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浅谈财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综合类与师范类院校中设置最普遍的一个传统的基础性文科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复合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理工类与财经类院校也纷纷开办汉语言文学专业,改变了单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式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多元化特色,满足了社会和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但不容忽视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市场经济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形成了较大冲击,尤其是一些财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着专业定位不准、人才培养目标陈旧的问题,教学仍然受到传统学科体系与专业体系的制约,没有突破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办出特色,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有就业竞争力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是各财经院校在专业建设之初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财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走综合类大学和师范院校的路子,不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与从事中文教育人才为目标,而应以培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服务地方经济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结合院校自身的优势,调整培养目标,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需要重新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都要进行深入探讨,力求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笔者所在的西安财经学院中文系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创建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夯实学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功底与人文素养(“一体”)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相关专业的知识储备,重点培育学生的应用能力(“两翼”),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下文试就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 夯实专业基础强化人文素质
强化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的培育,是中文本科专业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基础化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承担着传承与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重任,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影响他们的社会观念与价值观念。学生将文化知识内化之后所养成的精神境界、意志品格与人文情怀,虽然在实际工作中不一定用得上,但却能使他们受益终生,有着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语言学、中外文学史及基础写作等中文专业传统课程,对于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和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财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机械地以实用性专业的应用性作为衡量标准,应该在充分考虑本专业人文性的前提下来理解应用性的内涵,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有深厚的根基,才有发展的后劲。
二 增强知识储备适应社会需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既要有理论的修养作功底,又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应用性的基本定位。由于财经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是研究型的而是应用型的,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期望不同,毕业生主要是走向市场融入社会,从人才定位上,还是从办学实力上,其建设发展方向应是应用型的,培养的人才应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学习好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需广泛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大胆突破学科体制的限制,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应用能力,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与社会的结合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代转型。
我系根据不同行业与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在夯实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前提下,对专业进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开设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感。我们利用学院在经济学、法学、新闻学、外语与广告学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给广大学生开设了会计基础、财经写作、法律实务、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创作与欣赏、实用英语口语和广告设计等跨学科的选修课程,从而大大拓宽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文秘知识和办文、办事、办会的能力,新闻知识和文字宣传能力,法律知识和起草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书的能力,广告策划知识和广告文案创作能力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平台。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既有比较厚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功底,又有适应未来就业方向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从而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我系培养的学生除了考取公务员及中文专业的研究生之外,还有的考上了法学、新闻学与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有的甚至还考取了会计资格证,从事金融行业方面的工作。
三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技能
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文科人才培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财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体现以培养侧重实践应用能力、具有创新能力、有特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我们要想使自己培养的人才有市场竞争力、专业针对性和快速适应性,就必须在实践教学方面下工夫。
第一,突出课堂实践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上岗快、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还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实践训练。要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主要是加强实验课,开设技能课,并提高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我们按照“一体两翼”培养模式的要求,建设了投资180多万元的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实验室及语言实验室两个实训中心,从而使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迅速进入角色,胜任未来的工作。
第二,强化论文写作训练。具备较强的写作功底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安身立命之本,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我系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在第一、二学期开没基础写作,第三、四学期开设公文写作,使学生熟悉各种文体的特点和语言风格,能够熟练撰拟各种公文和常用文书。此外,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的系统指导。我系每年专门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生举办学年论文知识讲座,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很多学生还将学年论文进一步加工为毕业论文。我们每年从中精选一些优秀论文结集出版,激发了低年级学生的写作兴趣。许多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发表了相关的学术论文。近年来,我系已有8名学生在正式期刊上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有3人还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
第三,加强校外实习实践。实习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规范有效地开展学生实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财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然举措。许多院校适应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新的需求,纷纷建立广泛的实习实践基地,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其岗位适应能力。我系以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依托,开展广泛多样的实践活动,与西安电视台、陕西日报社等十多家单位签订了建立实习基地的协议,我们经常安排学生到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报社、出版社等“挂职”锻炼,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不断学习,学生的办公自动化设备的操作能力、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办事能力等都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经过近八年的建设,西安财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学院和社会的高度肯定。在未来的专业建设中,我们仍要走坚持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发展道路,为社会培养更多有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初写的几个门径
- 老师,告诉您一个小秘密
- 给魏敏芝老师的一封信
- 今天,我真开心!
- 祖国
- 诚信最可贵
- 我品尝到了合作的快乐
- 竹赞
- 这道难题,我攻克了
- 难忘的2008
- 家规
- 我的书法生涯
- 氤氲着的感动
- 我懒,懒,懒
- 感受数形结合的奇妙
- 制定燃气紧急事故处理预案与实施社会援助
- 海洋天然气勘探开发进入新时期
- 中小型燃气锅炉的前景分析
- 为确保安全,在煤气管道设计施工中的几项改进做法
- 浅谈液化石油气的卸船计量
- 上海市天然气系统技术考察
- 城市液化石油气汽车加气站的设计实践与探讨
- 天然气空调的技术经济分析
- 国有经济在石油和化工行业该何进何退
- 燃气中餐炒菜灶采用红外线无焰燃烧的可行性研究
- 压缩天然气输配技术将成为燃气长输系统的有效补充手段
- 天然气长输管线中水化物生成的工况分析与控制
- 郑州市燃气管网检测普查
- 燃气管道吹扫方法的探讨
- 正确行使监理权力维护工程顺利进行
- 《匆匆》教学设计2
- 《匆匆》教学设计1
-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手指》( B案)
- 《匆匆》教学设计4
- 《文言文两则》(A 案)
- 《匆匆》教学设计3
- 《文言文两则》( B案)
- 《手指》教学参考
-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之二
- 《顶碗少年》( B案)
-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之一
- 《文言文两则》教学参考
- 《匆匆》教学设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