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的理论依据

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的理论依据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20

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的理论依据

"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是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只有弄清“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论基础,才能增强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的自觉性,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学生为主体,即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要得到全面发展,应是学生为主体的必有之义。教师为主导,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主要由教师设计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而且要“言传”,也要“身教”,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也要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负责。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主导,主体是主导下的主体。这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互相促进。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充分发挥,就越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越是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论根源,广大教师要自觉地在教学中加以实践。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自身的不断发展。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这对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包含着教师的教,也包含着学生的学,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就教的过程说,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性质,就是说,只有有了教师的教,同时也有了学生的学,才能称其为教学过程;看问题要分清主次,不能把矛盾双方平等看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贯穿全过程,教师是搞好教学的关键,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参与和组织下进行的。所以,教师必然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但是,就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说,教师的教却只是外因,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善于学,才是内因。“教得好”这一外因,只有通过学生肯学、善学,也就是“学得好”这一内因,才能起作用。否则,只有教得好的一面,而无学得好的一面,教学仍不能奏效,从这个角度说,学生的学占着主体地位。教与学的理想结合,就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其次,从心理学方面说,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也是由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的。学生进入初中后,通常认为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会学习了,一般不愿意老师再唠唠叨叨重复讲解。引导他们通过独立钻研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最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培养起他们的自信心。心理学实验还表明,人们从视觉获得的知识,一般能记住25%,而从听觉获得的知识,只能记住15%。假若把视觉听觉结合起来,能记住的是65%,也就是说,如果能把教师的精心组织、指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结合起来,就能获得极佳的效果。 "

再次,从教育学角度来说,教学起码要达到让学生懂、会、用三方面的基本要求,而教师的讲只能使学生懂,并不一定能使学生会,更不能有效地形成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有效地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去发展智力和能力,就必须改变满堂灌、注入式的陈旧方法,倡导和实施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智力、能力的各方面因素,特别是学习能力会得到理想的发展,学习能力培养起来了,“教会”就会卓有成效,既能提高掌握知识的效率,又能反过来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第四,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可视作一种通讯系统。一方面,是教师借助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另一方面,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向教师传递信息。可见,视作通讯系统的教学,其特征是师生在信息传输、变换和反馈上的双向性。师生双方都有一个对信息输入、储存、变换、输出、反馈和调整控制的过程。从中可揭示各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动态变化。传输是教学信息对主体发生影响并得以改变其内部结构的必要条件;变换是教学信息在各个阶段是否有效的关键。教学信息在变换过程中发生的变异和损耗,要靠反馈来估量和调节。反馈是保持教学系统内部平衡、决定系统发展的关键,可以起动力、检测和调控的作用。教师的活动主要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知识信息的重新组合,对教学动态信息的调控,对学生反馈信息的处理;学生的活动主要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信息的摄取、贮存和创造性加工。可见只有把学生置于中心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才会更有效。

第五,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系统论着重于在互相制约的关系中考察对象,以求取得最佳处理问题的方法。其显著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和最优化。系统论要求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努力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中师生活动过程,要遵照客观规律所要求的一定顺序连续不断地逐步实施,就要求教为主导。

第六,从控制论的角度说,控制论实质就是利用客观规律来达到一定目的的方法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教育学生,使其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一培养教育过程具有规律性,故可控制。教学中学生不仅是受控体,而且是具有高度自我组织能力的自控系统,从控制论观点看,教学效率低的原因在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控制程序未具体说明,反馈低效,缺少对教学的控制。要实现有效控制并得到有效反馈必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一件令我后悔的事
快乐的“五.一”
幸运与我们家擦肩而过
早晨
聪明的主意
我学会了收拾房间
一次家庭游戏
早晨的雾
一节有趣的公开课
快乐的感觉
钓鱼
我爱“语文月”
一张难忘的照片
第一次学游泳
第一次学炒菜
谈教师专业化应呼唤教师主体精神的归位
爱心由什么来衡量?
让中职语文教学与生活“零距离”接触
浅谈构建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科研
简述社会转型视域下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
谈构筑防堵网络谣言的有效机制
简述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课中的运用
试论以德治校
学会倾听 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浅谈和谐社会与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创新
浅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工作
关于以德治校及其对策研究
浅谈以德治校的基本内涵及其效能期望
浅谈教师的主体性发展
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创新教育探究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实录②
《再见了,亲人》教后记
“雪中送炭”非下雪不可吗?──《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再见了,亲人》片断教学
《再见了,亲人》片段教学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实录①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再见了,亲人》教后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课后反思
把金钥匙交给学生──《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片断评析
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激发感情──《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再见了,亲人》案例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