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之我见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之我见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04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之我见

"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引导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之不理,有的甚至采取反杭的态度。作为一名教师,如何看待中学生所表现的这种逆反心理,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呢,我认为应该从思想上引导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用宽广的胸怀去面向全体学生,给予每个学生以真诚、纯洁、无私的爱,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下茁壮成长。

什么是逆反心理,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有这样一种学生,他们辈头倔脑,软硬不吃,明明自己有错,就是不肯承认。教师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充耳不听;对教师的批评斥责,他怒目相对,甚至摆出一幅唱对台戏的架势,弄得教师气没处发,往往发出恨铁不成钢的感叹。我曾有一个学生,虽然是个女生,但哥儿们义气特别严重。上课时讲话,玩手机,看与学习无关的小说,教师批评她,她干脆课也不上,躲在宿舍里玩。像这种不随常理的学生,总是想用一种与别人不一样的方式,来显露自己“高明”的心态,这种心理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逆反心理。这些学生的表现,其实质是为了突出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因而表现出对他人的不尊或反抗。“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是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是一种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中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逆向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和内在的意识,具有对立性质或者否定性质。

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中学生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形成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成人感。中学生在性格形成阶段,他们的自我抑制能力差。而社会、教师、家长又常以性格不稳定为由对他们缺乏信任感,这样学生就容易产生对抗情绪。这种对抗情绪受到社会方式、环境习俗、文化水准和道德修养的制约,循环几次后,中学生逆反心理便自然地产生。他们固执地用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去对抗各种正确的和不正确的事物。

中学生一旦在学校里表现出对教师的逆反心理,不仅影响他们世界观的形成,造成逻辑思维的紊乱,而且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甚至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育工作,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难以开展。所以这种心理不加纠正,对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

那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中学生逆反心理与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

中学生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判断、分析能力越来越强,思考问题也从简单到复杂,特别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的方法。这些都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基础。

随着中学生年龄的逐渐增大,他们在性方面的发育也慢慢地成熟。由于性发育导致了性别意识,性别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自己的事应该由自己来决定,用不到他人来管理。因而面对教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他们就会持反对态度,有时甚至是强烈的反抗。

虽然中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发展相继成熟,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和经验不足,遇到事情就容易动摇。再加上他们看问题不够全面。对教师的教育往往认为是有意找岔,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

其次,学校教育中的失误,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心理不能健康地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理应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教育,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行为时,要正确地引导他们,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一些中学生,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强烈地要求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有些教育工作者没有加以重视,片面地认为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是为他们好,是给他们指引一条正确的道路,希望他们能够百分之百地接受,这些都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的原因。再加上有的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这些都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还有一些教育者教学方法生硬、呆板,对学生缺乏耐心,久而久之,导致了基础差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对学习丧失了信心,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好成绩,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

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目前单亲家庭给孩子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由于家庭的破裂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的逆反心理;还有些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可见,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

面对中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逆反心理,将如何消除呢,

一、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首先要站在学生的利益上,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对某个问题我希望教师怎样解决,”学生与教师的隔阂是因为互不理解而造成的,如果教师能够经常找学生谈心,做到“心理换位”,就能理解学生,体会学生的苦恼,从而了解学生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我有比较深刻的体会。我有一个学生,叫徐天。这个孩子比较聪明,但由于家长下岗后到广州去打工,把她托付给一个亲戚。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这个学生对自己放松了要求。上课经常和任科教师作对:讲话,看杂书,玩手机,甚至逃课。教师批评他,就顶撞教师。有些任科教师拿她没有办法,就到班主任处告状。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找徐天谈心,查找她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原因。在班主任面前,这个学生讲了真心话:家长不在身边,缺少对自己的管教;再加上自控能力差,因而就经常犯错误。教师批评他,就以为教师是专门针对自己,所以心里就不舒服,就顶撞教师。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后,我就对徐天说,你父母到外地打工,也是为了生活的需要。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不应该让父母操心。父母出钱送你到学校读书,你应该以优异的成绩报答他们。在我教育帮助下,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改观。除此之外,我在生活上关心她,学习上帮助她,一有成绩就表扬她,让她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并利用寒假去到她家进行家访,和家长交流、沟通。在教师的关心下,家长的协助下,这个学生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

二、教师要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力戒偏爱。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与教师处事不公、偏爱学生有关。学生有独立的思想,最忌讳教师的偏爱,偏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情绪。因此,化解与学生的对立,防止逆反心理产生,就要做到公平、公正。我在工作中,每当表扬或批评一个学生,我就会考虑:这样说学生能接受吗,在平时我会寻找各种机会,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与他们沟通,学生们愿意将自己心里的话告诉教师,这样就可以避免教师与学生的矛盾。

教师要用宽广的胸怀去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给予每个学生以真诚、纯洁、无私的爱。真正做到管如严父,爱如慈母,导如朋友。把爱洒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爱。在这样的氛围中,便会形成优等生更优,中等生争优,后进生赶优的局面,有助于消除逆反情绪。

三、教师要疏导讲理,切忌堵塞压服。教师在工作中,制定严厉的措施以控制学生越轨行为,这样做也不是不可以。但过多地堵塞压服,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产生逆反的心理,反而增加教育的难度。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要讲明道理,消除其错误的认识。其次,把握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逆反心理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如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挥他们的特长等。因势利导,寻找、摸索逆反学生善于接受的方式,提高疏导工作效果。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学生的事例,激发他们的向上性。同时,做好逆反心理学生的疏导工作,还要多用情而少用气。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晓之以理,时时用一颗赤诚的心去感染打动学生,达到动之以情的目的。对经常犯错误的学生要以情感人,心平气和地认真帮助分析其错误的原因,并指出改正的方向。

总之,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的措施很多。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结合实际,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学生的逆反心理将会逐步得到克服,教学效果也必然会明显提高。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妈妈
我最喜欢双休日
红鞋子——续编
一件高兴的事
可爱的秋风娃娃
独特中的自我
家乡四季
谈诚实
写给消防官兵叔叔的一封信
臭菊
我的朋友是个“谜”
假如我是爸爸
蚂蚁
森林运动会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结
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体会
先进性个人教育整改方案
党员整改措施范文
党性分析报告之二(两篇)
学《党章》体会
分析评议阶段工作总结
党员整改措施范文
关于《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的学习体会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个人整改方案3
个人整改方案
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强大执政能力
关于《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的学习体会
党员先进性整改方案(2)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心得体会
浅析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以就业导向为视角
法官、律师、当事人三者关系现状之分析_法学理论论文(1)
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思考_法学理论论文(1)
浅析商业银行的一对一营销
浅谈如何通过网络营销战略提高顾客忠诚度
论从知假买假现象谈和谐消费观的构建
屋顶绿化
论高校学生管理纠纷的司法介入_法学理论论文(1)
浅析中西方权利观念差异之原因_法学理论论文(1)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制定的步骤及对策
园林植物造景的特色
浅论常州TG企业品牌设计公司营销战略研究
论新经济时代的营销策略之营销创新
论营销观念的回顾与反思
法院适用听证程序的现状、问题与建议_法学理论论文(1)
《观潮》课文简说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
《观潮》教学建议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1
《陶罐和铁罐》练习设计2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8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9
《观潮》词句解析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学设计一
《观潮》重点段的教学设计
《电脑住宅》教学设计一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陶罐和铁罐》练习设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