该网站,谁会打开该链接,谁又会接受调查,这些都不能确定。这与概率抽样中根据抽样设计,主动查找被调查者的做法恰好相反,它是被动等待被调查者“愿者上钩”。由此,就形成了匿名网络调查的最大局限——抽样的非随机性。这一局限是对抽样调查的极大伤害,因为它所导致的最严重后果是样本不能很好地反映总体,缺乏代表性。由此,基于匿名网络调查所得出的结论也就难以令人信服。

概而言之,网上定量研究方法的一个核心要义是基于概率抽样原则抽取样本,然后据此推断总体。而我们的分析表明,实名网络调查虽从本质上可以满足这一点,但受制于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在实践中却很难实现,它只适用于某些特定的群体或范围。匿名网络调查由于其先天的缺陷,即当运用调查结果推断整个人群这个总体时,误差较大,且难以估计,而使其适用性更为有限。 "

二、从定量到定性:网络调查的人文转向

鉴于定量视角下的网络调查存在上述诸多目前难以或无法克服的缺陷,为更好地促进互联网研究,从方法的角度而言,需要转换和丰富研究视角,即将网上定性研究方法作为互联网研究的主要方法。接下来,本文对网络调查从定量研究向定性研究的转向将从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转向的必要性,二是转向的可行性。

网络调查从定量向定性的转向,其必要性体现在:一方面,正如前文所分析,基于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定量视角下的网络调查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其作用和适用范围都极为有限。当然,这并不是要否认定量视角下网络调查的作用,也不是要排斥这一方法在互联网研究中的使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作为两种不同取向的研究方法,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同一事物进行研究,两者之间本身并不存在优劣之分。问题仅仅是哪种方法更适合用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实质上,“社会调查研究,在方法层面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定量研究的优点本在于通过概率抽样的方法获取样本,然后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去推断总体。然而,我们的分析表明,就目前状况下,即便是这一点,网上定量研究通常也很难得以保证。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另一种研究方法:网上定性研究。另一方面,当前国内对定性研究还存在某些误区,这种误区也同样反映在对互联网的研究上。为更好地推动国内互联网研究,有必要对网上定性研究重新进行考量。定性研究方法是指“由访问、观察、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组成,原始资料包括场地笔记、访谈记录、对话、照片、录音和备忘录等,目的在于描述、解释事物、事件、现象、人物并更好地理解所研究问题的研究方法”。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定性研究方法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在国外,早期的定性研究方法在实证主义占主导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曾长期受到冷落。在国内,中国社会科学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处于一个补课阶段。而经过之后几十年的发展,量化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定性研究长期滞后于定量研究的现状使得人们今天仍对定性研究存在不少误区。误区之一是将思辨和定性研究等同起来。基于这种认识,导致人们误认为定性研究是一项很简单的事情,早已在社会科学中使用了。其实,思辨属于哲学范畴,定性研究虽也有其哲学根源,但两者并非一回事。误区之二是将理论研究和定性研究等同起来。理论和定性研究方法虽都同为理解社会的工具,且好的理论可以更有效地指导恰当使用研究方法,其中包括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定性研究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理论的形成,但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对社会的一种抽象、系统的认识,而定性研究方法则是一种手段、一种技术。遗憾的是,以往对定性研究认识误区也同样存在于互联网研究之中。因为面对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崛起的网络社会,一个通常的做法就是将网下的研究方式直接运用于网上。而这种误区的存在也在侧面提示了网上定性研究的必要,因为许多人曾经认为的“定性研究”并不是真正的定性研究。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这种方法在互联网研究中的应用。

三、网上定性研究方法的再分析:以案例研究为例

前面的论述表明,网络调查从定量向定性的转向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接下来,我们将以“适合对现实中某一复杂和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和全面的考察”的“一种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案例研究为例,进一步分析网上定性研究的优点、面临的考验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实施的步骤等,其目的旨在对网上定性研究方法作更深入的阐释。 将案例研究运用于互联网研究,也面临着如下几方面的考验:

(1)如何将基于个案的研究成果推广到更大的群体中去。由于案例的选择并非采用随机抽样,且案例研究的逻辑是归纳而非演绎,因而不能简单地将个案研究成果推广到更大的群体中。要弥补这一缺陷,有两种方法可以采用:一是采用多案例相互验证和比较。“单个案例通常能说明某方面的问题,但用来搭建知识结构的框架是远远不够的。多案例研究法能使案例研究更全面、更有说服力,能提高案例研究的有效性”。二是强调案例研究的深度,“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而不是简单停留在描述层次。

(2)如何评估研究的效度。互联网可匿名性的存在,既有利于人们敞开心扉,也为人们增添了一个用于伪装的面具。通过互联网特别是访谈所收集的案例资料,如何辨别它们是真实有效的呢?要对案例的效度进行检验,通常的做法是:常识判断、案例叙述的内在逻辑判断、查找其他资料进行佐证。

(3)如何克服研究者的个人偏见。从案例的选择到案例的分析,案例研究都与研究者的个人素养紧密相关。研究者如何能做到在案例的选择和分析时,是基于研究问题本身而不掺杂过多个人的情感甚至偏见呢?

四、结 语

没有互联网的诞生和日渐普及,也就没有“网络调查”这一行为。因而,对网络调查的分析不应也不能脱离对现有互联网属性的讨论。

当前国内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定量视角下的网络调查具有先天的局限。同时,也使得网络调查从定量向定性转向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并不是要将定量研究从网络调查中排除。这种转向旨在表明,基于国内互联网的发展,定性视角下的网络调查理应在所有网络调查中占据主导地位。案例研究则是这一背景下值得推荐的一种适用于互联网研究的质性研究方法。

同时也应注意,我们所有的讨论都基于国内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但互联网并不会因为我们的讨论而停止前进的步伐。如果将来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率足够高甚至是全民参与,网络的属性发生某些根本性的变化(如实名上网),人们乐于参与网络互动,这些变化必然会对网络调查产生重要影响,届时我们还需对网络调查的使用状况再作评判。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看焰火
家乡宜昌
小蝌蚪
春天到了
美丽的家乡
可爱的动物
森林里的故事
尺子
游云台花园
小小的我
溜冰
我家的水仙花
水杉
逛菜场
美丽的景色
入党申请书的写法格式
住房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的写法格式
入党申请书写作的注意事项
助学贷款申请书例文
困难补助申请书的基本格式
范文:非党干部关于三讲的思想汇报
入团申请书范文评析
入党申请书范文评析
困难补助申请应注意的事项
助学贷款申请书范例
范文:学生入党申请书
企业招聘最喜内部推荐 求职者应尝试多种方法
入团申请书写作的注意事项
银行汽车消费贷款申请书
山东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钢琴触键
如何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与爱好
浅论中国古代音乐的民族审美心理透视
试论声乐教学与朗读艺术的内在联系
对钢琴即兴伴奏的几点思考
试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对乐府诗史的影响
浅谈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
试论古筝的音色
试论音乐欣赏与人的内在和谐
浅谈音乐的艺术魅力
良好的歌唱心里是演唱者成功的桥梁
论触键方式对钢琴音色变化的影响
试析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运用艺术学原理谈呼吸在歌唱中的作用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六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五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二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谈
《日月潭》教学设计二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三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四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七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A、B案)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赏析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五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有感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