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地方特色专藏文献建设的知识集合观

地方特色专藏文献建设的知识集合观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地方特色专藏文献建设的知识集合观

地方特色专藏文献建设的知识集合观 地方特色专藏文献建设的知识集合观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地方特色专藏文献建设的知识集合观


[摘 要]针对当前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将"知识集合"观点引入地方特色文献专藏建设,提出这个知识集合应是建立在"系列化"理念上的个性化,讲求文献的"可获得性"。指出建设地方特色专藏文献知识集合的要素是:"优化知识元素"、"设计合理结构"及"增强功能"。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2000年王子舟首次将数学的"集合论"引入图书馆学的研究中,提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是"知识集合"这一命题,并阐述了知识集合对图书馆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给"知识集合"的定义为:"用科学的方法把客观知识元素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专门提供知识服务人工集合。它是完整的实体,且在客观知识世界(即波普尔的"世界3")中具有独立的存在形态;知识集合元素的组织汇集依据了一定的科学方法;知识集合的存在意义是保存或传播知识,为人们提供知识服务;它对人们需求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力。知识集合具有集合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适合性等特征。"
笔者认为,"知识集合"观点对图书馆工作的某一领域,尤其是图书馆工作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仅就图书馆地方特色专藏文献的"知识集合观"做一探讨。

1 地方特色专藏文献"知识集合"观点之提出
1.1 特色专藏文献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地方文献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任何一个地方图书馆都难以收尽。受传统认识和多年来对"地方文献"范围界定学术争议之影响,人们对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
一是对"地方文献"概念理解不一,存在分歧;二是任务不明,认为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县级及其以下公共图书馆主要承担文化普及工作,没有地方文献建设任务,也缺乏人力、物力;三是理解片面,认为地方文献工作就是收集家族谱等艰深晦涩的专题研究工作。
地方文献数据库对于任何一种类型、任何一种级别的图书馆(室)来说都是为满足本土公众基本需求或满足不同层次需求而构建的。对于既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知识信息需求,也不能满足本土基本信息需求的图书馆,如何能吸引读者?缺乏规划,泛泛收藏也将出现"泛收无义"之窘局。而缺乏主题、缺乏个性的特色文献更是无法显示出其生命活力和创新底蕴,又如何实践公共图书馆的使命。所以,系统合理地布局,根据公众需求与可能是构建地方特色专藏文献之前提,也是显示"特色"之生命力所在。

1.2 特色文献数据库≠地方文献数据库
不管地方文献含义如何界定,地方文献是特色文献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地方文献是具有本土特色的,其间的人、事、物是本土化或与本土化相关的。地方文献也一样地包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知识。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室)为满足当地公众基本需求,都或多或少的收藏地方文献。如本地区通讯录、名录、图册、办事指南,各种乡土教材等,既为本县、社区、乡镇的基本藏书,也是某一知识层次的专藏文献数据库。
特色文献库是指某一图书馆具有某一方面的优势而建设的,它不一定是地方文献。例如福建与台、港、澳相邻,在相关文献收藏中有"近水楼台"的优势。1989年全国文献资源普查中,福建省图书馆由于《易经》研究、"南洋资料"等文献收藏较多而被列为重点特色藏书。
可以认为,福建省图书馆对南洋史料搜集相对齐全是因为福建沿海人们有出洋谋生求发展的历史渊源,可称之地方特色文献;而《易经》特色藏书则主要是因当时中国大陆少有文献生产,而台、港、澳等地却没有停止过对《易经》这煌煌历史巨著的整理、研究而生产大量文献所致。特色文献资源库同时也是基于特色服务需求而建立的,或亦该地区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某一特殊方面具有优势,例如北京一些地区的服装图书馆、包装图书馆等。

