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关于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论关于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论关于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开放化;一体化;信息化;教师资格认证

论文摘要:自从上个世纪末我国提出教师专业化的问题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校对教师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在理论上准备不充分,在实际上又没有调查清楚,对改革缺乏科学的论证,使得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出现了教师教育开放化进展缓慢、一体化徒有虚名、信息化建设步履维艰、教师资格认证门槛太低等问题。

上个世纪末,我国提出教师专业化的问题,教师教育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校在战略转型、机构设置、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在理论上准备不充分,在实际上又没有调查清楚,对改革缺乏科学的论证,使得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出现了一些偏差,出现了以下问题,本文拟作粗浅的探讨。

一、教师教育开放化进展缓慢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封闭定向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的培养培训主要依靠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通过封闭定向的教师教育体系,为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教师,支持和保证了全世界最大的基础教育事业的师资供给。可以说,没有这种封闭定向的教师教育体系,也就没有基础教育的今天。但是,这种体系下培养的教师往往基础知识不够全面和厚实,学术水平较低,适应面窄。在当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提高和高等学校单科设置的体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师范毕业生在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不具备条件的师专、师院纷纷扩展为综合性高校,甚至急于更换校名,摘掉“师范”帽子,淡化或削弱了原有的教师教育特色与优势。师范院校综合化的目的本来是提高师范专业的学术水平,但是目前的事实是有多少转型的院校把力量放在加强师范专业上?它们都热衷于扩大非师范专业,忙于升格,因而有不少学校不是借用综合学科的优势来加强师范专业,而是抽调师范专业的教师去充实其他新建立的学科,这就反而削弱了师范专业,与改革的宗旨背道而驰,也不利于师范院校自身的发展。师范院校转为综合性高校本应该按照综合大学办师范的模式,先在专业学院修完基础学科课程,再到教育学院接受教师专业培训。可是我国师范院校的学校类型转变了,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并无变化。这从每年高考招生目录上,不少纯师范类专业夹杂其中可以说明。有些师范专业试行4+2的模式,但也还存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等诸多问题。

当然,建立开放型教师教育体系并不意味着在短期内完全改变我国传统的封闭型教师教育体系,必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的教师教育将会呈现出“一主多元”的格局。所谓“一主”,是指开展教师教育的主体或主力军仍然是现在的高师院校(尽管有些高师院校已更名或将会更名),如今年“两会”期间国家确定免费招收师范生的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所谓“多元”,是指参与教师教育的不再局限于师范院校,还包括其他类型高校的参与2。

二、教师教育一体化徒有虚名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分别由师范院校与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承担,这是两个独立的体系。由于两类学校之间缺乏联系和整合,学习内容缺乏衔接,教师水平倒挂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师职后培训沦为低层次的重复,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很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终身发展。教师教育要提高专业化水平,必须改变培养、培训相分离的状态,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建立各阶段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要进一步推进当前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笔者认为,就目前而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教师教育机构中真正打通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设计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内容,建设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其次是加强教师教育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逐步将教师教育的重心从教师教育机构下移到中小学校、从职前培养转向职后培训,致力于建立以教师校本培训为核心的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

三、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步履维艰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因而教育信息化也就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而教师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因为信息技术教育及其应用,最终是要通过教师才能贯彻实施到学校教育中去,因此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是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证。

为实现教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2003年,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有八所开展网络教育的重点师范大学和中央教育电视台等机构联合组建了开放式的教师教育网络联盟3。教师网联的建立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打破时空阻隔,使不同地区的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大规模开展教师职后教育、大幅度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教育信息化在农村地区推进较为缓慢,全国性的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共享共建的机制尚未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由于经费欠缺导致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普遍较差,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严重不足,卫星通信系统和基于光纤通信的校园网基本不具备。即使是已经拥有设备的一些学校,由于无力支付设备的日常开销和维护费用,他们的设备也处于一种闲置状态。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90%的中小学校园网络都处在一种闲置、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真正用得好的,能运用硬件开展信息技术普及教育或与其他学科教育结合起来的,估计不超过10%4。第二,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较落后,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在农村,许多教师对于教育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没有认识清楚,认为教育信息技术课只是教授学生计算机知识和上网知识。而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计算机及网络工具的极少,教育信息技术设备没有得到充分使用。第三,培训力度不够,使得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比例较低。由于广大农村教师大多数都没有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再加上自身观念的落后,使得农村学校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比例较低。同时,许多学校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十分匮乏,有的甚至根本没有信息技术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四、教师资格认证门槛太低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特定的职业准入制度,它规定了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教师资格认定的程序等。许多国家在创建教师教育制度的同时或稍后,建立了教师考核或资格证书制度,成为教师教育制度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

目前,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还处于初创阶段。从全国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具体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一,许多地方虽然已开始了教师资格认证工作,但并不严格执行,只是搞个形式,有些部门甚至以此为创收手段,借培训、考试之名,行敛财之实,实际上等于降低了教师职业准入门槛。其二,目前教师资格考试的测评标准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大多数地方只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的书面考试,然后通过一个几乎人人都能通过的面试、试教,就能获得教师资格;忽视教育实习,导致一些毫无实际教学工作经验的人也可获得教师资格。其三,教师资格证书类型较单一,不能反映各个层次和水平教师的差别。第四,教师资格一旦获得,终身有效,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起不到激励作用。

为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必须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严格把好教师的“入口关”。师范类毕业生,在获得相应的学历后还不能直接认定教师资格,必须通过担任一年助教、获得满意的评价后,才能授予教师资格。非师范类毕业生,除了严格把好学历关外,必须集中起来专门学习教育学科知识,通过严格的考试后,再进入实习学校实习半年至一年,实习合格后方可授予教师资格。对已获得教师资格的教师,每隔5年重新认定一次。对那些教学能力差、教育监控能力弱、教育反思能力低、学生反映不好的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进修机会,帮助他们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如果经过进修培训后,仍不能胜任,可以免除其教师资格。要打破“一证定终身”的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段艳霞,论综合性高校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质量

保障措施[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

(1).

[2]刘湘溶,综合与特色——关于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

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

(3).

[3]王建磐,中国教师教育:现状、问题与趋势[J].教师教

育研究,2004,

(5).

[4]谢安邦,教师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J].

教师教育研究,2004,

(5)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游玩动漫节
养小鸡
欢快的笑声
花瓣雨
我的梦
我的梦想
我学本领的经过
油菜花
我喜欢足球
可爱的小白兔
参观野生动物园
丰收的季节
蚕宝宝跳楼事件
抓蜜蜂
五一夜市
论中国古代说话艺术中的“常备人物”
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1)论文
为推动中国影视动画产业发展的探索
中国电影新势力与电影可持续发展
论侵权法上的“伙伴”救助义务(1)论文
我国农村经纪人主体资格的法律考量(1)论文
论文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与承揽合同的区别(1)论文
艺术家需要教育吗
知识产权制度是创造者获取经济独立的权利宪章(1)论文
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探讨
现代标志的汉字设计传承
浅谈西方电影名的翻译技巧
探微现代家具设计中几何形态的应用
农民集体所有权主体的明确性探析(下)(1)论文
《丑小鸭》教学设计片段
《丑小鸭》教学设计二
《雷雨》教学设计二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一
《丑小鸭》教学设计一
《我为你骄傲》教学设计一
《我为你骄傲》教学设计四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三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一
《雷雨》教学设计一
《我为你骄傲》教学设计三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三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一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二
《画家和牧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