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以工业化带动现代化,突出重工业的核心地位

以工业化带动现代化,突出重工业的核心地位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以工业化带动现代化,突出重工业的核心地位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内涵的初步认识:以工业化带动现代化,突出重工业的核心地位

1.1 现代化视野下的基本国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崭新的起点。和任何其他社会的发展一样,中国现代化的起跑点只能是建立在过去发展的基础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可以把过去历史扫进垃圾堆,却不能越过经济发展的“卡夫丁峡谷”;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是在现有的社会基础上进行。其中,有些是有助于现代化发展的积极因素,也有些是阻碍现代化发展的消极因素:

1.1.1 积极因素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不可能在分裂与动乱不已的环境中取得成功。1949年10月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之所以长期迟滞甚至顿挫,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即在于存在着战乱不已的社会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国家基本统

一、各民族团结及整个社会秩序基本安定的必要前提;经过了二十多年长期艰苦的革命战争、积累了丰富革命经验、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的、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新中国虽然在经济上贫穷、落后,但中国的国际地位已与建国前大相径庭,中国已不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无力进行自己的经济建设的弱国,而是一个拥有独立主权、幅员辽阔、有能力、有信心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大国。新中国的政府,是一个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政府 ;新中国的领导集体,是一个具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强大的号召力,既继承了中国历代的优秀传统规范,又接受了最新现代意识的现代化领导集体。现代化特征政府的建立与现代化领导集体的确定,就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另一方面,自1840年中国被迫打开大门被动走上现代化之路起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主动进行现代化建设止,中间经历了百余年的曲折道路。虽然中国在这一百年中,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国土沦丧,主权流失,但现代化的各种因素毕竟已经开始弥散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建立了规模虽然不大但却相对稳固的现代化基础。这主要表现为:数以千家的现代工业企业遍布沿海、沿江、沿边通商口岸,尤其东北工业基地的规模已不可小觑;现代新式交通虽然很少,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诸省,但也已大大方便了重要的大小城市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训了一支人数不多,但相对集中、受过一定教育、掌握了基本的现代知识和实践并经受了长期革命考验、愿意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的产业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新兴知识分子群体;不仅如此,新中国的成立,使得“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特别是爱国主义空前高涨,民族凝聚力大大加强,振兴中华,走现代化道路日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建国之初中国政府庄严向世界宣布,废除前任历届政府所签署的不平等条约,使得新中国没有什么外债,落后的经济发展及半殖民地地位的摆脱,使得中国不需依赖外国的经济及原材料。所有这些,都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世界现代化运动的一般规律表明: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必须依靠先进科技力量的推动。但是由于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和落后的经济形式,使得中国的现代科技明显落后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这种状况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中国急需从外部得到大规模的有效借鉴。然而,建国之初,新中国所面对的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全面经济封锁,它使中国面临着一个分裂和相互封锁的现代世界。中国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对外贸易条件十分严酷,只能接触到苏联等少数社会主义国家里的有限市场和技术,至于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大量资金,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即使是实力最为强大的苏联,也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的需要。建国后,中国政府虽然宣布废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和建立在西方价值观念基础上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所造成的中国对西方列强的屈辱依附地位,并不会在短期内消除影响,旧有的经济秩序必然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中国现代化的自主发展。第三,中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口素质相对于现代化发展要求低下,城市化水平低;“相对发达的、规模狭小的现代城市(工业)社会与极端贫困落后的、规模极为巨大的前现代农村(农业)” 两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旧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处在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控制之下,其中充斥了大量封建、买办和法西斯主义的毒素,传统的道德标准、价值尺度、封建礼俗中不利于现代化发展的因素根深蒂固。改变所有这些影响社会秩序、阻碍现代化发展的因素,是新政府面临的重大难题。世界上所有现代化国家的成功经验都表明: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等的全面参与和推动,单靠政府的推动是难以实现现代化的。

总之,新中国现代化进程既继承了社会发展中有利于现代化发展的遗产,也承接了大量阻碍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包袱。它表明,中国现代化的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必须在清醒认识到所有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前提下,才能正确认识中国现代化内涵,制定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系列相关政策。

