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

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20

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

"

论文关健词:素质教育;创造能力;个性发展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本文就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时语文教学的课程、教材、教法以及考试方法的改革谈谈作者的看法。

所谓的“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即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四个方面的素质。换一句话说,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是要通过努力使学生学得“自由”,学得“主动”,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首先,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对社会及人本身的终极关怀,要求着力培养学生一种能使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可以更好地不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素质,这种素质的养成能使人终身受用。它要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三方面的基础:一是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二是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三是走向社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思想意识及心理的基础。

其次,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应试教育只面对少数学生,是一种被扭曲的教育。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都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人才是有层次、有类别的,每个人的才能及其所获得的成就自然存在差异,社会需要各种类别、各个层次的人才。一个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那他就是一个事业的成功者,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另外,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适应与创造相统一的素质,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一切创造潜能,主动地改造环境与社会,从而使环境、社会与人处在一种充满创造的良性互动的适应状态。素质教育的上述理念是我们重新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问题,认清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面对21世纪的形势发展与客观需要,当前中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要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其中改革的突破口就在于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重新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改革的着力点则是课程、教材、教法以及考试方法的改革。以下谈谈我的看法:

(一)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长期以来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未能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盲目性与随意性较为严重。有的过分强调语文的文学性,认为中学语文就是文学教育,语文能力就是写作能力,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只重视分析主题思想和研究写作法两项任务,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有的片面理解语文的工具性,步人识字教学的误区,咬文嚼字,重复训练,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人文性,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语文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凝聚着民族的思想感情和人文价值,语文教育在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这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与任务。初中阶段,应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母语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高中阶段,要进一步强化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要培养鉴赏、分析与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以便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

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着力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片面倾向,重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语文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以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任务。

2.语文的德育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及心理品质等方面,是育人的基础。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语文智育以丰富和提高学生优秀的科学文化涵养,开发学生的智能为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美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要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趋势,语文教学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提高其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促进个性言语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达到“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能并举有个性”的目标。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上课、作业、考试、无休止的练习几乎构成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利于把因材施教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这是中学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面对世界科学文化高速发展和高度信息化对语文课程的严重挑战,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要处理好学校教育时间的有限性与科学文化新知识高速无限增长的矛盾,实现语文课程设置的现代化;还要适应我国的国情,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优势,继承和发展我国母语教育中的优良传统,形成具有中国语文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体现语文课程设置的民族化。同时加强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注意语文活动课程的设置,确保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中学语文课程设置全部是必修课的单一结构应予调整和优化,可以考虑在高中阶段实行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必修课主要保证学生基础语文素质的培养,选修课主要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应该看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强调写作能力,更注重听、说、读的能力。中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课程体系。

中学语文教材的改革,要依据国家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大纲中规定的能力训练要求逐一落实到教材的能力训练体系中。语文能力训练项目的设置,应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为中心任务,兼顾学习法、思维式、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等任务,强化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的意识,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训练体系。教材应精选中外名家名篇以及一部分文化内涵丰富的现当代论文、科技说明文作为语文教学的经典范例,使学生通过阅读、揣摩来培养和训练语文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中学语文教材建设中,要特别注意加大教材的弹性,区分能力训练的不同层次,发展层次性教材。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流向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将教材区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教学要求区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课文区分为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练习区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由此使教材既适用于全体学生,又适应于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的需要。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双重性,即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语文的“文化”特性是底蕴是基础,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难忘的一天
妈妈的爱
池塘
心得——中国最美的女孩
我的理想
我的理想
我的弟弟“小李”
一束鲜花
假文盲
我的同桌
我的理想
我的w宿
美丽的家
在美术教学中增强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略论计算机网络犯罪刑法论文(1)
刑法解释体制研究刑法论文(1)
关于美术学专业生传统文化缺失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破产犯罪之立法研究刑法论文(1)
浅析周杰伦音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之美
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地方美术传统文化的传承
从电影《2012》看美国传统价值观及文化
合同诈骗罪及其司法认定中的几个问题刑法论文(1)
诵读经典美文 传承传统文化
数字动画创作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分析
死刑的司法现状及其展望刑法论文(1)
数学美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及其教育价值
也谈刑罚目的刑法论文(1)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之二
《怀念母亲》相关资料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之一
《童年的发现》教案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之三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之三
《月光曲》教学设计之一
《我的舞台》教学设计之一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之一
《月光曲》教学设计之二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之二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之一
《我的舞台》教学设计之二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之三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