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论语》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论《论语》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20

论《论语》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

【论文关键词】:《论语》; 思想政治教育; 借鉴意义

【论文摘要】:《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须以继承和创新态度去学习、理解论语、借鉴论语宝贵资源。《论语》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思想。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意义在于: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政以德”的政治观;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其在治国中的重要。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就须处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关系,这也是借鉴《论语》意义所在。随着经济发展,利己主义倾向抬头,社会主流价值观倾向于经济中心论,物质意识被强化,经济发展与经济收入成为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全部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宝贵遗产。重视和借鉴《论语》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仁学”思想重在在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仁”是《论语》思想的核心。“仁者,人也。” “仁”是做人的根本,只有确立“仁”这个做人的最高准则,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交往的秩序:与人为善、与人为爱。

(一) 什么是“仁”?

《论语》开篇就阐明“仁”的根本立足点。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①孝悌是“仁”的根本立足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血缘纽带,指向个人品质、家庭伦理和治国平天下的有机统一,这个意义上仁的“孝”“ 悌”是整个儒家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石。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这是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也确立了个人行为准则: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子贡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矣。”③这是对他人行为的要求,也是实行仁的方法:推己及人,这里“以人为本”超越了个体自身,波及到整个社会关系之中。“仁”要求个体在行动时要从自身与别人两方面约束自己,也就是实行“忠恕”之道。这是《论语》思想的基本原则,树立了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④就个人性格来说,必须刚强、坚毅、执着;在行动上,必须语言谨慎、质朴、正直。从反面来看,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在这里“说”和“实际行动”脱离,内心缺乏正直、诚信。只有具备这些心理品质,才有可能孝悌、实行忠恕之道,也才能实现真正的“仁”。

(二) 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论语》“仁”思想,贯穿“人本理念”:人与人之间非工具而是目的,是人的内在价值体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上是以仁的态度来对待所有人。这一思想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意义。

“忠恕之道”启示就是人与人之间首先要克制自己,做人做事以诚信为本;对别人要团结友爱、宽容大度,个人要具备与人为善、团结他人、宽容他人的品格,并且将两者有机结合。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都有借鉴意义。

《论语》对个体价值取向将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存在状况作为出发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须能了解大学生当前生存状态: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心理层面。更主要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肩负的使命,在思考自己的同时将思考他人、集体、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具体教育中,须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积极沟通、交流,努力把引导人、教育人、改造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机结合起来。

二、“为政以德”的政治观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论语》通过对“仁”的深刻挖掘,在政治思想上就是“为政以德”, 即以“仁”为核心的“德政”主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⑤就是说,国君用品德教化治理国家,他就会像北极星那样,泰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使众多的星辰环绕着他。国君只有具备“仁”基础上的道德,实施德政,才能够成为众星共之的核心。

那么,有德之君如何实现被“众星共之”呢?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提拔举用正直的人,(把他们)安置到邪曲小人的上面,老百姓就服从了;反之,老百姓就不服了。在这里,孔子仍强调个人须具备优秀的品质、正直的品格。但这是不够的。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⑥将德政扩展到和个人优秀品质、孝顺父母、慈爱百姓结合起来,这样,德政就扩展到社会中的每个人,德政是每个人的政治。

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不同类型的人才,教育体制的原因使其缺少深刻的文化内涵,往往以工具化的眼光处事,缺少长远性的战略眼光,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有所欠缺。所以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须重视以下问题:

必须重视“孝悌”思想,这是为人的基础。《论语》“孝悌”思想是超越时代、超越时空的。当前利益多元化导致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在追求利益同时,能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需每个人思考。大学生在与人相处、参加社会实践中,难免出现价值取向冲突。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给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巨大挑战,而《论语》“仁爱”“忠恕”思想提供了方法论上启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积极挖掘《论语》有益思想,重视和理解“孝悌”思想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须培养“正直”、“诚信”、“责任感”、“理想信念”意识。当前由于文化的多元化,各种亚文化侵入,瓦解了部分大学生的做人原则。价值取向也出现不良现象,这都是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论语》中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培养及不懈追求给我们的启示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⑦“学”指什么呢?如仅理解为学知识是不妥的,也不是孔子思想所在。联系《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一词古代两种含义:一是"博学";二是相对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所以,孔子这里所谓“学”,是指“明明德”的“大学”。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就有,是后天习得的,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学习知识不是目的,在于对光明正大的品德弘扬和追求,努力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从而“止于至善”。

由“学”到“仁”,道德品质由抽象转为具体:家庭伦理、个人道德行为及个人道德追求。在《论语》中,主张对个人道德品质追求须有一个学习体知过程。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⑧可见最重要是树立对“仁”的态度,回归到对自己的要求、规约。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致力于如何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将其视为不懈追求的过程。孔子赞赏颜回“一簞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⑨的精神。归结起来,在个人道德修养上追求自强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正是当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在困境中锤炼道德品质,发展自己。

总之,《论语》蕴含深刻的为人、修身、治国思想。充分挖掘其有益思想,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借鉴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中,继承《论语》精髓,在创新基础上将其应用于人的道德品质、文化素质以及完善人格培养,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意蕴的基础上健康前进。

注释

①⑦ 《论语·学而》.

② 《论语·颜洲》.

③⑨ 《论语·雍也》.

④ 《论语·子路》.

⑤⑥ 《论语·为政》.

⑧ 《论语·述而》.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猫师傅和老虎徒弟
我的奶奶
老鹰捉小鸡
粗心的小花猫
我的课余爱好
检查作业
人类的未来
美丽的玉鼎广场
小乌龟
我终于“投降”了
我发明的机器人
捉知了
我和妈妈谈奥运
我家的植物
钓鱼对抗赛
搭售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分析(1)论文
关于学数学课堂中的“双管齐下”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
浅谈对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基础性地位的思考
我国证券发行的审核制度(1)论文
中外票据保证制度比较研究(1)论文
财税司法权
走向“被看”的美学(1)
关于伦理学视阈下的网络教育与教育公平
当代审美实践与文学本体论的构建详细内容(1)
论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1)论文
什么是美学(1)
浅析电子商务对增值税税收法律制度的影响(1)论文
关于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奥尔夫教学法
浅析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小柳树和小枣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风娃娃》教学建议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4
《酸的和甜的》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片断
《小柳树和小枣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酸的和甜的》教学建议
《风娃娃》教材简说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2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 片断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1
《酸的和甜的》教材简说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建议
《风娃娃》教学实录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材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