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24
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初探
" 提要:德育课程建设是个尚需深入研究的课题。作者针对传统德育课程的缺陷,比较中外德育课程的得与 失,提出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这一新的课程体系由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体制意义上的德育课 程、气氛意义上的德育课程、隐性的认识性德育课程和隐性的活动性德育课程组成。
* * * 一
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是认识性德育课程。认识性德育课程也称理论性德育课程,它是通 过有关思想、政治与道德的知识、观念与理论的学习与教学(育)去促进学生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与道德理想 甚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这种认识性德育课程与传统的德育课程相类似,或者 说是从这些课程“原型”中脱胎而来的。但是,无论在目的与任务、内容与途径(或组织形式)、过程或规律 、原则与方法乃至效果的测试与评定等方面,这种认识性德育课程与传统的知识性德育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 对于欧美学校中传统德育课程的性质与效果作出科学的否定性评价与批判的是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 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哈桑与梅领导的“品格教育研究会”对当时的德育——“品格教 育”进行了科学研究并得出了否定的结论。这一研究发现:人们在口头上主张诚实是道德的价值,但与他们的 实际行动毫无本质关系,一些要欺骗的人在口头上会与不欺骗的人一样或者更激烈地反对欺骗;教师在班级内 认为的诚实的人数与实验测量出来的人数不相符。
这一科学角度的研究与前述社会变化、理论家批评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不仅证明了传统德育课程,特别是 知识性德育课程的不合理性与无效性或低效性,而且直接导致或加剧了传统德育课程在学校中的被否定与消失 。
总之,这种“知识性德育课程”或“理论性德育课程”,因为其“道德功课”的性质与一定程度的“空洞 说教”的缺点,在其对学生的实际影响或“教育”作用上,从积极方面看,能让学生们“学会”或“知道”一 些“非道德的”知识或观念,即“有关道德的”知识或“道德方面的”观念,但是,在形成真正的道德认识、 道德信念、道德理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方面就收效甚微了。
对于传统的与现行的知识性德育课程的上述缺点,不少欧美国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改革实验。在其中,最 值得我们重视、研究与借鉴的是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的德育方法,特别是他所创导的课堂道德两难问题讨 论法及其德育课程的理论与方法[1]。作为德育课程及其教学领域的一种新探索,它对于学生道德判断发展和道 德行为成熟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它作为一种特定的道德教育方法,某些方面是有限度的;当这一方法与其 他教学活动和社团活动及各种隐性课程相联系时,其作用将得到保证和扩大。在我国学校认识性德育课程及说 理、讨论、辨别等德育方法的建立、改进、发展与实施过程中,这种课堂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方法与道德推理课 是值得批判性借鉴的。当然,借鉴国际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的认识性德育课程,特别是德育课程的 教学方法与途径还有待于大量的比较研究、探索创造与验证性实验。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让爸妈大吃一惊
- 啄木鸟治大树
- 放风筝
- 观汉江大桥
- 我爱连云港的草莓
- 难忘的一件事
- 秋天
- 我的偶像TWINS
- 我
- 秋天
- 我的日记投稿了
- 改写《江畔独步寻花》
- 快乐的冬天
- 菊花
- 雪花
- 浅析现代标志设计教学与传统图形艺术的结合
- 危机应对与财税法的有效发展(1)论文
- 公司登记中的政府角色(1)论文
- 差异化设计与同质化竞争
-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外商控股的立法反思(1)论文
- 《侵权责任法》对人格权保护之述评(1)论文
- 媒介融合中报纸的结构\形态及战略整合
- 公司法的政治约束-一种政治解释的路径(1)论文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政治经济格局
-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含蓄美
- 浅析当前我国城市设计的局限性
- 从图式探讨传统中国画构图的现代性
- 中国电影不该成“资本的奴隶”
- 简述中国电影研究在欧美的发展
-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 《快乐的节日》教学实录 1
- 《快乐的节日》评课稿
- 《月亮的心愿》教案
-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谈
- 《快乐的节日》课堂教学实录
-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5
- 《看电视》教案
- 《快乐的节日》课堂实录
- 《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教案
- 《快乐的节日》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反思
- 《飞向蓝天的恐龙》词语
- 《葡萄沟》教案
- 《快乐的节日》说课
-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