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以德治校 全面育人——深圳市华侨城小学德育特色浅探

以德治校 全面育人——深圳市华侨城小学德育特色浅探

"

我校创建于1980年,是华侨城经济发展总公司企业所属的学校。经过15年的努力,我校已发展成为广东省企业办学成绩突出的学校之一。1993年9月,我校荣获深圳市教育系统第一个“双优小学”的称号;1994年9月,我校又评为深圳市先进学校和广东省首批一级学校。

我校之所以取得这样显著的成绩,固然与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我校“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中,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和两史一情教育”(省学校等级评估小组评语)。的确,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坚持以德治校,努力形成学校的德育特色。

一、循序渐进抓“三爱”

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因此我们在办学中始终高举爱国主义这面旗帜,要求学生从进校第一天起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从小有爱国之心,明爱国之理,立报国之志,日后成为建国之材。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循序渐进地开展“爱我侨城、爱我深圳、爱我中华”的“三爱”教育活动。

1、爱我侨城,为侨城添光彩华侨城是我校所处之地,也是祖国今昔巨变的一个缩影。爱国主义教育如先从爱华侨城、爱华侨城小学入手,学生就感到爱国并不抽象和遥远。于是,我们首先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校史教育,使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学校,并从小事做起,节约学校的一滴水、一度电,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维护学校的荣誉。继而,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华侨城的厂企和商店,搜集以“侨城美”为主题的图画照片,举办“侨城回顾展览”和“侨城今昔”征文比赛,在此基础上再组织“爱我侨城”主题班会。这一系列教育活动,加深了学生“爱我侨城”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感到作为一个侨城人的自豪和责任,从而激发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侨城添光彩。

2、爱我深圳,做合格的深圳人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让学生认识深圳,是使他们了解祖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有效途径。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开展“深圳一日游”活动,游览参观香蜜湖、闹市区、东湖公园、赤湾港、蛇口工业区等地。参观前,我们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参观地点,由教师介绍每一参观点过去的情况;参观中,教师逐一介绍参观点今天的情况;参观后,我们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让学生畅谈改革开放政策给深圳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在这基础上,我们又结合报纸上“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深圳人”的专栏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使他们不仅为深圳的建设成就而自豪,而且懂得要为做一个合格的深圳人而努力。

3、爱我中华,立报国志,有效国行“爱我侨城,爱我深圳”,只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落脚点和中途站,而“爱我中华”才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归宿。"

为此,我们利用学校附近的“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等旅游景点,开展“爱我中华”教育活动,使学生知我中华之河山壮丽,赞我民族之勤劳伟大。然后,我们围绕着“知我中华、爱我中华”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既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又了解中华民族遭欺凌、受压迫的屈辱史,由此意识到,要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振兴中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组织主题班会,激发学生立报国之志,努力学习本领,以便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与祖国一起走向灿烂辉煌的明天。

二、形成系列求实效

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做到“祖国在我心中”,我们根据小学低、中、高三个年段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进行不同层次的系列教育,力求使爱国主义教育取得实效。

低年段层次的教育一年级,利用国旗这一形象直观的国家标志,开展“我爱五星红旗”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学生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懂得升旗礼仪等。二年级,引导学生通过访问父母,了解家庭和华侨城的今昔变化。

中年段层次的教育三年级,用唱歌形式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众多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并讴歌深圳特区的巨变及其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四年级,则结合品德课《虎门销烟》这一章教学内容,带学生赴当年硝烟弥漫的海防战场----虎门,参观沙角炮台和林则徐纪念馆,使学生借以学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反抗外来侵略者的大无畏精神和为维护祖国尊严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从而激发起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民族英雄、爱国将士的崇敬之情。

高年段层次的教育我们结合语文、历史教学,在

五、六年级开办了近代史专题讲座和《可爱中华》系列讲座,使学生知国耻、明国情、爱中华、振学志。

我们还组织高年级学生到广州中山纪念堂,参观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资料,让他们感到国耻难忘,从而更加珍惜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才取得的幸福生活,进一步意识到为振兴中华自己所应肩负的责任。

三、多种途径育美德

灵活多样的教育途径,是实现德育目标、促进德育内化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一改过去那种封闭、单一的教育方式,开拓出多种德育途径,力求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强化德育实效。

