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激发课堂活力 优化教学过程

激发课堂活力 优化教学过程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激发课堂活力 优化教学过程

" 摘 要:经济起飞呼唤着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呼唤着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目前传统教学存在着重教法轻学法的弊端,优化教学过程还不尽人意,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再提高。本文试就中学语文课程如何“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这一问题,进行一些肤浅地探索,冒昧地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不当之处还望同仁们海涵。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活力 教学过程最优化

一、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性

20世纪60年代,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其主旨是“高效能、低消耗,发挥课堂教学的巨大可能性”。①这一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是科学劳动组织的最重要原则之一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既要讲求效益,又要讲求经济。即劳动者要在尽可能地节约时间、精力和经费支出的同时,在可能范围内取得最大的效果。人类从事的教育活动也不例外,教育是培养人才,出精神产品的事业,教育劳动是人类劳动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要受这一共同规律所制约。在造就精神产品的过程中,要求耗时少,社会效果最佳,出的人才最顶用。尤其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形势下,国际竞争的重点已转移到经济和科技上,谁讲求效益、追求最优化原则,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学过程最优化原理提出从效果、质量和时间、精力双重标准来评价教学过程,其进步性正是在于它经常召唤学校:不仅在教学方面,还要在教育、组织管理等方面,考虑从实际出发,不断改善工作,既争取尽可能的高质量、高效果,又力求在时间和精力的支出上有所控制,决不能对学生和教师提出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可以保证学生个体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三,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有利于促使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简单地说,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环境里,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迅速掌握重点、攻破难点,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学最优化原理只是给人指明一般的实施程序和一套近乎算法的措施(具体办法),但是在这教学过程中无论如何也不能低估发挥教师创造性才能的作用。“掌握跟教育工作中的死板公式相对立的最优化思想,将会尽力促进教师创造个性的发展,增强他们的才干和提高教学教育工作的艺术。”②

二、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

所谓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③

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必须依据的教学原则有:

1、教学整体性原则

2、启发创造性原则

3、师生协调性原则

4、教学最优化原则

三、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的策略

1、精心导学

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往往取决于一堂课的起始和导入环节。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 ④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如能精心设计一段导言,就犹如磁石吸铁,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思维的知识之门,从而为新课内容的顺利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课堂教学中,除了利用新旧知识联系、复习提问这一传统方法外,更需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其他多种形式来导入新课,以渲染课堂的气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活力。

在《故都的秋》一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的:

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教师板书本篇的文题“故都的秋”,问: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郁达夫读到的又是什么?

问题的抛出,犹如一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学生欲解除疑惑的涟漪也随之荡漾开来。

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借助哲理小故事导入新课;或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质疑导入;或借助歌谣导入……

2、创设问题情境

古代学者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⑤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往往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课堂教学中巧设疑难,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维持课堂教学活力的有效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时常运用了“问题情境法”,在课堂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设疑难,使学生常常处于对知识的“心愤愤”、“口悱悱”的急需状态,从而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进而一问下去,这样学生便会思绪飞扬,议论风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恰当的设疑,既能活跃学生思维,又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在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时,课文“预习提示”是这样评价信陵君为人:礼贤下士,急人所困。礼贤下士,固然不假,但急人所困,笔者不敢苟同。教师的首先发难,使同学们对课本的理解热情空前高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质疑。信陵君窃符救赵,究竟急何人之困?他可曾为自己赖以为生的国家着想过?信陵君不顾国家安危、人民利益,擅自调动军队,即为不义;欺君罔上,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即为不忠;身居高位(仅次于魏王),不为国家着想,不为百姓造福,因一己私利,投奔外国,即为不仁。可见,信陵君对赵国固然有“义”举,对自己国家却不义、不忠、不仁,因此我们能说他是急人所困的仁人贤士吗?诸如此类的讨论不仅将师生对问题的思考引向了深入,而且更使学生明了:适时允许突破教材的束缚,让自己的思维纵横跌宕,轻舞飞扬。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 学最本质的核心。

3、创设议论情境

教学中适当组织学生讨论,彼此交流、启发,容易突破难点、疑点,使易混点得到澄清,使疏忽点得到强化。创设议论情境,可以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开拓学生思维,激发课堂教学活力,进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故都的秋》一文,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他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他也不写,这是为何?问题的抛出,犹如平静的湖面扔进一颗不小的石子,学生纷纷讨论、交流,精读、深究文本。俟时机成熟,我才道出了个中原委:作者采用了“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散文惯用笔法。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郁和冷落的阴影,因此,他追求“清”“静”,心头笼罩淡淡的“悲凉”。正因为如此,作者所观察到的由于情的驱使,他选择了最能表现自己感受的载体:清晨院子所见的景物;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风秋雨等等。感情与之融为一体。 以情显景,主要是绘景。如第一幅画,院里的景象:住——一椽破屋(一座大厦);泡——一碗浓茶(一杯香茗);看——一汪碧绿的天色(火红的日出);听——几只训鸽的飞声(喜鹊的叫声)。比较可见,作者所选景物突出的特征是清、静、悲凉。

4、创造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氛围

5、变静为动的动态教学

实践证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计算机多媒体能为语文课堂教学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从而引起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寓教寓乐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的讲授法紧密结合,始终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课堂教学活力。

6、注入时代活水

著名特级教师陈凯曾深有感触地说:“课堂上,一味‘照本宣科’,显得是那样的枯燥沉闷。一旦与现实问题结合,马上生动活跃起来。基于此,我十分注意把现实的内容注入教学,让教学跳动着时代的脉博。”⑥ 所以,要想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和活力,教师就得及时地恰当地注入时代的活水。报刊文章贴近生活,反映现实,最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后,我为学生荐读了《为缪贤叫好》这篇时文。此文一反传统的认识,把“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欢”的头功记在缪贤头上,认为蔺相如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根本原因在于缪贤善于推荐,善于用人。能否知人善任正是当今的热门话题,学生当然会备感兴趣。文章分析问题有理有据,说理透彻,逻辑严密,学生对课文质疑解疑,兴味盎然,不仅使学生懂得了在写作中“求异”方能“出新”的道理,而且学会了运用有力的论断证明论点的方法。

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关键在于能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自身特长,科学地选择和运用实现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参考资料:《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周小山)

《高中生心理适应能力训练教程》(贾小波 李慧生)

《教育观念的革命》(刘良慧 张先华)

《创新教育案例全书》(柳斌)

《美学基本原理》(刘叔成 楼昔勇等)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别开生面的运动会
我学会了骑车
发 奖
秋的畅想
我的妈妈
可爱的小闹钟
嗯 到做 到
小蚂蚁沙兰
字 典
这就是我
三跳比赛
小金鱼
打雪仗
春天的气息
中国油画的个性化意识之我见
论当前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的问题与出路
日本中小学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试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艺术的关系
浅谈网络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计
试析偶遇还是必然?——当代设计思潮与中国传统美学当议
浅析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批判意识
论校园网在中小学的应用与建设
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长管理行为
艺术丑在中国的发展演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象山教育思想研究
前卫现代艺术和广告设计文化的传达
中国古代祆教美术遗存的价值及其当下意义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体现
《燕子》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全神贯注》教学片断实录评析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及评析
《索溪峪的“野”》教学实录
《雷雨》教学片段
《火烧云》课堂实录
《坐井观天》教学片断与评析
《荷花》教学实录
《全神贯注》第二课时课堂实录点
《赵州桥》课堂教学实录
《坐井观天》教学实录与评析
《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北京》实录
《少年闰土》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