1.3 建立在"不同层次需求"理念上的特色专藏文献收录范围的确定由于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图书馆工作注定要面向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知识(文献信息);二是面向人(用户),满足用户对知识的需求。专藏文献必须是适合社会需求、时代需求、当地用户需求的。然而需求具有多样性。它包括基本需求、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当前需求和长远需求,个人需求和社会团体需求以及研究需求、学习需求、常识需求、娱乐需求等等。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必须有足够的了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需求是建设特色专藏文献的基本出发点。
(1)在知识分类的基础上,量力而行地规划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文化事业,也是一种学术事业,是涵盖多种层次的学术文化工程
1997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依据知识的表现层次对知识进行了新的分类:
① Know-what:即关于简单数据与事实的"知道什么"型知识;
② Know-how:即关于技能方面的"知道怎么做"型知识;
③ Know-why:即抽象的解释层次的"知道为什么"型知识;
④ Know-who:即"知道谁有知识"型的知识。
地方文献知识在内容分类中也同样存在上述类型。
不同级别的图书馆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服务对象的自然结构、社会结构的差异,对知识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在把握知识分类基础上,按自己的能力规划建设地方特色专藏文献,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更具有现实意义。
(2)确定主题应考虑文献的保障率
社会热点、脉点问题往往是激发图书馆建设特色专藏的导索,但由此也出现重复建设的从众行为。各级图书馆受到地域不同的影响,地区历史文化积淀的影响,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社会热点并非在每个地区都有一定的文献保障率。图书馆应该了解该主题文献在社会的积累和传播情况,包括正式出版物、非正式出版物,公开出版物、非公开出版物以及口耳相传的口述历史文化情况。与此同时要摸清馆藏家底,掌握一定的资源配置的能力。此外还要注意本地区其他文献机构对该专题文献的收藏情况,在避免重复建设的同时避免专题文献源的缺乏。

1.4 以个性化为出发点,以系列化为目标,打造地域特色文献知识集合
特色化不等于个性化,而个性化一定是特色化的。特色突出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精",体现的是某一数据库与其它数据库相比具有特色的一面,它并不排除其他图书馆也拥有这一特色。例如某一地区的各县、乡镇志,专门志,地区方志办就是专门收集编撰方志的机构而不仅只是图书馆收藏;又例如某社区图书馆(室)为满足基本需求收有当地通讯录、本地交通图、乡土教材等地方文献,而该地区其他社区也可能同样收有。个性化突出的是"人无我有",体现了该数据库的唯一性,例如某一地区的"文革文献资料"的搜集,没有一个专设机构收藏它,图书馆收藏它们,便具有了唯一性,这就是个性化。

2 讲求地方特色专藏文献采集中的"可获得性"
2.1 "信而有征"---文献的采集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记录知识的载体、记录符号、记录状态、记录手段等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文献"一词的概念不断延伸,"文献"二字已被时代发展赋予了新的含义,但文献本质即文献过程的知识性、载体性、记录手段三要素是不变的。亦即"信而有征"的本质没有变。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看,它是面对客观知识的,不像档案学那样讲求文献的"全宗性"和"原始性",也不似情报学那样注重研究"一次性消费,过期作废"信息和为了生产社会实践需要的适时信息。"图书馆学只强调文献信息包含的知识单元,并不强调记录这些信息的符号本身形态和记载这些信息的载体"。[2]"判断是否为书的标准,不在于载体材料和装订形式,而在于记录的内容,内容才是第一位的"。[3]一旦专题确定,图书馆就要紧紧围绕该专题内容范围进行采集,它应包括这样一些体式:
(1) 文献形式上看,它包括用文字、图像、声音、符号记录的印刷型、声像型(包括地方电视台、电台的地方性节目)、电子型、回溯性的缩微型资料;记载于器物上的匾、志、文,拓片等实物型文献(或其复制品);网络上的虚拟资源。
(2) 编辑与出版形式看,包括图书、报刊、会议文献、技术报告、标准文献、专利文献、产品样本、舆图、图片等正式出版物;契约、手稿、文书、家族谱等档案资料;各种官方的、民间的有关文件、小册子等灰色文献。这些公开的或非公开的出版物的有机结合才能多角度反映地方特色专题文献概貌。
(3) 从获取方式看,作为专题知识集合注重的是相关知识单元的相对齐全,所以更要注重的是隐含在其它文献单元中的相关知识单元的获取。虽然知识单元的获取要比文献单元难度大得多。
(4) 从知识的表现层次看,地方特色专藏文献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各部类的从简单的事实数值型到解释层次的研究型知识,如:通讯录、手册、指南、动态报道、会议资料、统计资料、年鉴、百科全书、乡土教材、文学艺术作品、历史资料、学术论文、专著等研究成果。

2.2 地方口述历史的采集
就当代图书馆而言,中国历史跌宕起伏20个世纪,民间蕴藏着大量的口述历史的珍贵资料。其有关主题内容的人物、事件、地产、物产、历史文明、风俗、道德等的珍贵资料的抢救正日益引起重视。由于口述历史有局限性、不稳定性及易消失性等特征,其流传、传播比有形资料更为困难,所以抢救采集这部分珍贵文献显得更有必要。
只有对地方特色专藏文献的丰富性和可获得性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在采集中保持一定的注意力和捕捉文献信息的敏感度,从而搜集到一批相关主题的文献群。这些文献群中知识单元越多、文献类型越广、文献载体越多样化、有关各方面内容越丰富,显示的功能将越齐全。

