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浅谈建构课外阅读平台,提高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
论文关键词:建构 课外阅读 平台 实效
论文摘要:建构课外阅读平台,提高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我们农村学校可从四个方面进行落实:完善书籍管理,提供书籍来源;保证阅读时间,创设书香班级;选择适当读物,提高阅读效率;创设展示平台,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贯穿人的一生,它对提高人们的语文素养乃至文化素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第四学段的学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见,深入扎实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为学生建构一个良好的阅读平台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下面就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心得体会。
首先,完善书籍管理,提供书籍来源
有了图书柜,开展读书活动就有了基础,大家在班上借书,省时、省力、快捷、方便。有了它,大家也就有了一个资源共享、自由阅读、讨论交流的平台,课外阅读也就有了保障。
其次,保证阅读时间。创设书香班级
1 安排读书时间,时间是课外阅读的保证,我们每周安排一节课定为自由读书课,学生从班级书角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不出班级自由阅读,看不完也可以带回家读;有时阅读课也可以到学校阅览室去畅游学校“书库”。为了不让读书课流于形式,一定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一花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可以分成几个小组,老师必须先培训小组长,让组长去组织、管理、督促,做到人人参与,个个读书。此外,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每周检查,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形成组内合作、组外竞争,全班合作、个人竞争的读书氛围。
2 减少课外作业,新课标指出“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多读整部书”的要求,据此,我们的作业应该做到精而少,尽量在课内完成作业,甚至可以“堂堂清”。以确保学生的阅读时间。当然,教师切不可盲目放任阅读,一定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习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相应的读物,让学生的阅读循序渐进,以确保阅读的质量。
3 教会学生巧用时间,学校生活是比较有规律的,一天当中,有些时段,看起来短,如果忽略了,就是浪费,但如果懂得利用,用在课外阅读中,阅读量就大大增加了。农村中学生大多数都是住宿的。每天的午餐后和晚饭后以及睡前半小时都是在闲聊、散步中度过的,保守地算一算,假设每天用上半个小时,就能保证“每星期不少于2万字”的阅读量,这个时间完全可以看几个历史故事、几篇优秀作文、寓言、报纸亦或几十页名著等,这样日积月累,不仅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大大增加了阅读量,更是丰富了个人的内涵。
第三,选择适当读物。提高阅读效率
大文豪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知识、有修养的人,特别是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学识和会做学问的“大家”,仅凭学会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读好书、多读书,广泛涉猎,日积月累。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当前浩如烟海、“良莠”并存的课外读物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选择一些思想内容健康,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的书,既要读一些谈理想、人生、思想品德修养、介绍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的著作,也要读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文章。教师要适时、适地地进行直观宣传,使各种题材的优秀作品,走进学生的生活,使他们认识到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书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的读书欲望和兴趣,让他们主动接近图书柜,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借阅各种书籍,加深阅读兴趣。 "
同时,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我们要把读书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强化基本读法的训练,“授人以渔”,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所谓拓展性阅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以语文材料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学习与本文有关的课外读物,把原著推荐给学生,学生可以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地进行阅读。这样不仅能立体地理解课文。而且能激发起读名篇、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学了《蚊子和狮子》一课向学生推荐《伊索寓言》;学习《社戏》一课,引导学生看鲁迅的小说《朝花夕拾》;由《出师表》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由《范进中举》到《儒林外史》;由《荒岛余生》到《鲁滨逊漂流记》等。在这一系列的介绍与推荐中,使课内的阅读教学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扩展与补充。
第四,创设展示平台,激发阅读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实现的。即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不仅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且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知识构建的指导者。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平台,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因此。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人生。在展示中感受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1 展示读书笔记
定期把优秀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挑选出来。粘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
2 开展课前小演讲
让学生把近期读的文章、新闻或阅读感悟等用演讲的形式展示出来。
3 开展征文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活动,在本校也定期开展征文活动。
4 举办“我读书,我快乐”的手抄报比赛
展现学生阅读个性的手抄报比赛在我校几度掀起高潮,学生参加非常踊跃。
实践证明,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促进了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课外阅读不单是学生求取知识、开发智慧的便捷手段,还是提高学生素养、培养人格精神的有效途径,农村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虽然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程,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千方百计拓宽渠道,设法为他们搭建阅读平台,充分利用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氛围,引导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长此以往,就一定能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升思想品德。让阅读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2]《教育科研专题研究与指导》,华龄出版社,高长梅
[3]史建国,《教育科学研究》第二期,2007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出版社
[5]《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难忘的记忆比赛
- 歇后语对对碰
- 踢毽子
- 我的自画像
- 一件礼物
- 奇特的鞋
- 网络的利与弊
- “独臂人”的生活
-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 老师我想对你说
- 小小的纸币
- 磨擦力
- 妈妈的爱
- 我是宇宙的主人
- 脑袋录天下音
- 浅议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分析方法
- 浅论提高立法质量离不开群众参与(1)论文
- 解析企业财务目标三大误区
- 浅探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法治观(1)论文
- 关于废除死刑的宪法学思考(1)论文
- 我国宪法救济制度的完善过程(1)论文
- 出资者财务风险和经营者财务风险比较分析
- 初探惩罚性赔偿在美国环境侵权中的适用(1)论文
- 新时期财务总监的角色定位
- 现金流量折现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运用
- 如何评价上市公司报表中的利润质量
- 物业管理企业财务实行内部二级核算的探讨
-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法律审视(1)论文
- 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创新
- 探析反洗钱的若干法律问题(1)论文
- 《詹天佑》教学设计十六
- 《詹天佑》教学设计十八
- 《詹天佑》教学设计十七
- 《詹天佑》德育的渗透
- 《詹天佑》教学设计二十三
- 《詹天佑》教学设计二十六
- 《詹天佑》语文实践训练设计
- 《詹天佑》
- 《詹天佑》教学设计二十五
- 《詹天佑》教学反思七
- 《詹天佑》教学后记
- 《詹天佑》
- 《詹天佑》教学设计二十四
- 《詹天佑》教学反思五
- 《詹天佑》教学设计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