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

关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8-08

关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

"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养成教育 实施途径

论文摘要:养成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为此,高校应采取相应措施,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多面加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思维习惯。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高校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加重视学会做人的教育,即养成教育。养成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够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一、养成教育的含义

养成教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侧重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各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从小处着手、小事着眼,达到改造学生思想、矫正学生行为的目的。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快速发展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如何加强他们的养成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

二、养成教育的特点

1.时效性

大学生正处于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养成教育应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要时时、处处、事事进行,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注重养成教育的时效性,培养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行为方式,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2.个别性

养成教育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运用教育手段。不同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个性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质与程度不同,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也不尽相同。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严辞警告,或动之以情、委婉启发,或运用集体力量加以督促。

3.曲折性

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强化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长久性,良好的习惯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而一旦破戒,重新做起会更加困难,所以养成教育不能一蹴而就。高校应采取不同措施强化学生的意志力,把文明习惯的养成作为学生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使养成教育由他律到自律。

三、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不足

1.心理方面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抵抗挫折的能力,有孤僻、任性、我行我素、情感脆弱等性格特征。"

2.学习方面

学习目的性和职业性不强。对所学专业现状及发展前景不了解,没有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功利心强,多数学生都期望通过大学学习后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能兼顾近期个人目标和人生长远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自律性差。学生考上大学后,有松口气的思想及初涉社会的新鲜感,经常旷课、泡吧,投入较多精力进行社交。

学习能力较差。一方面学生对新的大学学习方法和生活不能很快适应,另一方面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中遇到问题,不能多渠道、多方式地主动解决问题,只能被动接受或不能解决;最终积重难返,失去学习兴趣。

团队意识淡薄。由于社会和高校的竞争日益激烈,学生之间因就业、评奖等激烈的竞争,导致自我意识过度增强,团队意识减弱,同学问极少在学习方面积极主动的互帮互助、相互促进。

3.生活方面

缺乏文明的生活习惯,娇生惯养、缺乏独立意识、自理能力差,有的学生寝室狼藉一片,就寝时间随意性强。节俭观念差,有攀比、高消费的现象,某些学生还有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在人际交往中自私偏狭,缺少团队精神,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上述缺陷如不及时弥补,不仅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而且不利于他们的就业。所以,高校应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习惯状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养成教育,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逐渐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顽强的意志,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

1.制定严格的管理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来进行养成教育。一年级要采用严格的纪律约束,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二、三年级在严格纪律约束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使养成教育由自发成为自觉,引导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四年级建立导师制,带领学生实习并进行毕业论文撰写、毕业设计和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由毕业向就业的过渡。

2.开展一系列养成教育活动

新生入学伊始,高校可开展各种讲座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学习和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进行学习目标引导、专业知识和学习方法介绍等。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参观考察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利用影视资料、新闻媒体、社会舆论进行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教育。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举办征文大赛、讲演比赛、辩论大赛等方式,教育、熏陶和引导青年学生。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学生的心里咨询工作;通过这些活动,减少学生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过渡时间,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在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营造一个全面的优化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价值观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时代要求他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这些都是学生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帮助学生确立毕业后的人生目标,明确在校期间的奋斗方向,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养成教育培养的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能使他们终身受益。"

3.全员育人的管理制度

“高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高校的每位教职工都要加强育人观念,参与养成教育,不断自我完善、提高修养,使学生见贤思齐。

班主任要随班听课,掌握学生学习纪律和有关问题,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并与学生交流;建立谈话制度,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学习问题。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寝室,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文明习惯。

教师的言行举止、学识水平和人格风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舍及精神世界的构建。教师要有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的工作态度和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专业方向和人生理想教育。

教师在进行养成教育时要注意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心理学是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钥匙,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都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据调查,当前我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呈亚健康、不健康的比例在30%以上。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案件在各种刑事案件中占第二位,且近年来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因此,养成教育一定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教师要充分抓住大学生富于理想、好胜心强、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进行养成教育。针对学生脆弱和急躁的心理,注重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精神,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针对学生畏难、厌学心理,注重培养好学、乐学、勤学精神,激发学习热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学生骄懒、依赖和任性心理,注重培养自理、自治、自护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学会独立生活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针对学生孤僻、自私和狭隘心理,注重培养乐群、合群、友群性格,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具有爱国的情怀,为民的热忱和公民意识,能关爱他人,回报社会,将小我融入到大家之中,真正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贡献一己之力。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大学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场所,如果学生不接触社会,就会与社会需求脱节。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意,增长知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能引导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爱国热情和成长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高校应组织大学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一技之长开展便民服务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到社会对所学专业的需求,看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进一步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并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学会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判别是非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创造的与社会和时代密切相关且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文化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整日浸润其中,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砥砺意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等积极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①加强校园环境建设,高雅清洁的环境使学生如人芝兰之室,有利于高尚品格的形成。高校要绿化、美化校园,努力创造整洁、优美的环境;倡导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等,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和艺术场馆等设施的作用,切实做到“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有教育意义”,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热爱劳动的思想,锤炼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意志。②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的作用,在开展文化、科技、艺术、体育等活动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爱好与专长,提高综合素质。学生会应积极开展心理咨询、社会调查、学习与就业指导等活动,开设各种人文社会科学讲座,进行审美和艺术教育。③加强校报、宣传橱窗、广播、校园网等宣传阵地的管理,利用舆论导向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子日:“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习惯是一个人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个人的终身财富。高校要重视养成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一次难忘的秋游
“神舟”六号成功发射有感
愉快的体育课
考试了
上学的烦恼
书给我的启示和快乐
给教育局局长的一封信
美丽的树叶头饰
一场神奇的梦
读《“枇杷”不是“琵琶”》有感
猎人海力布梗概
愉快的运动会
雨润凤山茶
看《英雄豪杰——苏乞儿》有感
家庭“主男”
让第一课时同样精彩 白小华
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创新素质 蔡宗珍
左小文主体间性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
农村小学校本研修情况的调研报告
初中语文教师有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的策略
浅论明代小说中的诗词
让生活为思品教学注入活力
于漪们的改革创新精神影响语文教学改革
“自主习作”方能真情表达
语文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及思考
语文教学多样化发展的冷静思索
唐代语文学魅力
谈语文学科的思维教育 隋丽娜
向新课程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后续动力的培养与加强
重视企业内部审计风险
《大自然的语言》语法修辞
《大自然的语言》中心意思
《大自然的语言》重点语句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达纲练习
《大自然的语言》写作特色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背景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重难点突破
唐宋诗中的物候
《大自然的语言》结构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基础知识题
《大自然的语言》写作特色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简析
《大自然的语言》重点难点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测试题
《大自然的语言》学法导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