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澳大利亚亚太意识面临的挑战
澳大利亚亚太意识面临的挑战
从70年代惠特拉姆政府提出“面向北方”到基廷政府宣布“融入亚洲”,经过近30年的演变,澳大利亚的亚太意识已经逐渐成熟,但澳的亚太意识仍然面临着许多的挑战。从澳大利亚国内因素来说,种族主义在澳沉渣泛起;澳政府对亚太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受到了挑战。从外部因素看,澳大利亚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限制了澳同亚太国家的关系的发展;亚太各国还没有完全接纳澳大利亚作为亚太的一员。对澳大利亚亚太意识的前景,人们仍须拭目以待。
(一)种族主义的沉渣泛起
自1973年惠特拉姆政府废除“白澳政策”,推行多元文化政策以来,澳大利亚社会在建立容忍互让、兼容并收、文化多样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但今日的澳大利亚,白人仍占总人口的90%以上,加上澳大利亚历史上曾长期奉行种族主义政策,种族主义在澳大利亚并没有被彻底根除,在一定的情况下又沉渣泛起。最突出的例子是90年代后期的“汉森现象”。汉森现象震动了澳大利亚社会,引起了国际的关注,遭到亚洲国家的谴责。1997年底,惠特拉姆、霍克、基廷三位前联邦总理联名发表公开信,谴责汉森的种族主义言论,呼吁社会公众消除“汉森现象”,净化国家。1998年9月,霍克又在《澳大利亚人》上发表文章说,汉森将“危害我们的未来”。[61](P166)亚洲赴澳大利亚留学和旅游的人数呈明显下降,澳大利亚与亚洲的经贸往来也受到影响。一位马来西亚商人因汉森种族主义的出现,取消了价值4000万澳元的开发计划;一家墨尔本的化妆品商人,接到买主通知,要求去掉产品上“澳大利亚制造”的标签。澳大利亚汉森及其单一民族党的种族主义完全是对历史潮流的反动。
(二)亚太政策缺乏稳定1996年3月自由党的霍华德击败了工党领袖弗雷泽,出任新一届联邦总理。霍华德采取了“依托欧美,面对亚洲”的政策。霍华德执政后,承认澳大利亚与亚洲的关系是澳外交重点中的重点,但他同时又表示,澳大利亚并不属于亚洲。霍华德明确反对“亚洲第一”的政策,他不同意澳大利亚在地理上靠近亚洲就应当与亚洲建立特别亲密的关系,反对澳工党政府提出“融入亚洲”的观点。他说,澳大利亚文化上属于欧洲国家,安全上同欧美有密切关系,澳大利亚不必在历史和现实间作出选择。外长唐纳则说,澳大利亚与亚洲国家历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因此两者间不能搞地区主义。霍华德政府认为工党政府过分强调了APEC的作用,它主张澳大利亚应该重视和改变双边关系,而不应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东盟地区论坛上(ARF)。当然,对霍华德政府从亚洲退缩的政策,澳大利亚国内对质疑不断。一位外交家指责霍华德是近30年从亚洲后退的第一人。澳大利亚前总理基廷说:“我们生活在亚洲的边缘,靠着一洲的资源生活,这是多么令人吃惊的遗产。我们不能回避,不能退缩。”[62]
(三)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没有任何国家或国际组织能够有效地制约它,而美国也加快推行单边主义,2000年乔治•W•布什当选总统后,这一趋势越发明显。亚太地区的广大国家,明确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行为和政策。而澳大利亚作为美国的盟国,全力支持美国的这些行为和政策。这样,澳大利亚的对美政策和澳美关系严重制约了澳大利亚与亚太地区广大国家关系的发展。
从历史上看,当澳大利亚一昧实行亲美国政策时,澳大利亚与亚太地区广大国家的关系就相对冷淡;当澳大利亚与保持美国一定距离时,澳大利亚与亚太地区广大国家的关系就得到很大发展。二十世纪
50、60年代,澳大利亚与美国保持着紧密的军事同盟关系,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不遗余力地支持美国,澳大利亚与亚太地区广大国家的关系一直处于对抗状态。20世纪80年代后,霍克政府和基廷政府奉行与美国保持距离,将外交重点放在亚太地区的外交政策,澳大利亚与亚太各国的关系得到很大发展。1996年霍华德执政后,澳大利亚政府的外交政策又表现出大幅度地向美国倾斜,这为澳大利亚融入亚太制造了巨大的障碍。
霍华德认为,美国的军事主宰地位几十年内不会被任何力量取代,美国在亚太驻军有利于亚太地区力量保持平衡,是亚太地区和平和稳定的重要因素。霍华德政府多次表示,美国应留在亚洲,美国在亚洲的合法地位应得到承认,支持美国更多地介入亚太地区事务。在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中,澳大利亚继续表现出了紧密跟随美国的政策,与亚太各国的分歧进一步拉大。2003年3月21日,美国、英国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美英的行为遭到了包括广大亚太地区国家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包括美国的盟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却坚定地与美国站在一起,并派兵2000余人赴伊拉克参战。