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涵化分析——高校隐性德育新视角

关于涵化分析——高校隐性德育新视角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关于涵化分析——高校隐性德育新视角

"

[论文关键词]高校德育 涵化分析 客观性现实 象征性现实 “共识”

[论文摘要]涵化分析注重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深远的效果,为社会中的不同成员提供一个环境,为不同的人提供一套对生活、世界、生命的“共识”性的解释,为高校隐性德育提供新的视角。

结构功能学派德里本与阿普尔把学校看作是一个社会化的场所。他们认为:“在隐性课程上不仅应从宏观上注意到学习者身心特征之外影响学习成效的因素,如学校组织特征、学校文化、师生关系等,而且要从微观上注意到学生学习的动机、态度和技能,以及学习目标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隐性课程已经为一些课程专家所倡导,提出从多层次进行隐性德育课程设计,注重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在传播学领域 ,涵化分析理论强调通过对事件的涵化,进行价值传播,使受众受到一种长期的影响效果。培养理论关心媒介(尤其是电视)灌输与潜移默化的长期效果,认为电视提供社会各阶层的人一套同质的“隐藏课程”,提供一个媒介环境,并且对不同的人提供一套对生活、世界、生命的解释。可以说,涵化分析理论为高校隐性德育的设计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一、涵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涵化是在不同文化群体因持久地相互集中的接触过程中,不同文化群体间相互适应、借用,使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文化变迁或部分渗透,它是异文化间横向影响的过程。美国学者乔治·格伯纳(George Gerbner)首创的涵化分析(Culti.ration Analysis)理论,是大众传播中的一种效果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一个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涵化分析的理论核心是: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 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从本质上说 ,涵化是社会现存制度的巩固和维持。正如斯坦利 ·J·巴伦所提到的一样“电视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稳定社会模式。就是说现存文化的力量关系是通过电视内容来进行巩固和维持的。” “按照李普曼的观点,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 生密切的关系”E3](ta24):客观现实、象征性现实与主观现实。涵化可以借用这三种意义上的“现实”来实现:一是对实际社会事件的选择,即客观性现实;二是对实际社会事件的选择加工,实现信息涵化,即象征性现实;三是通过媒介将象征性现实传给受众 ,以达到受众对象征性现实的“共识”。涵化的过程即把大量经过大众媒体“包装”的新闻事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现实社会观的一个过程。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看成是传播活动。教育是关于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活动。传播学家拉斯韦尔的“五 w”模式包括的要素是:传播者、受传者、信息(传播内容)、媒介(传播渠道)、反馈。结合“五 w”模式,对高校德育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

其一,从传播者来看,涵化分析的传者是新闻媒体机构的工作人员,是属于某一机构的群体;高校德育工作者是高等院校从事高校德育的工作群体(包括教学科研和专职辅导的教师)。

其二,从研究的受众来看,涵化分析是研究不同背景、性格各异的大众的一种效果理论;高校德育的对象是有背景差异、观念差别的大学生群体。

其三,从传播内容来看,涵化分析研究的内容是经过大众媒体“包装”的象征性事件;高校德育的内容也是来源于客观社会现实事件,却又经过高校德育工作者选择加工,或是概括深化的内容。其四,从传播渠道来看,涵化分析表明了丰富的视听和对新闻的“包装”能促进受众获得对主流的趋同的“共识”;高校德育也可以利用各种载体、多种手段来引导主流,促进学生社会化。最后,从传播的反馈来看,涵化分析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效果;而当今隐性德育课程已居于德育课程的核心地位,将更加注重德育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涵化分析的研究成果与高校德育具有互通性。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既是要坚持主流价值观教育,又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涵化分析理论正是通过对各种事件进行合理的涵化,并针对受众进行一种价值传播,以达到对社会主流的共识。格伯纳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而且是缓和社会各异质部分的矛盾和冲突的“熔炉”,是维护现在制度的“文化武器”[2](P396)。从涵化分析的目的来看,其要达成的是一种“共识”;从价值导向看,涵化分析引导的是“主流价值”;从涵化分析的影响方式来看,是一种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这种隐性的、价值主导的影响为高校隐性德育设计提供借鉴。

二、涵化分析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在涵化分析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象征性的现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社会的犯罪等现象,象征性现实将社会现象加以夸大,实现对受众的影响。在高校隐性德育中,涵化分析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德育源于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又是通过什么手段将社会现实“包装”成怎样的象征性现实而展示、影响大学生的。

一方面,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当今高校德育强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就要求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与认知结构,使得大学生的现实状况更能接近象征性的现实,在理解和建构象征性现实中很好地形成“共识”。只有与大学生经历相似或者重叠的那部分象征性现实,才能使大学生产生共鸣。大学生认可象征性现实,形成“共识”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

另一方面,德育的社会现实来源和象征性现实要有真实的联系,但是两者却不能完全等同,不是对所谓的社会基准生搬硬套。象征性现实是经过“包装”后的社会现实,是夸大后的社会现实,与社会现实存在差别,要实现主流价值观导向,就必须使象征性现实高于社会现实,让大学生勤于探索勇于追求。

三、涵化分析在高校隐性德育中的运用探索

格伯纳认为,社会结构和媒介内容的关系的核心在于:文化变迁起源于科技革命所带来的讯息生产,这种大众产品快速分配后,创造出新的符号环境系统,它的作用是帮助决策和指导有效的社会行为。将涵化分析运用到高校隐性德育中,就是要注重德育内容的选择、设计以及考虑大学生这一受众群体所达成的“共识”。无论多么重大的事件和问题,不经过电视报道就难以被人们作为“社会现实”所认知;反之,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经过电视媒介的大肆渲染,也会成为万众瞩目的“重大 事件”[2](P397)。因此,合理利用涵化分析理论,优化高校隐性德育设计,是一个新的尝试。