3 如何建立地方特色专藏文献知识集合
3.1 优化知识元素,实行知识优控
知识元素即组成知识集合的个体事物(即可认为是知识"基因"),专题文献知识元素质量决定着知识集合的质量。中国目录学有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笔者以为,这就是知识的优控。知识优控在文献信息量激增,文献载体多元化出现,知识信息泛滥,尤其是虚假知识的高度无序、泛滥,造成"知识过剩"和"知识污染"的当今时代,显得更为必要。从知识集合的角度看,优质知识元素的判定标准主要是内容,即知识内容的存史可靠、深刻等价值性;事实性资料的准确性、权威性、简约性;同时,承载知识内容的记录方式的直观性,载体的易存取性、丰富性;富有地域特色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性;文体的优美、流畅等是图书馆在优选知识元素中应考虑的。在优化元素中去粗取精,实行知识优控,为建设高质量的地方文献特色专藏文献的知识集合奠定基础。

3.2 设计合理的面向用户的地方特色专藏结构
"结构"是物质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是物质系统组织化、有序化的重要标志……结构是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功能性的基础与前提。
地方特色专藏知识集合的结构主要指其检索的效用,是图书馆专业知识技术较为密集型的工作。即对各种体式的知识元素遵循一定的标准,根据一定的规则、方法进行摘取、提炼及加工,形成书目文档、索引文档、文摘提要文档、多媒体文档、全文文档等可提供检索某一专指或某一类指知识的、可通过它寻找自己所需的知识的合理的结构。文化部第三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中对地方文献的建设就提出了由地方文献文本书目文档、文摘提要文档、多媒体文档、全文文档等构成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就是对地方文献数据库结构的要求。虽然,此次评估标准尚未对其中每一项都制定出一定的量化指标和具体的规范,但已不失为"指挥棒"之导向作用。

3.3 树立从"占有"走向"拥有"、"存取"的理念,发挥"链接"的网络灵魂作用,增强特色专藏知识集合的功能
"功能"是具外部性的。"功能"与"结构"是相对的"……研究物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既可根据已知对象的内部结构来推测对象的功能,也可根据已知对象的功能来推测对象的结构"。地方特色专藏知识集合除了设计一个好的内部结构,还要通过以下方面增强其功能:

(1)从"占有"走向"拥有"
从"占有"走向"拥有"之理念对于地方特色专藏文献建设有着比一般馆藏建设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占有"与"拥有"区别在于:占有表示实实在在的占据,掌握了多少人、事、物;而"拥有"在一定"占有"的基础还有"抱"、"围着"的含义,其外延比"占有"更宽,内涵比"占有"更丰富。它不仅指图书馆只是占有相关文献单元,更包含了对相关知识单元的掌握。

(2)发挥"链接"网络的灵魂作用
运用数字技术组织文献信息资源的最突出特征是"链接"。"链接"是网络的灵魂。在网络环境中,链接的方式包括相关文献的馆际互借,相关网络资源的"存取"等共享方式,这是图书馆在组织文献知识中的特性---讲求文献的"可获得性"所需要的。"链接"之效用高低,涉及到两方面因素。
第一,技术因素。毋庸置疑,一个图书馆既确定了某主题内容作为特色专藏,它必须占有一定量的相关文献。然而,由于具有保存文献任务的不仅只是图书馆一家,所以,它决定了图书馆不可能完全占有某一专题的所有文献。但要使其成为某一专题文献的知识集合,在不可能完全"占有"的情况下,图书馆则必须树立"拥有"、"存取"的理念,即围绕着该专题内容,提供寻找相关知识单元的途径、方法,指引相关的知识要到哪里去获取它。
第二,非技术因素。建构这样一个具有相对不受时空限制导航功能的知识集合(亦称专题"知识仓库"),已"蕴籍了业界超越'机构范式'所必然涉及的若干社会研究层面的整合,因而具有科学认识意义上的'必要的张力'"。[5]这种整合即通过各相关机构、相关学科的配合、协调,有效的连接产生效用,它是建构地方特色专藏知识集合的关键性的非技术因素。

