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学科综合”之理念

浅谈“学科综合”之理念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浅谈“学科综合”之理念

"

[论文关键词] 学科 综合 音乐 文学 数学

[论文摘要]音乐与文学,与科学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性,对于我们今天学习每一门知识,如何多侧面,全方位地学深、学透,都起到一个良好的启迪作用,这也就是新课标中提倡学科综合的根本所在,

“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对音乐教育的各种影响因素以高度重视。”这一段文字,是在全国性第八次课改中,以基本教育理念作为口号,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该策略提出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贯彻、实施情况究竟如何呢?应该说是喜忧参半。社会上,尤其是有些学校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特别是连我们有些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学怎样与它领域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缺乏足够的理解与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这种“综合性”仍然体现的非常的不到位。如何真正理解、落实到位?我认为作为一个音乐教育者,首先就应该认真学习,统一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力争做到博学,同时在具体音乐教育中,不再墨守成规,而因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我们说,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通过人们的心灵来领悟,用耳朵去捕捉。但尽管如此,它却又是一门多功能的学科,它不仅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却还与其艺术领域之外的其他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这里的其他学科,如文学、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等。如此之说,我们先来看看音乐是如何与文学联姻的。

有一句话大多数人都知道,那就是“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这也确实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是它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呢?具体让每个人来分析,却多少又有些无从下手之感。因此,我们就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艺术,包罗万象。它是集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刻、戏剧等等为一个综合体。但音乐却是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枝,它具有艺术之所有特征,即人文性、创造性、经典性、趣味性和综合性。应当说,音乐是艺术门类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学科,它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高雅与俚俗,均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古典乐曲的博大深邃,民族音乐的悠远多姿,通俗歌曲的鲜活、真率,戏曲音乐的绚烂瑰丽。所有的这些,都为喜欢它的人们所迷恋与赞赏。

那它与文学,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初看,它们之间的这种联姻似乎不太可能,但细想来,音乐与文学之亲缘关系确已是渊源已久;古代诗、歌、舞是一个统一体,尽管文字的出现,促成了诗与乐的分化,但其语言具有音乐性,它在朗读、吟诵等形式上,给人以音乐感。再者,古代从因乐音不同而分出“风”、“雅”、“颂”的《诗经》,到由音乐机构演化为诗体代称的“乐府”;从配乐歌唱的“曲子词”(词),到“元散曲”……音乐与文学一直是相伴成长。因而这种结缘也就顺理成章的了。

追溯到数千年前中国的古琴文化。中国的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从传说中的伏羲、神农、尧、舜到有史可查的帝黄将相、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他们或以显赫的权位,或以精美的言词观照古琴音乐,从而使古琴音乐闪烁着耀眼的光环。然而,古琴音乐又融汇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科学、文学、艺术等等,构成了古琴文化,进而使中国古代文化熠熠生辉。 首先我们来谈谈琴歌。琴歌,是古琴音乐最初的表现形式,亦称之为“弦歌”,其中诗为主体,按曲咏之。那么琴曲呢,它的文学内涵,在古琴音乐中无论是琴歌还是琴曲都有标题,而大的琴曲还有分段标题,这些标题不仅文字考究,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如《潇湘水云》(南宋郭望楚曲,曲谱最初见于《神奇秘谱》),共有十段,每段均有一个小标题,再后来,又经历代琴家发展,变为十八段,加一个尾声。根据琴书中对琴曲的题解来看,琴曲(琴歌)的文学内涵可大致分成:叙述故事;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三类。再比如说,《广陵散》(魏晋时期)是琴家们最为推崇的琴曲,它以战国时聂政为替父报仇,用匕首刺死韩王的故事为题材,全曲以“井里”(聂政的故乡)、“取韩”、“冲冠”、“投剑”、“长虹”等分段标题展现了聂政刺韩王的壮怀激烈场面,赞颂了一个普通百姓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该曲一直流传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地区,当然,此类叙述故事的琴曲还很多,如《胡笳十八拍》、《昭君怨》、《楚歌》等。

最后我们来谈琴诗。琴诗,是研究古琴音乐的珍贵资料。在琴诗中,人们一方面可以领略诗作年代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可从中得到有关琴名、琴人、琴曲曲目、琴曲内容、品评弹琴的记载。散见在各代诗集中的琴诗无以计数,可见琴与诗在文人手中已结下不解之缘。 "

