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教师如何成为教科研主体

浅谈教师如何成为教科研主体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10

浅谈教师如何成为教科研主体

"

论文关键词:教育科研 实践方向 主体性

论文摘要:教科研是学术性的,其一方面是提升自我,这也正是教师职业生命的意义所在。作为教师,我们要力戒浮躁,力戒急功近利。所以,本文就教师如何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体,从首要准备、实践方向、今后前途和主要方法四方面进行阐述。

近些年来,教育科研已成为了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各级各类学校评估验收,都少不了“教科研”这一块,学校每年工作总结和新年工作思路中,也都要将“教科研”大书一笔;许多学校还纷纷打出“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旗号,有的甚至不惜将“教科研”誉为其“办学特色”。可见教育科研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这种重视,还只是少数人的事,而且是不够自觉的。所谓教科研,往往是学校领导和有关人员为了应对上级的布置和检查,或者为了某种功利目的而为之的,乃是奉命之作,应景之作。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则以为教育科研与己无关,“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基本上按兵不动。学校教育科研应具有群众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像这种行政色彩功利色彩过浓,缺乏一线教师积极参与的教科研,也许可以热闹一时,却不可能持久,更不可能具有科学的活力。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科学研究,才能使二者有效地沟通起来。因为教师是在最普遍的教育实践层面,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并以自己的态度、知识、人格、意志、情感对教育结果产生最大影响的系统因素。该主体对教师的概念认定、自主程度的强弱、对教育科学内化的程度,都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而以上这些因素的迅速改变乃至持续改观,都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领域,只有将先进的教育科学理念内化为自我意识的教师,才可能将教育科学的巨大能动性、物质性充分体现出来。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成为教科研的主体呢?

一、 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首要准备

教师虽有其实践的优势,却也有着明显的弱势,主要是知识储备和理论功底不足。我们知道,科学研究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含量为背景,以一定的理论涵养为底蕴的。由于知识和理论不足,使得一些教师在开展教科研时往往捉襟见肘,感到困难重重,至少也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勉强开展一些研究,也比较肤浅,难以形成成果,尤其难以形成优秀成果。因此,有志于教科研的一线教师,第一要务是为自己“充电”,致力于做好知识储备和理论储备,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而且要博览群书。不但要读一些有关科研工作的专门知识书籍,懂得怎样选择和确定课题,怎样进行课题实施和操作,怎样检索文献资料,怎样形成研究成果等等;还要广泛阅读诸如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美学、人才学、比较学、信息学、系统论、控制论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著作。对于经典人物的经典著作,不能满足于那种“快餐式”的涉猎,而要做一番研究性阅读,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不读孔夫子就不知道中国教育的渊源,不知道中国文化的根脉;不读蔡元培、陶行知,就不知道中外教育的联系,不知道近代和现代教育的精髓;不读卢梭、苏霍姆林斯基,就不知道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什么是爱的教育,什么是和谐教育。在这个充满物欲和浮躁的时代,人们对经典已经感到陌生。我们教师还是应该要求自己少一点世俗气,多一些书卷气,乐于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 "

二、 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实践方向

科学研究总是以实践为依托,从微观入手,从研究个案开始的。

1. 利用实践优势

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躬亲实践的优势,立足教育教学第一线,更多地接触、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更多地观察、了解和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把研究每一个学生、研究每一堂课和研究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注重个案的积累,在实践中发现和提炼研究课题。实践是理论之母,一线教师一旦离开实践这块土壤,教科研必将一事无成。

2. 增强科研意识

教师要增强科研意识,自觉地为教育教学实践注入科学性和研究性。要带着问题进行实践,把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当做科学研究来做,做到工作科研化、问题课题化、实践理论化。这样,当一个教师接受了具体的教育教学任务时,他的研究课题就被“立项”了,学科教学或班级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课题或课题的来源。例如,你是一名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把教师的阅读习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习惯?这个问题就很值得研究。其实,庸者只知道做,不知道思考,而智者带着思考的大脑去做。这个“思考”,就是科研意识。可见有没有科研意识是大不一样的。教育科研就如同一片森林,只要你是有心人,只要你愿意为此付出劳动,走进去总是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的。