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称,澳大利亚政府决定派遣军队参加解除伊拉克武装的行动是正确的、是合法的,也是符合澳大利亚的民族利益的。在阐述出兵原因时,霍华德除了声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长期支持国际恐怖主义外,霍华德还强调了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与美国的紧密安全同盟关系。美国在过去帮助了我们,美国对澳大利亚的长期安全非常重要。”[65]亚太各国则普遍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在2月份霍华德访问印度尼西亚前夕,印尼外交部发表声明,重申反对美国在没有获得联合国同意下对伊拉克动武。另一方面,印尼最大回教组织回教教士联合会执行主席阿末巴金则拒绝参加霍华德召集的回教领袖会谈。他说:“考虑到澳洲支持美国侵略伊拉克,我决定拒绝跟他会谈。”[66]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3月24日的讲话中更是强烈谴责美英等国联军对伊拉克动武,形容以美国为首的联军进攻伊拉克,是“恃强凌弱”的“懦夫”行为,并将激起更多的恐怖主义。美国及其盟国已使全球回到“拳头就是真理的石器时代”。[67]
(四)亚太国家的认同问题
澳大利亚能否真正融入亚太地区,让亚太各国接受其亚太意识,这一方面取决于澳大利亚自身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亚太国家是否认同它。长期以来,澳大利亚一直扮演着西方国家的角色,转向亚太只不过是近二三十年的事,亚太国家对澳大利亚亚太意识的认同需要一个过程。到目前为止,亚太国家还没有完全接受澳大利亚作为亚太地区的一员,没有认同澳大利亚的亚太意识,其主要原因是:其次,澳大利亚与亚洲国家在文化价值观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澳大利亚文化来源于西方,目前其国民仍主要由欧洲移民的后裔构成。这使澳大利亚在试图融入亚洲时面临不少障碍。澳大利亚外长埃文斯在论述澳大利亚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时说:“澳大利亚与东南亚邻居在达成充分妥协上存在着困难,这既因为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因为它对我们的认识。”[69]东盟国家就普遍认为澳大利亚是白人国家,不会一心一意转向亚太。一位印度尼西亚官员说:“澳大利亚能否成功地与亚洲成为一体,取决于一件事——亚洲国家在多大程度上欢迎澳大利亚的意图,而澳大利亚在亚洲的被接受程度取决于其政府和人民在多大程度上了解亚洲文化和社会。”[70](P164)马来西亚所主张的东亚经济核心会议(EAEC)就明确地把美国和澳大利亚排除在外,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说:“澳大利亚由于文化上属于欧洲,便感到有权告诉别国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样,它当然与我们这个集团格格不入。这就是我反对(它成为东亚经济核心论坛成员)的理由。”[71](P164)
第三,东盟各国对澳大利亚经济实力评价不高,与其合作的兴趣有限。对东盟而言,澳大利亚只是其较小的贸易伙伴,东盟与澳大利亚的贸易只占其外贸总额的2.2%。澳大利亚虽属发达国家,但其综合国力在西方只是二流国家,在亚太地区也不占主导地位,澳大利亚经济结构尚未根本变革,出口产品中制造业产品所占比例仍不及初级产品。澳大利亚国内工资成本高,人均实际生产不到韩国、台湾的一半。李光耀的一席话颇能代表许多亚太国家对澳大利亚的态度:“如果说日本和东南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已经在惊涛骇浪里搏击了几十年的话,澳大利亚刚刚从游泳池游入大海。澳要赶上我们的制造业水平,尚需艰苦努力。现在是澳大利亚更需要东盟,而不是东盟更需要澳大利亚。”[72]
结 语
澳大利亚的亚太意识是当代澳大利亚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其内涵是,澳大利亚认为自己的地理位置属于亚太地区,强调经济利益至上,淡化同亚太地区邻国在种族、文化上的差异,力求融入亚太地区成为亚太的一员。澳大利亚的亚太意识对澳大利亚自身和整个亚太地区都有积极的意义。促使澳大利亚亚太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仍在发挥着影响:亚太地区日益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地理政治观念仍深刻影响着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继续每年接纳大量的移民,其中超过半数来自亚太地区;澳大利亚民族意识也不断成熟。同时也应该看到,澳大利亚亚太意识所面临的挑战在短期内也没有得到解决:种族主义在澳大利亚仍有一定的市场,在特定条件下会沉渣泛起;澳大利亚的亚太政策并不稳定,尤其是现在执政的霍华德政府,其亚太政策表现出明显的退步;从东帝汶事件和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中可以看出,澳大利亚正日益加强同美国的联盟关系,奉行亲美政策;而由于澳大利亚亚太政策的退步和其与美国关系的进一步加强,以及在人权等问题上与亚太地区国家的观点不同,亚太地区国家对澳大利亚的亚太意识的认同还需假以时日。对于澳大利亚亚太意识的前景,人们仍需拭目以待。不过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澳大利亚地理位置紧邻亚洲。澳大利亚学者J•D•米勒曾幽默地说:“澳大利亚在亚洲的海洋抛了锚,无论它那些亚洲邻国变得怎样难对付,它只能呆在那里动不了。”[73](P438)