1.2 “现代化的实质是工业化”

通过工业化带动现代化并最终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它多次见诸于党的有关文献和党的领袖的某些著作中,如党的七大的《决议》、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等。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时起,就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另一个任务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在第一个任务即将完成即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在革命胜利后, 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2.1 现代化的两条发展道路与对苏联模式的选择

现代化是世界性的,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经济条件各不相同,不同国家所选择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也就各不相同。就当时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两种现代化的发展类型:一是“早发内生型”现代化,较为典型的代表是英、法、美等国,二是“晚发外生型”现代化,较为典型的代表是德国、俄国、日本等国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现代化,各个国家都是从工业化开始,走工业推动社会发展的道路,即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 。由此,有了两种工业化类型:一是欧美式(即传统型)。无论是工业化最早的英国还是后起的美国和日本,都无例外的从轻工业开始,经过一段时间,重工业才迅速地发展起来,并代替了轻工业的主导地位;二是苏联式(即赶超型)。它是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依靠集中体制具有的高资金和资源动员能力,实行高积累、高投资,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实现工业化。

苏联走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实现工业化的道路。通过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贯彻中央制定的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机制;通过权力高度集中的一党领导体制,对国家进行强有力的领导。由此,充分利用国家所具有的强大动员和整合能力,筹集和配置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借以降低现代化起步的门槛和缩短现代化发展的周期。苏联模式走出了一条在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资金积累非常有限、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由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把有限的资金、资源集中在一起,从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国家在短期内迅速满足现代化要求,创造出现代化成就的道路。但是苏联模式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弊端,如: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以牺牲农业、轻工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国民经济格局的不合理,产业结构的严重扭曲;经济的运行和资源的配置完全通过国家计划和行政命令进行,市场机制失去作用,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发挥;发展偏重于扩大规模、速度,走高投入和高积累的发展道路,经济效益低下。苏联模式的这些特点,也直接体现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当中。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政治上取得独立并走上自主发展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希望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企图跨越经济发展阶段而走一条快捷的工业化道路,直接进入较高的工业化阶段,因此大多以发展重工业或进口替代为中心。此外,二战以后国家干预市场的力度不断加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都格外重视国家的作用,国家扩大和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当时几乎普遍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不完全,主张采取集中、周密的计划管理来使国民经济顺利运转。“正因为如此,战后发展中国家大都选择了与其资源禀赋特点不完全相符的以重工业为中心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并建立起高度统制的管理体制,如高度的国有化、国家计划、产业保护政策、生产许可证制度等,以压抑和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 1.2.2 建国初期的民主改革与新中国现代化的正式启航

新中国成立前夕,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及时地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并由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城市带动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的设想。为此,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措施,这就是:

实行农村土地改革,从根本上废除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现代化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彻底摧毁旧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对于打碎封建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具有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在保存富农经济的前提下,土改运动使3亿多贫苦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及大量生产资料,盛行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被彻底摧毁,农村社会被全面重新整合,农村的资源和农民的能力被空前开发,为现代化的进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尊重市场规律,扶持、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占了现代性工业中的第二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是实现中国现代化所必须的补充力量,其生产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形势。因此,为达到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的目的,我党制定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建设方针,同时,从经营范围、信贷、税收、供销等政策方面,按照各地、各业和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对私人资本采取恰如其分的有伸缩性的限制政策。

此外,镇压反革命运动,对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营企业的民主改革、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和教育改革以及“三反”“五反”运动等,都表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里,根据中国落后的国情,本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获得了较高的速度和较好的效益,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制度保障。

1.2.3 “一五计划”与“赶超战略”雏形

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以后,1953年,党及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并为贯彻这条总路线而采取了一系列步骤,如“一五计划”的实施及“三大改造”等等。按照我党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解及解释,“实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要充分地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并且把现有的非社会主义工业变为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工业不发达的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工业发达的先进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起决定作用的领导力量。……”

“一五计划”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具体化,依据苏联的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项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其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三大改造”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为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社会主义基本导向奠定坚实的物质和制度基础。

