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16
由儒家思想看如何做人力资源管理(1)论文
论文摘要:儒家思想虽然没有提过人力资源管理,但是却提过很多治人的办法,其中治就是指管理。本文就是尽力总结出如何用儒家思想的精髓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注重实现人的自我管理,注重人的自我约束、自身的修身养性,通过高度的自律适应自然,这是儒家思想治人的本质所在。 论文关键词:儒家思想;以人为本;中庸之道;无为而治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国文明经历了夏、商、周的几千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
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这个哲学——“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
在儒家看来,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大家都认为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起源于西方,但事实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却早就阐述了“以人为本”的观点,而儒家思想虽然没有提过人力资源管理,但是却提过很多治人的办法,其中治就是指管理。
本文就是尽力总结出如何用儒家思想的精髓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人为贵”: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修己以安人”、“人能弘道”、“仁者爱人”、“和为贵”等无不体现出对人的关注。
儒家主张“天生万物,维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治理国家应“以富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其意思同样是指人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
当前党中央倡导的建立和谐社会,也在如此。而作为一个单位,和这个道理也是相近的,只有人才是根本,人才稳定了,单位才能发展。
作为人事干部首先要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所有的人事管理都是围绕人展开的,一个单位主要是人支撑的,所以要重视人才,管理人才,做到使人尽其才,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其二管理人才的时候要使用中庸之道,何谓中庸之道:孔子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也就是说不偏不依就是中,不改变事物的本质(或者定理)即为庸。既“随心所欲”,又“不逾矩”。
此乃“中庸”之精髓所在。我们在人事管理的过程当中做到不偏不倚,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做到应用已掌握的国家有关人事政策,为民办事时,做到“中庸”。
同时做到,对事不对人,根据人才的自身特点对其加以管理,人岗匹配,并做出正确的引导,使人才不断的进步,中庸之道要贯穿人力资源管理始终,从招聘、调配到聘任、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工作,都要不偏不倚。 1 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管理方法 《资治通鉴》中讲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尽亡;谓之愚人;德胜之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愚人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臂之乳狗,虽欲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速其间,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其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大哉!”也就是说,一等人才德才兼备,二等人才有德无才,三等人才无德无才,四等人才有才无德。因此,必须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2 用人要德才互助 儒家首推“以德为先”,兼顾才能,人力资源管理也应该做到这点,任何一个人若光有能力,而没有德行,没有道德约束,这样的人虽然也可以被单位所用,但是却绝对不能首推,没有德之人就如上文说“德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三”的智慧
- 减负中的“朝三暮四”
- 桃前述怀
- 人与路
- 黄山松,我读懂了你!
- 把握三角形的支撑
- 忘记不快 铭记幸福
- 三岔口
- 车站一瞥
- 折射
- 肩膀
- 人与路
- 车站一瞥
- 大隐隐于市
- 一花一世界
- 谈我国大型连锁超市营销策略(1)
- 水库高低渠道放水闸阀流量控制方法
- 行政法中的合理原则和比例原则(1)论文
- 机械闭锁装置电机变压器的运用
- 研究我国行政解释问题(1)论文
- 探析行政法视野中的拆迁问题(1)论文
- 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 谈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1)论文
- 企业公共雕塑艺术探析
- 关于行政权的宪法规制(1)论文
- 水电站汛期电力调节研究
- 对水利工程中灌浆施工技术探索
- 航运路线施工期临时通航设计
- 水利施工行业安全隐患与对策
- 论生态本位与行政法基本理念之重构(1)论文
- 《匆匆》同步作文 写作指导
- 《匆匆》重点字词意思
- 《匆匆》同步范文 成长的烦恼
- 《匆匆》随堂练习 巩固篇
- 《匆匆》同步范文2 成长的烦恼
- 《匆匆》简析1
- 《匆匆》作者趣事
- 《匆匆》随堂练习 提高篇
- 《匆匆》教学与讲义二
- 《匆匆》简析2
- 《匆匆》写作特点
- 《匆匆》教学与讲义一
- 《匆匆》作者简介
- 《匆匆》课后习题答案
- 《匆匆》作者其它主要作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