注 释:[2] 时永明:澳大利亚在亚太地区寻求新的定位[J].国际问题研究,1997,
(2):19-25.
[3] 张秋生.澳大利亚“面向亚洲”政策的形成[J].世界历史,2002,
(5):43-52.
[4]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163页。
[5]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163页。
[6] 张秋生.澳大利亚“面向亚洲”政策的形成[J].世界历史,2002,
(5):43-52.
[7] 张秋生.澳大利亚“面向亚洲”政策的形成[J].世界历史,2002,
(5):43-52.
[8] Lachlan Strahan , Australia’s China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294.[10] 吴崇伯.澳大利亚与东盟的经济关系[J],南洋问题研究,2001,
(3):8-12.[12] [美]约翰•根室.澳新内幕[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6页。
[13] 张天.从单元到多元的澳大利亚外交[J].世界历史,1995,
(1)
[14] 骆介子.澳大利亚建国史[M]. 上海:商务出版社,1991年版,第144页。[16] 澳大利亚联邦[S].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57页。[18] 张秋生.澳大利亚华人华侨史[M]. 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第136页。[20] [法]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外交史[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372页。
[21] [澳]曼宁•克拉克.澳大利亚简史[M]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01页。
[22] [澳]曼宁•克拉克.澳大利亚简史[M]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01页。
[23] 王宇博.澳大利亚——在移植中再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9页。[25]侯敏跃.中澳关系史[M]. 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页。
[26] [美]约翰•根室.澳新内幕[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38页。[28] 时永明:澳大利亚在亚太地区寻求新的定位[J].国际问题研究,1997,
(2):19-25.[30] 人民日报,[N],1985-4-16
(4).[32] Lachlan Strahan , Australia’s China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294.[34]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63页。
[35] 周戎.澳大利亚正全面转向亚洲[J].世界政治与经济,1993,
(4)
[36] 张秋生.二战以来澳对亚洲政策的演变[J].当代亚太,1996,
(5)
[37] 澳大利亚外交和贸易政策白皮书(概要).转引自阎学通.中国与亚太安全[M].北京:时事出
版社,1999年版,附录八。
[38] 段锡平.走向澳洲市场——澳大利亚经济概览[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9页。[40]林汉隽.太平洋挑战:亚太经济及其文化背景[M].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204页。[42] [英]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中译
文版序,第1页。文版序,第4页。
[44]段锡平.走向澳洲市场——澳大利亚经济概览[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5页。
[45]Asia-Pacific in the New World Order, Edited by Anthony McGrew and Christopher Brook, The
Open University,1998,P93.