4 重视隐性知识的开发,丰富地方特色专藏知识集合的内涵
中国古代对"文献"的解释众多,其中有将"献"解释为"贤"者,即见识多、读书多、掌握典故多的人。然而这些借口耳相传,靠个人知识、经验积累的珍贵资料未必都能成为"信而有征"的显性知识,因而只能称之为"隐性知识"。开发地方特色专藏知识集合中的隐性知识,是丰富地方特色专藏知识集合文化内涵的不可忽视的领域,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4.1 地方贤哲们的相关知识智慧
如本文上述的口述历史部分,可以通过抢救、采集、整理及存贮于一定的载体上,转换为客观知识。而对于像"入境问俗"这样的为寻求地方文化的隐性知识就是文献中的"献"部分,是地方贤哲们头脑中尚未变成以文字符号落于载体上的知识,是无法通过客观知识查寻解决的。任何一个级别的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都应对所属社区可以提供隐性知识的贤哲们予以关注,建立这类人才档案以备咨询。

4.2 建立服务对象反馈机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者是图书馆员的老师",尤其是研究型的读者,他们对相关主题的研究中所掌握的资料、所产生的见解,有的远比有型文献涉及的知识内容范围广得多、深刻得多。建立服务对象反馈机制的目的,一是了解读者对所提供的服务的满意度,增进交流互动,以便改进工作;二是拜读者为师,向读者学习。

4.3 图书馆员的知识领航
伴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图书馆员不仅要提供文献单元服务,在专题、特色服务方面更要注重提供知识单元的服务,这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复杂劳动,有时必须是无文献载体形态的知识智慧型隐知识。在地方特色专藏知识集合的整理过程中,已经附载了图书馆员这方面的劳动智慧,而在提供服务中更要发挥这种主动服务的行为,真正起到知识的领航作用。

[参考文献].[2]梁灿兴.可获得性论的文献及相关概念[J].图书馆,2002,(1):12.
[3]肖东发.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5]张欣毅.超文本范式---关于公共信息资源及其认知机制的哲学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3):17.
[6]来新夏.图书馆与地方文献[J].图书馆,2002,(6):29-31.
[7]王子舟.知识集合初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4):7-12.
[8]张欣毅.现代文献论纲要[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86-105.
[9]王子舟.知识的组成部分---文献单元和知识单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1):5-11.[11]薛贞芳.关于"中国地域文化系列数据库"建设的若干思考[A].全国图书馆特色服务研讨会讨论集[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13]邹华享.地方文献学术研讨会在台北召开[J].图书馆,2002,(6):27-29.

[作者简介]方允璋,女,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福建省图书馆研究辅导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出处〕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民族文献2004(2)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章华寺
热心的刘畅
没有粮食吃,不会吃肉吗
打油
小鸡得救了
过年
逛超市
春游
烧烤
争当作业小明星
爆竹声中一岁除
新学期新目标
过新年
我的新文具盒
韩国炒年糕
学校工会工作总结范文
电业工会2010工作总结暨2011工作计划
2011年妇女儿童工作总结
创建文明单位工作总结
镇政府工作报告范文
扶贫办上年工作总结
学生会工作报告
中学第八届教代会学校工作报告
扶贫工作总结
商业联合会理事会工作报告
2010-2011学校工会工作总结范文
2012年乡工会联合会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要点
2011年财政局人才工作总结
学生社团联合会下半年工作报告
2012年度下学期工会工作总结
谈新时期中学合唱队的训练方法
乌鲁木齐市公共交通发展与改善建议
浅论肖邦夜曲的艺术特色
浅论道路运输企业运营成本控制
如何让农村小学音乐课堂“唱”起来
分析巴托克和他的民间音乐
分析学生自创小乐器的制作
以情运气,情深气活——论“情与气的协调、统一”
关于某环山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和断板原因及预防措施
对美国乡村音乐浅析
电子琴教学
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探讨其风格的转变
分析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
论铁路货运的整合运输和货运代理
浅谈中国音乐电视的审美导向
《将相和》趣闻故事
《将相和》美文欣赏二
《将相和》随堂练习 提高篇
《将相和》考点练兵 阅读篇
《将相和》整体阅读感知
《将相和》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
《梦想的力量》美文欣赏一
《将相和》美文欣赏一
《将相和》同步作文范文欣赏
《将相和》重点问题探究
《将相和》同步作文写作指导
《梦想的力量》美文欣赏二
《将相和》随堂练习 巩固篇
《将相和》重点字词意思
《梦想的力量》趣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