3. 养成科研习惯

教师要养成勤于动脑、动手、动笔的习惯,努力提高自己的思辨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搞科研就要有点科研的样子,要经常动笔写点东西,从班主任写“教育手记”,学科教师写“教后笔记”做起。要随时把比较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写成研究报告,积累个案,作为科研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研究了几千名儿童,记录了几千页的儿童成长笔记,堪称勤于研究又善于研究的典范。要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舍得下工夫,给自己“加压”,例如要求自己每学期或每年至少写作(是否发表不论)多少篇或多少字数的论文。长此以往,必有所成。

三、 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今后前途

1. 大胆改造传统,创造先进文化,倡导教师具有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

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可以大胆地预见,在未来社会,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和大学教授之间不会有等级差别。为了让人类发展得更充分、更美好,对人类的各个阶段的学习乃至生活进行研究,都显得非常必要。

2. 从各个层面做好制度重建工作

如在师范生的课程设置方面,提高教育科研知识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重视教育科研在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的作用。学校作为教育科研最直接的受益场所,更应为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订立公正合理的分配奖惩制度,使我们的中小学借教育科研之东风,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3. 专业教育科研人员要关注教育

专业教育科研人员要更多地关注教育,而不是只关注教育学,要提倡平实质朴的文风,而不是以华丽的词汇来掩盖内容的空虚。如果放下架子,真实地面对教育,真诚地面对教师,二者的沟通就会有效得多。在这里,基层教育科研工作人员有着特殊的作用,他们既比较了解一线教师的鲜活实践,又能够较为从容地进入教育科学话语体系中去,可以较为经常地、有针对性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或者将鲜活的实践加以提升,加以推广,或者将先进的理论介绍给急需的一线。 "

4. 弘扬教师的主体性

当今普遍重视弘扬人的主体性,人自身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主体的自我建构。尤其是教育科研,它本身是一项创造性的复杂劳动,没有对主体自身价值的追求,没有自主的觉悟与觉醒,就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去支持它完成这一复杂过程。只有对教师这一概念进行时代的重建,才能意识到教师不只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而是升华自我,完善自我,有着丰富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的职业。教师这一概念绝不应被平庸填塞,而应与高尚、创造、探究为伍。教育的劳动性质不是简单、枯燥、接受,它是复杂、有意义的劳动,充满了发现的喜悦和探究的乐趣。

四、 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要方法

对教育科研中各种方法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在此,把最常用的方法划分为以下六大类:

1. 文献方法

文献方法是通过对有关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和归纳总结,以确定有关教育研究的“研究内容”和“价值大小”的一种研究方法。使用这一方法,首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占有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其次是收集资料要全面、系统,具有代表性。

2. 实验方法

由于实验方法对自然科学的众多研究的独特作用,这一方法也被引入了教育研究等社会科学中。为了解决某一教育研究的命题,常常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提出假设,选出有代表性的样本,依照一定的设计程序进行实验,然后通过对实验效果与传统方式下取得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以达到检验假设的目的。例如,“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实验,“实验、诱导、探究教学法”实验等等,都属于实验研究。

3. 问卷法

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心理测量项目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

此外,还有统计方法、系统科学方法、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趋势分析法、评价研究法、模型法、计算机模拟法等方法,在此不一一阐述,都得靠我们教师不断去学习、去领会、去实践。

参考文献:

[1]杨丽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假如
妙计赶羊
这学期的总结
讲卫生的的孩子
拔河比赛
我的一家
端午节
快乐元旦节
有爱心的孩子
意外感恩
快乐的一天
元旦
我的妹妹
圣诞节
去椒江
浅论教师教育惩戒权合法性、必要性
论对和谐社会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论基于法律视角的学生评教探讨
论专业课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论巧创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浅谈素质教育与教学方式的改革
论体验成功,激发兴趣,走出功利
化学教师如何组织好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论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反思
谈论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学校教育的利弊分析
高校校园刊物编辑人员及其未来就业
试论培养学生的“言语型对话”能力
浅析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论创造和谐 在和谐中成人成才
论现代学校管理走向人性化的策略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三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一
《浅水洼里的小鱼》 教学设计二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太空生活趣事多》 教学设计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活化石》 教学设计二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二
《浅水洼里的小鱼》 教学实录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二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三
《蓝色的树叶》 教学设计一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之二
《活化石》 教学设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