[46]阎学通.中国与亚太安全[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48]张秋生.澳大利亚华人华侨史[M]. 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
[49]张秋生.澳大利亚华人华侨史[M]. 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50]Ward•Russel,The History of Australia(1901-1975),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Melbourne,1978,P318.
[51]Brain•Hodge, Allen•Whitehurst ,Nation and People ,an Introduction to Australia in a Changing [52]Anthony H Richmond, Immigration and the Ethnic Conflict. Hampshire, England: Macmillan,
1998,P15.
[53]Adam•Jamrozik ,Cathy •Boland ,Robert •Urqhart ,Social Chang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Australia ,Melbour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P69.
[54] [澳]唐纳德•霍恩.澳大利亚——幸运之邦的国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第37页。[56]张秋生.澳大利亚华人华侨史[M]. 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页。
[57]王宇博.澳大利亚——在移植中再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9页。
[58]王宇博.澳大利亚——在移植中再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1页。
[59]王宇博.澳大利亚——在移植中再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69页。[61]殷汝耕.澳大利亚研究文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6页。
[62]翟坤:《澳大利亚跟谁更亲》.《环球时报》,2000-9-6
(4)
[63]James Cotton :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The Emergence of an Independent East Timor : [64]www.清网[OL]
[65]李景卫: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J/OL]www.人民网/ 2003-3-20
[66]www.dnypl.com/PAGES/2003-02-02[EB]
[67]人民网讯,[OL]2003年3月25日
[68]殷汝耕.澳大利亚研究文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4页。[70]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第163页。第164页。
[72] 周戎.澳大利亚正全面转向亚洲[J].世界政治与经济,1993,
(4)
[73] [美]约翰•根室.澳新内幕[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438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喂蚂蚁
- 捡出一片新天地
- 读《做一个诚信的人》后感
- 天上的云
- 比美
- 酥锅菜
- 军训会操
- 游清华北大
- 美在秋天
- 桌上拔河赛
- 登长城
- 歌星梦
- 我终于有了“GBA”
- 小小科学家
- 君子兰
- 交通党委书记述职报告
- 稽征所所长述职报告
- 收费站站长述职报告
- 洗煤厂技术厂长述职报告
- 物业公司经理述职报告
- 民主促进会会员个人述职报告
- 运搬工区区长述职报告
- 评小学高级职称用的述职报告
- 保险公司个人业务经理总结述职报告
- 质检科述职报告
- 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述职报告
- 金融改革职务转正考核述职报告
- 车队XX同志述职报告
- 市人大代表个人述职报告
- 交管站长述职报告
- 关于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关于校规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分析与建议
- 关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精神文化育人功能摭探
- 试论研究型大学中教师的转型问题
- 试论不同知识观时期大学制度形态解读及启示
- 试析校园文学与大学发展之思考
- 论以后勤文化建设推动校园和谐发展
- 关于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讨
- 论地方高校考风现状、原因及改进对策
- 试论地方性院校走读生的教育管理与对策研究
- 对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实施细则修订中的思考
- 对于文化视角下教育公平的探讨
- 关于中美网络伦理教育比较研究
- 试论大学生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关系
- 浅论“反教育行为”的社会和教育原因分析
- 《太阳是大家的》教学设计之二
- 《月球之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之二
- 《太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月球之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之四
- 《妈妈的账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太阳是大家的》教学设计之三
- 《太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太阳是大家的》教学设计之一
- 《太阳》教学设计之十五
- 《太阳》教学设计之六
-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之三
-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之一
-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