1、加强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要求所有教师都坚持教书育人,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把握好如下三个原则:一是源于教材。我们要求教师在学科德育渗透的内容、范围、角度、深度上,都应以教材为依托,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如数学教材中有一道应用题:“1978年我国农民家庭平均每人收入134元,1983年平均每人收入310元,是1978年的几倍还多几元?”我校陈燕云老师结合这道应用题的数量分析,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改革开放政策促进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提高的重要意义。二是重于感染。要增强德育实效,除了进行正面说理外,还必须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使学生动情明理。据此,我校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注意通过各种手段或方法,加强教材内容的感染力。如易静老师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在民族乐曲的伴奏下朗诵课文,营造一种低沉、悲哀的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激起怀念、热爱总理的感情波涛,并懂得一个品格高尚的人才能得到人民的敬仰和怀念。三是精于渗透。要做到自然渗透,教师就应认真备课,探索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艺术。如赵立欧老师要求学生结合学雷锋、学赖宁活动,根据算式编一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使学生在编题过程中自然回想起当前学雷锋、学赖宁的有关事迹,从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2、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

张伯苓先生说过:“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在以德治校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美育的陶冶功能,努力营造一个优美、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总公司的支持下,经过10多年建设,我校校舍设计新颖,周围绿树环抱、花簇似锦,蕴含深邃的艺术造型雕塑点缀其间;课室里宽敞明亮,悬挂着庄严的国旗;电脑室、语音室、电教室、图书室、音乐室、舞蹈室等现代化设施,功能齐全;大厅走廊,还设置了名人画像、学生画廊和宣传栏,处处洋溢着静温、高雅的气氛。为了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我校还成立了奥赛班、护校队、刺绣组、田径队、合唱队、舞蹈队、鼓号队、小提琴队、电子琴队、红十字会、美术书法组、小作家协会等10多个兴趣小组。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了陶冶人格、培养个性、施展才能的天地。

3、加强德育过程的实践性、自主权和主导性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学生只有通过实践获得情感体验,才能将社会规范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意志,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德育过程的实践性,让学生亲身参与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去加深感受、获得认识。我们还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如组织“深圳一日游”、“虎门炮台前的历史课”等活动中,我们都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和走访,以使他们开阔视野,获取体验。当学生亲身走进鸦片战争时期的古战场,亲手触摸一门门当年曾使侵略者魂飞胆丧的炮台,又亲眼看到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建起来的深圳国贸大厦的时候,一种沧桑巨变的感受便油然而生,一种为国增光的责任感也就在幼小的心灵中激发起来。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还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参观地点、对象的确定,提问内容要点的拟定,对大量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都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的。

此外,我们还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加强班级常规教育工作,开展德育评价实验等途径,提高了德育实效。

由于坚持以德治校、全面育人,我校校风良好。尽管周围社会环境复杂,但我校自建校以来,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率为零,德育考核优良率达90%以上,差生转化率也在85%左右。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也促进了他们全面发展。尽管一再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我校近年毕业率仍达100%,连续两年语文、数学毕业考试合格率达100%,体育锻炼达标率也达97.4%。我校学生还参加文化部组织的全国少儿比赛并获二等奖。我校显著的办学成绩,得到各级领导充分肯定,国家教委郑启明司长在对我校“贯彻德育法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进行督导检查后说:“华侨城小学不仅校园美丽,而且办学方向明确,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既严格要求学生,又减轻学生负担,德育工作做得十分出色。”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2008奥运会
一辈子都是这样
梦想的的地方
小水珠历险记
缅怀先烈 立志成才
九龙游记
秋天的收获
我和爸爸下飞行棋
欢欢喜喜迎奥运
2008,拜拜了
《儿童探索大百科》读后感
英语班的故事
秋天果园都活了起来
烦人的雨天
放羊记
论社会主义宪政(19)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关于“孝”与“无后”的辨析
赣式古民居发展现状与对策
从“简约主义”看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简约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论郑和下西洋中宗教文化的规范性传播
中国传统调解制度的现代转型
论社会主义宪政(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曾国藩的人力资源开发思想论纲
从昆曲的成功传播看中国精神文化遗产的传承
中国的“毛泽东热”研究
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内容解读
和谐管理的传统文化视阈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当代思想道德养分
《金色的脚印》说课设计之二
《丑小鸭》说课设计之一
《詹天佑》说课设计之二
《月光曲》说课设计之一
《詹天佑》第二课时说课设计之一
《金色的脚印》说课设计之一
《凡卡》教学设计之二
《月光曲》说课设计之二
《詹天佑》第二课时说课设计之二
《凡卡》教学设计之一
《詹天佑》说课设计之一
《蜜蜂引路》第一课时
《凡卡》教学设计之三
《白杨》第二课时
《詹天佑》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