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综合评述(1)-行政管理论文
我国即将启动 MPA 项目。 因为 MPA ( Master of PublicAdministration)被译为“公共管理硕士”,即其中的Administration被译成“管理”,而不是如以往那样更多地译成“行政”,因此, MPA内涵的外推使得公共管理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如此受人关注。
我们认为,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公共管理都存在着许多重大问题尚未讨论清楚,十分有必要对其展开争鸣。比如,Public Administration 与Public Management都翻译成“公共管理”, 它们之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难道仅仅是适用层次不同?有些学者认为,Administration指层次高的管理,Management指层次低的管理。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国研究生专业目录在管理科学类中, 把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定为“PublicManagement ”, 而把二级学科“行政管理”定为“PublicAdministration”的看法,似乎从道理上讲不通。①同样,在 MBA 中Business Administration 译为“工商管理”, 这里所用的Administration,又如何用层次的高低来解释?也有人认为Management主要用于操作层面,更多地从技术角度讨论管理问题。
如果仔细查阅中外管理学的相关?鳎孟笳庵掷斫庖膊惶妗K淙晃颐遣豢晒谧⒅卮室澹肥敌枰娑韵质等险嫠妓饕幌拢骸肮补芾怼庇搿耙话愎芾怼薄ⅰ靶姓芾恚ü残姓薄ⅰ捌笠倒芾怼钡牧涤肭鹁烤乖谀睦铮?/P>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启示 目前我国已有许多专家学者正在研究公共管理问题,比如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在他主编的《公共管理学》一书中介绍了西方政府管理(行政学)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所出现的三次范式转换,即从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再到新公共管理学的三次重大突破。②国家行政学院季明明教授在“当代公共行政的改革实践与公共管理学的崛起”一文中也指出,当代“再造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公共行政学体系,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崛起作了铺垫;公共行政、公共事务、公共政策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科的三大支柱。
③综合上述两位专家的看法及其他国内相关文献,应该说在对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管理的讨论中,有两点看法是共同的。 1.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现与各国行政改革的浪潮是密不可分的,它有力地推动了“重塑政府运动”。
在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下,当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并获得巨大成功时,与“市场失灵”相伴随的“政府失灵”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一方面政府对社会、市场的管理,不仅使政府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成为“万能政府”,而且政府对外管理的实际效率也很低,在不少方面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政府中官僚机构膨胀,效率低下,财政支出扩大。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要求政府进行改革。人们在“实用主义”、“小政府意识形态”、“商业动力化”④等思潮的影响下,要求政府把公共事务特别是公共物品(服务)民营化;推进社区主义,建立理想的政府、市场、社区三足鼎立的公民社会;加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发展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用企业精神再造政府,把企业管理中的组织文化注入到政府组织中,提高政府部门的竞争力。
在全社会和学术界都在反省政府的角色与作用时,英、美、新西兰等国政府掀起了一股大力推进行政改革的浪潮。在英国,从撒切尔政府起就不断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市场取向、减少政府干预的行政改革方案。
从“阶段革新计划”到“公民宪章运动”,在民营化、公私竞争与融合、公共部门引进私人企业的管理机制、承诺公共服务的内容与标准、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等问题上,英国的行政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当然,这种改革被不少人称之为“宁静的革命”。
八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去新华书店
- 第一次炒菜
- 吹出来的精彩
- 做游戏
- 操场上
- 记一次跳绳比赛
- 快乐的一天
- 一次有趣的实验
- 巴掌没有落下来
- 修路
- 钓龙虾
- 无锡汤包
- 神秘的画
- 刺激的游戏——击鼓传花
- 难忘的添鼻子游戏
- 浅谈工科大学发展文科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 浅谈加快制度创新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 学校公民教育要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
- 浅谈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对学生影响
- 论维吾尔族矫正教育对象的特点及矫治对策
- 工科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探讨
- 关于体育隐蔽课程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 美国的学校公民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
- 关于数学教学“用教材教”的实践与思考
- 关于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意义、标准及促进
- 谈学习领域的新发展:移动学习
- 我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探析
- 教师行为与教师角色不符现象分析
- 大学生性越轨现象的分析与教育对策
- 班主任应树立的几种意识
- 《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 《将相和》教学反思
- 《将相和》教学反思
- 《将相和》教学反思
- 从对比中感悟人物形象──《将相和》教学实录
- 《将相和》教学反思
- 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将相和》教学片断
- 《将相和》教学反思
- 《将相和》案例反思
- 《将相和》教学案例与后记
- 《将相和》教学反思
- 《将相和》教学片断评析
- 《将相和》教学案例与反思
- 《将相和》教学后记
- 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将相和》教学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