除了古琴文化以外,实际上,古诗词也同样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前者比较注重情感的渲染,而后者恰恰也是情感的艺术。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语文课,其内容是讲解古诗《琵琶行》,该诗中有一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有很多学生没有接触过琵琶这种乐器,他们就不能理解这段古诗。因此老师在讲解这段古诗时,就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演奏一段琵琶乐曲,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再进行讲解,学生经过欣赏、想象之后再学习,效果明显好多了。 从上述众多例子中不难看出,文学和艺术,特别是文学和音乐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非同一般的关系,我觉得用水乳交融来形容它,一点也不为过。音乐,可以说它是一种浪漫型的艺术,它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它是人们对现实真情体验的一种表现。文学,也是如此。它同样具有音乐性、抒情性,以及强烈的节奏感,因为语言本身的语词线性组合特征,及文学的时间性,它们同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的实质契合,在其形式上,非常容易给人以音乐感,而且长期以来,文学作品,都需要通过朗读或吟诵来表达,并在此表达过程中,使人们了解文中含义,唤起表象,引起共鸣。文学与音乐的联姻,使人们在审美能力上,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文学与艺术,特别是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二者之间的这种综合,已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我们如若将音乐与数学,这两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学科来加以综合,来谈它们之间的关系,似乎很匪夷所思。因为一个属于艺术学科,另一个属于自然学科的范畴,而且一个是以浪漫的形象思维为主导,另一个则是以严密的逻辑思维为主题,二者是连思维方式都不一样的两门学科。再从人的大脑分工来说,众所周知,人脑是由左半球(左脑)和右半球(右脑)构成,两者有不同的分工。左脑分管科学,右脑分管艺术,也就是说,左脑的功能主要是说话和语言、思考和分析、计算等方面的能力,而右脑则具体负责非语言、绘画和识别图形、音乐天赋等方面的功能。由此看来,数学它是属于左脑管辖的范畴(自然科学),而音乐则属于右脑的功能之一,那它们之间能有联系吗?又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由此,我想起了一位著名数学家的至理名言,他说:音乐是感情的灵魂,数学是音乐的细胞——布拉温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马丁凯蒂娜认为,音乐与数学之间存在着某种惟妙惟肖的、一脉相承的特殊默契。下面我们来一起列举几例来说明二者的关系。

二、音乐理论中音程、和弦的度数,也-是用数学的计算方法得来的。如1~5叫“纯五度”,首先要计算它的度数,即-音-度。那么1~5共有五个音,那就是五度,然后,再计算它的音数,1~5共有三个全音,一个半音,那就叫“纯五度”。再比如:和弦“1~3~5"。1~3是大三度,3~5为小三度,那么这个和弦就叫“大三和弦”。

四、公元4世纪前,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作出过这样的推论美妙的音乐之所以能动人心弦,也是因为它符合数学的规律,是数学和谐的反映。事实上这位古代数学家兼哲人还做了音乐与数学之间存在着数量关系的测定和实验。他是发现音乐和声的基本原理的第一人。据说一次,他碰巧走过一个铁匠铺,除了一片混杂的声响外,他听到了锤子敲打着铁块,发出多彩的和声在其间回响。他注意到,大多数锤子可以同时敲打而产生和谐的声响,而当加入某一把锤子一起敲打时,总是产生令人不快的噪声。他对锤子进行分析,认识到那些彼此间音调和谐的锤子有一种简单的数学关系——它们的质量彼此之间成简单比,或者说成简分数。就是说那些重量等于某一把锤子的1/2,1/3或1/4的锤子都能产生和谐的声响。另一方面,那把和任何别的锤子一起敲打时总发出噪声的锤子,它的重量和别的锤子的重量之间不存在简比关系。

毕达哥拉斯已经发现数值的简比在音乐的和声中起决定作用。毕迭哥拉斯通过研究单弦的性质,将他关于乐声比的新理论应用于里拉(又名“诗琴”,古希腊拨弦乐器,七根弦)新的乐器。单拨弦会产生一个标准音,它是由那根振动着的弦的整个长度产生的。我们只要在弦的等分点弹或拉,就会产生动听的如A、B、C、D、E、F、G等调。 宫(黄钟):(1×

3)4=81, 商:108-108/3=108-36=72,

羽:72+72/3=72+24=96,

角:96-96/3=96-32=64 后来《史记》的计算方法与此又略有不同。也就是说它要比《管子》所算的徼、羽两音各高一个八度。列成音阶则以宫音最低:1~2~2~5~6。

以上的两种五声音阶都是我国传统音乐中所常见的,其实际音高,也都是严格运用数学的方法计算而得的,并不是随意为之的。

音乐是艺术,它能给人以感官上愉悦,乃至心灵上的震撼。而数学呢?其实也同样有如此的特质。有一本由霍夫斯塔特写的《GEB——一条永恒的金线》的书,第一次让人们领略了数学的魅力。GEB是三个人名的起首字母,分别代表数学家歌德尔、画家埃舍尔和音乐家巴赫。人们通常认为音乐和数学是天壤相别的不同领域,但前辈科学家们却找到了一条贯穿它们的“金带”,从而揭示了它们“惊人的一致性”。

由此可见,音乐与数学尽管是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但它们之间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二者的这种深层结构关系,仍然是让人着迷的课题。

从上述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艺术,尤其是音乐与文学,与科学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的这种相互渗透性,对于我们今天学习每一门知识,如何多侧面,全方位地学深、学透,都起到一个良好的启迪作用,这也就是新课标中提倡学科综合的根本所在。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平凡的爱------读《电话》有感
《嘻哈小天才》读后感
读《过度法门》有感
守望春天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
读《小公主》有感
《网络少年》观后感
给四川地震灾区同学们的一封信
《财神与樵夫》的读后感
每日四问——读《陶校长的演讲》有感
谦让的人,上帝会给予她幸福
做生活中的强者——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从点滴做起
努力,就是成功——读《蝉为谁鸣》有感
再读《为自己挖一口井》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色
浅谈整合多重研究范式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实效
关于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简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几个维度思考
关于“两课”教学面临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
简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浅谈《光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路与任务
浅谈当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误区举隅及反思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新模式
试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浅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学习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几点思考
试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思考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设计之四
《未来的桥》品评交际教学设计之一
《棉花姑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之一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之四
《未来的桥》品评交际教学设计之二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之三
《未来的桥》品评交际教学设计之三
《棉花姑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二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三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之一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