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语文教学的“留白”技法

论语文教学的“留白”技法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02

论语文教学的“留白”技法

"

论文关键词:留白;拓展;实践

论文摘 要:语文教学要巧妙运用留白技法。吸引、引导、发展学生情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同中国其他艺术一样应该讲究“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留白技法。语文教师应该惜语如金,慎之又慎。不要急着把自己所谓高深的学问一古脑儿兜售给学生。语文教学要适当留一些空白让学生有发挥的余地。激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思考和对更新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挖掘教材情趣,吸引学生情趣

相对地说,课内为“实”,课外为“虚”。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需要学习者自己反复练习、体验才能掌握。吕叔湘先生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上课很专心,课后巩固也非常到位而语文就是学不好的关键之所在。因此,语文课上我们不应该只关心传授了多少知识、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更应关心我们能不能激发学生课外读的兴趣和写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如何写“求职信、应聘信”时,在网上找了一些应聘信的佳作,在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并让他们思考一下应聘应注意哪些问题,而且还通过情景模拟方法让同学们在班上进行模拟招聘。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为了在“招聘”时一显身手,纷纷开动脑筋、找资料、请教师和同学帮助修改、同学问试演等等,忙得不亦乐乎。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写一般的应聘信和求职信。还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学习或运用,学生的新知旧学、实践能力在无形中都得到了锻炼。一堂有质量的语文课应该看它是否引出了有趣、有益的问题,是否能够引导学生课外去读去写,而不能用帮助学生解决多少问题来衡量。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为课外服务。语文的功夫的确在课外。引导可以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着手。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的“情感与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就兼顾了这两方面。具体地说,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富有激情与感召力的人。他非常善于捕捉文学作品中情感的闪光点。并以他饱满的激情把它激发出来,表现出来,从而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深受感染,同时又能以合情合理、精辟简洁的分析启发学生思考,关键的时候点到为止,留有相当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事实证明。如果我们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就一定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

二、进行拓展性教学,引导学生情趣

课内的引导还要注意少下结论、多讲方法。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真正把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品尝到学习的乐趣,而教师更多的作用应该发挥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比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多给学生介绍目前流行的整体法、解析法、语感法、比较法等方法和模式,以及如何筛选信息、如何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如何评价、如何赏析、如何发现问题等等。比如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即根据认读——还原——移情——领悟的阅读认知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这样的处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适合学生的一般思维特点,透过现象了解本质。 "

同时,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带着研究的兴趣和态度来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优秀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鲜明的,但又是“模糊”的,而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这种未定性能够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艺术的再创作。如上《项链》一课,分析人物形象,教师不要将教参的看法全盘灌输给学生,因为文学作品本身有多解性,没有固定现成的结论,对作品的评价存在不同争议、不同看法。若将教参的结论,全塞给学生。那无疑是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一步步落入教师设好的圈套,结果肯定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鼓励学生大胆思索,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和教师,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学生们展开争论,交流看法,既注意到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一面,又看到她勇于改变自己生活的一面,看法辩证,不把人物一棍子打死。通过争辩,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自己的新见识、新理解,虽然有的理解有偏颇,甚至是对立的,但它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再被教材、教师牵着鼻子走。在这样氛围中,思维活跃了,内容拓展了,教学开放了,学生学会了不断探索,思想精神的需求也得到满足。

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重视学生的思想和感受。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材料,创造好的氛围,以触发学生的创造,点燃他们的思想火花。语文课堂要始终重视教学过程,而不是结果,有时甚至不作结论,整个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并激发学生课外去读、去思考、去研究的浓厚兴趣,把课内课外结合统一起来,为语文课开辟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真正把语文的外延扩展到生活中去。讲授舒婷《致橡树》,插入其另一代表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分析以舒婷为代表的朦胧派、朦胧派诗歌的艺术特色,以及其他诗人顾城、梁小斌、北岛等诗作,分析他们独特的风格。课后让学生阅读诗人的其它作品,并在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中,交流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这些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入,既打破时空的限制,开放学生思维。不拘泥于课本,又不脱离课本。这样,学生思想上得到熏陶,求知欲得到满足,反过来,又促进课堂教学的深入。只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文章、报刊、书籍,让他们自己阅读,自主创造,才能满足思想精神的需求。

三、创设实践机会,发展学生情趣

要想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得好,引导得深入,必须明确一节课的教学重点,这个重点应该是课文的亮点,即最精彩最有特色的地方。整堂课必须紧紧围绕这个重点展开,而对于其他可讲可不讲的坚决不讲,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己解决。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寻找一个最佳的切人点,或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或以富有哲理的语言,或以巧妙的设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思想,使这个教学重点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从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活”起来。如笔者教学《信陵君窃符救赵》,提出“如何看待侯生北刭而死?”以此问题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有学生从中感悟到“士为知已死”。有学生感悟到“侯生自刭,以死激励信陵君完成事业,树立威名”。有学生认为“一是尽忠,二乃是身不由已”。有学生认为侯生死得不值,应好好保存自己。有学生认为在当时情况下,侯生必死无疑。这些探索。真正让学生跳出教材,自由发挥,各抒已见,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句话,教师的职责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而不是越俎代庖、包打天下。根据中职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讨论课。笔者在教《鸿门宴》这一课时,告诉学生课后自己安排写本课小剧本,自编自演,学生兴趣很好,听讲情绪高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们在活动中提高了语文运用的能力。另外,要经常选择一些现实性、教育性比较强的文章,在课前采用朗读比赛的方法。要求学生先对文章进行反复的诵读,体会文章的意境,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讨论,这样既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要巧妙运用留白技法,给学生留出想象和创造的余地,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飞跃。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爱雪
写三八妇女节的
快乐的荡秋千
快乐的圣诞节
可爱的QQ宠物
第一次作主持人
一只小白兔
新年放鞭炮
买草莓
我受到了表扬
快乐家庭
买菜
包饺子
我的小表妹
美好的除夕
试析残疾人大学生的权利救济
浅谈高职院校自主管理权与大学生权利的冲突
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的思考
关于高考复习中学生心理地图的构建与运用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推进文化的阵地和动力
试论大学生权利意识教育
浅谈高校园区管理行为的法律性质与学生权利保障
浅谈网络技术加强大学生道德培养途径的分析
关于对大学生权利受侵犯问题的思考
浅谈从大学生权利看高校的教育管理
试论高校学生体育伤害民事赔偿及救助机制的构建
浅谈大学生的道德培养
浅谈从大学生权利反思高校教育管理
关于大学生权利维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中“校方责任"确立的法理分析
一曲哀婉的乡愁曲──《乡愁》教学设计谈
《我爱这土地》课堂实录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诗两首》教学杂谈
《我爱这土地》教学实录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利用网络,让语文课“立体化”──《诗两首》教学笔记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案例
《我爱这土地》教学片断
出入现代诗的世界──《乡愁》教学案例
《诗两首》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