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语文教师主体性的自我建构例说

浅析语文教师主体性的自我建构例说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07

浅析语文教师主体性的自我建构例说

" 课改轰轰烈烈,课堂热热闹闹,分组讨论成为时尚,肯定表扬成为潮流。毫无疑问,还课堂于学生,张扬学生主体性的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这固然是一件好事。然而细心观察,冷静思考,常常感到欣慰背后的隐隐忧虑:无原则表扬中隐含着“放弃”,过分张扬中暗藏着“放任”。“放弃”意味着卸下教师的责任,“放任”意味着抛开教师的引导。放弃了责任,放弃了引导也就放弃了教师的主体性。可见,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时候,往往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那么,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将这一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呢?

一、走进文本:唤醒自我体验

教师主体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流程中可能表现出来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主体间接性。面对语文教材,如果语文教师盲目照抄教参,简单复制他人观点,没有自我的内心体验,缺乏自身的审美感受,就意味着无法实现“体验”的对话,就意味着放弃自我,也就失去感动学生的力量。此时,你能给予学生的只有零碎的知识和枯燥的分析,根本无法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审美境界。因此,教师只有走进文体唤醒自我体验,才能用自己真切的体验、充沛的情感、深刻的感悟、透彻的理解,与学生的体验对话,丰富学生的情感。那么,语文教师应怎样唤醒自我体验呢?我以为首先要独立面对文本,寻找真切的体验与感悟;其次要吸收、整合间接体验并内化为自我生命的体验。

在教学《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前,我一改备课先看教参再看其他资料的陋习,独立面对文本,静静的从字词到句段再到内容一路走来,细细品味,慢慢欣赏,感悟颇多。感受最深的是那氤氲在字里行间的感情,这种感受引领我深入解读赵太后和触龙的内心世界。然后,研读教参并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古文观止》对本文的评价,“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获得了自我的体验,形成基本看法:“赵太后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面对‘秦急攻之’之势,承受与丈夫‘死别’之苦,如今又需面对与儿子‘生离’之痛,太后怎能承受?作为执政者,理智提醒她要为赵国的前途考虑,放弃个人的情感;作为母亲,情感驱使她留下自己最疼爱的幼子长安君,不愿把他送到齐国作人质。因此,我们不应该一味指责赵太后的自私、任性、顽固、专横,而应该看到作为女人、作为母亲的赵太后,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同样,左师触龙进谏的成功首先应归功于感情——‘诚心’,其次才是技巧,‘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这种看法,明显有别于强调“进谏技巧”的传统解读。教师的这种自我体验有一定的合理性,更为学生打开一方全新的视野。

二、课程开发:凸显自主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的课程是经过教师自主理解的课程,是教师主体参与开发的凸显自主意识的精神产品。因此,教师主体性实现的关键是在参与课程开发过程中凸显自主意识。如果缺乏主体参与,人云亦云,照本宣科甚至抄袭他人的教学设计,课堂上能给学生的只有枯燥的概念,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无从实现。那么,语文教师怎样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凸显自主意识呢?一是重构课程内容,即对国家或地方课程进行选择、取舍、拓展、组合,从而整合为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适合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课程。二是预设教学活动,即预设科学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

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极具个性的表达,让我惊奇的是原来悼词也可以这样“说”;仔细阅读更被他那真切的感情以及诗化和哲理性的语言所感动,惊叹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面对这样的课文,用任何解剖式的分析都是对文本的破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高一已学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悼词已有所了解。如果只把它作为一篇悼词来解读,依然以内容分析为重心,围绕“哀悼”-“缅怀”-“讴歌”归纳梳理,教学只能是在已有平面上打转,这更是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我选择了“言语表达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且选取了报刊上的一篇悼词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为对比性教学资源,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品味鉴赏。预设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聆听文字(教师朗诵或录音磁带)-有声体验(朗读有感触的语段,边读边悟)-感悟碰撞(交流自我感悟)-把握文脉(梳理作者情感脉络)-品味语言(中心环节:一般性悼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语言表达方面的比较、品味)-知人论世(展示作者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探索产生言语表达差异的原因)。 "

三、师生对话:张扬主导力量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对话进程。这种对话是以人格平等为基准的真诚对话。教师的主体性也只有在这种对话进程中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同时,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围绕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活动,使外在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知识,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张扬教师的主导力量。当然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并非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否定和挤压,而应该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那么,语文教师应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张扬主导力量呢?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渴求;其次,构建恰当平台,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再次,提供合理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解疑;此外还有策略运用、方法选择、师生关系建立等。

在教学朱启平先生《落日》一文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 在研习文本后,又安排了一个环节“超越文本”:

签字后,盟军代表麦克阿瑟将军和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分别有一段感言,阐述日本投降的意义。请同学们先读这两段话。“我和全人类都真诚地希望,从这个庄严的场合开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将从往日的血泊和残杀中诞生。”“今天是要大家反省的一天!今天每一个在这里有代表的国家,也可同样回想一下过去。假如他的良心告诉他有过错误。他就应当勇敢地承认过错而忏悔!”接下来,请同学们体会,这两位代表是站在一个怎样的角度、以什么样的胸怀来解读“投降签字”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以一个世界公民的胸怀来解读日本投降的意义?请拿出纸笔,形成书面成果,完成后组织全班交流。

四、还须教学反思:实现主体自觉

教学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即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意识和能力的体现。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认识是肤浅的、经验是狭隘的。因此,只有让教学反思成为自觉的行为,教师才能走向解放,才能实现专业自主。

总之,教师主体性只有也只能通过自我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树立自我建构观念,在实践过程中笃行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最终实现专业成长。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植树
快乐的一天
放焰火
小丽植树
植树节
春天里的发现
请爱护花草树木
踢足球的故事
今天真快乐
不能用鞭炮吓人
植树节
 植树节
植树节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我帮爸爸讲卫生
商法的基本原则探析(1)论文
变频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
浅论商法的本质(1)论文
德国商法的改革(1)论文
浅析我国商法调整对象的特定性(1)论文
杭发X6130型活塞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煤矿井下变电所监控系统的安装测试与改进
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构
高校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的反思和探索
论商法的信用原则(1)论文
全球化语境下我国商法的变革取向(1)论文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瓦斯浓度检测传感器设计
论高科技时代民商法的创新(1)论文
基于虚拟仪器的虚拟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的实现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多维信息空间探析
《活化石》 教学设计二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6
《松鼠和松果》(第一课时教案)
《称赞》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与点评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
《酸的和甜的》一课词语教学片断及赏析
《北京》教学设计5
《农业的变化真大》 教学设计
《窗前的气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我们成功了》教学片断及点评
《活化石》 教学设计一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风娃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