(一)高校隐性德育中信息的选择。格伯纳认为,大量经过大众媒体“包装”的新闻事件的所谓“直观性”、“现场性”和“真实性”,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现实社会观。而“直观性”、“现场性”和“真实性”是以社会的现实事件为基础的,也只有如此才能为受众所认可,并产生共鸣。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其自身已经拥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判断能力,而且这些能力影响对社会基准的认识。所以,要提高高校德育的针对性,使大 学生能够在贴近其实际的德育中,逐渐深化对主流价值观的认识,就必须选择贴近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客观社会现实作为高校德育的基础。

高校德育工作者在选择客观社会现实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坚持社会现实的主导性事件为主,如职业人的勤劳与敬业等。二是坚持贴近学生实际的原则,如学生身边的帮助他人等利他性事件。三是坚持正反面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即既要以倡导主流为主,但是也要揭示非主流的现实社会事件。高校德育工作者参照这些原则进行客观社会现实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对其 自身的判断能力的考验。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掌握丰富、科学的理论知识,努力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有必要在理论上寻求支撑,如有关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技术和符号学等的相关理论,并在现实社会事件的选择上,参照上述几个原则作出合理的判断与合宜的选择。在实践中,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当运用科学的技术对社会事件和大学生之间的关联性做测量研究,如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为开展高校德育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持,并在实践中进行反思,提高自身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

(二)高校隐性德育中信息的涵化。在涵化分析中,对客观性现实进行涵化,是将已经选择客观的社会现实进行选择加工,并通过符号传递给受众。高校隐性德育要实现对大学生的涵化,基础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客观性现实的涵化。客观性现实都是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和他们亲眼目睹的,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将客观性现实涵化为象征性现实,以符号的形式传播给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才是可能的和现实的。

基于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实际的教育要求和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对客观的社会现实进行一定的理论深化和精神升华。一方面,对正面的现实事件进行合理的“包装”和一定的深化,在可能的范围内夸大其积极影响,以使大学生产生共鸣。另一方面,对负面的现实事件进行深刻剖析和批判,揭示其不良影响,控制不良影响的扩散。实现客观性现实到象征性现实的转化,力求做到三个层面:一是主题层面的处理,即在运用客观的现实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为大学生对现实事件的理解提供解释,从而深化教育主题。二是语言层面的处理,即用合理的,合乎大学生心理习惯的言语和符号来表征现实社会事件,这主要是对社会事件的表征要结合大学生所处的学习情境来进行,并且有助于他们理解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意义与体验。三是技术层面的处理,即运用现代传播技术等对客观性现实进行处理,形成有利于高校德育的象征性现实。

(三)高校隐性德育中受众的涵化。根据格伯纳的研究,贴近受众已有经历与象征性现实有较大的关联性,通过丰富的视听手段,受众认可象征性现实,产生共鸣,使受众对象征性现实形成 “共识”。当今社会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的社会,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渠道增多,信息获取方式也实现了多样化。传统的德育传播手段、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象征性现实到形成“共识”的转化要求了。在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象征性现实的基础上,使大学生形成“共识”,关键在于采取多样性的德育传播手段和多种的方式。

根据一般的德育课程研究者的观点,显性德育课程主要是指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的德育课程高校德育工作者在显性德育课程中要运用各种手段通过信息传播价值。价值传播属于隐性的层面要提高其成效,就要发挥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作用通过丰富的传播手段,在显性德育中渗透价值的传播。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德育课堂教学相关信息的发送、接受与流通起着重要的管理和监控作用。因此,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的德育课程,主要是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才干,合理运用各种各样的传播手段,丰富的视听材料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传播语言的生动性,包括重视肢体语言等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提高高校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充分发挥涵化分析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渗透作用。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运用涵化分析的理论并非过于强调隐性德育课程运用其理论的重要性,而是在于涵化理论本身所具有的潜移默化、主流价值观影响的特征。因此,在高校德育中,综合考虑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两个方面,从整体上进行涵化分析,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李正良.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4][美]斯坦利·J·巴伦.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 [M].刘鸿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秋天的家乡
我发现了我们班的小偷
我的发现
从《乌塔》想到的10
我的发现
童话世界九寨沟
我家的猫
秋色花园
公园的一角
我家的猫
从《乌塔》想到的1
从《乌塔》想到的
秋天的流花湖公园
我家的淘气猫
观察日记——小金鱼
支票的托收手续
论FDI会引发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吗?
简述英国要求中小学教师获硕士学位
供应链融资风险分析模型的构建策略分析
谈合同解除与违约损害赔偿的关系
浅析三本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探究金融学资产定价模型
谈职高金融学教学创新思考
对金融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量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机电一体化粉体精密计量装置及控制系统的设计
金融经济对央行治安治理的影响
浅谈图书馆人的职业价值与责任心
金融监管发展前景
谈完善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细节
《笋芽儿》之老师语录
《看电视》老师语录
《邓小平爷爷植树》趣闻故事—邓小平爷爷实事求是小故事
《邓小平爷爷植树》考点练兵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讲义(三)
《邓小平爷爷植树》趣闻故事—邓小平爷爷勤俭节约小故事
《邓小平爷爷植树》综合资料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讲义(二)
《春天的故事》
《邓小平爷爷植树》生字扩词
《看电视》重点字词梳理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讲义(一)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
《邓小平爷爷植树》随堂练习
《看电视》重点字词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