这种以重工业为发展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和生产资料全民所有的社会主义导向,反映了我党对现代化内涵的最初认识,这种认识也基本把握了现代化的时代内涵,符合中国当时的基本国情。特别是“一五”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工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首次超过农业,开始扭转了中国现代工业以轻工业为主的局面,初步建成了门类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现代产业分布过于偏重沿海的格局也开始得到了改善。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赶超战略”已初具雏形。

1.2.4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党对现代化内涵初步认识的反思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苏联模式的弊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也日益显露,如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失调,造成多条战线的全面紧张。特别是苏共二十大以后,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出现的动荡不安等局势,促使我们党对苏联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正如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所指出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 然而,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及缺乏实践经验,苏联模式在中国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全民大炼钢铁为重要标志之一的“大跃进”,充分表明我党对以重工业为主带动国家工业化的认识并未转变;高指标下的浮夸风,正是过度追求高规模、高速度,忽视生产效益的集中体现。以“一大二公”为特征的人民公社则是过度追求生产资料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的意识形态下的产物。

1958年在中国大地上腾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浪潮,绝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全党全民加速赶超的焦灼心态的反映。其初衷,是要加速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并且要另辟蹊径,走出中国自己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它也是国内形势在1957年反右斗争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后演变的结果。1958年5月举行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当时被称之为“三面红旗”。毛泽东当时设想通过以钢铁为龙头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教的全面“大跃进”,超英国赶美国;通过组织人民公社来实现生产资料占有和生产过程的高度公有化,以保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在不远的将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1.3 几点启示

建国后,我国在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基本恢复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以重工业为核心,以工业化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由此,可以得到以下一些经验:

1.3.1 中国现代化必须走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虽然在建国初认识到了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但采取了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苏联模式,将重工业放在首位,将关乎几亿人民生计的农业放在了工业之后;在建国初期中国的工业体系尚未建立,面临帝国主义战争威胁的情况下,走重工业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但重工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农业、轻工业为代价。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决不能照搬苏联模式,正确处理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农、轻、重比例关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正确处理工业在地区间的分布,建立合理的工业体系,才是一条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1.3.2 中国现代化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由于在国家工业化的推行过程中,过急、过快地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国家过早地消灭了市场的作用,国家计划和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市场制约和市场竞争严重缺乏。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的形成,是市场经济发展落后和国家过分强大的产物。在国家实行了统购统销等计划制度之后,私营企业的原材料和销售受到严格限制,生产过程也在政府行政部门的干预之下,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也同样存在过于强调社会主义性质而忽视市场作用的问题。《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也指出:“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实践证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基础上的,现代化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极端落后。由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虽然我国在社会制度上跨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但是在经济上又要越过生产社会化和商品化的发展阶段,显然是不现实的,是违背现代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并不适合经济落后的中国的国情,市场需要的私有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应当在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

1.3.3 中国现代化不是单一的经济现代化,必须是社会全方位的现代化

事实上,“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的经济虽然获得了飞速发展,但其后却隐藏着许多制度性的危机。当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主要不是依靠市场力量获得的,而是依靠国家政权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所具有的强大动员力,通过国家计划大量投入资金、劳动力和资源取得的。现代化作为一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化的整体变革过程,一旦启动就必然要求突破只限于工业化或经济现代化的子命题。它不仅表现为国家力量,还将表现为社会动员,社会结构的所有层次必然与之相适应做出应有的变革。而在当时的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虽然并没有只局限于经济领域,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分配制度、知识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均有了巨大变化,但是,年轻的共产党人却忽略了制度、法律以及人的现代化。苏联模式所特有的高度集中、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严重束缚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约了社会的全面发展。“控制权过分地集中在最高领导层就使得毛泽东能够为所欲为,在来不及去预料新政策可能造成何种后果的情况下,就迅猛地改变了千百万中国人的生活环境。毛时代缺乏牢固的法律基础以制约决策方向并为现代化创立一种更具可测性的环境……” 西方学者罗兹曼的评述,虽不尽客观,却也道出了我党在建国初期关于现代化内涵认识上的一些失误。事实上,高度集权、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导致社会的发展实行的是“人治”而非“法治”,法律制度没有长期稳定性,常随领导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最高领导人的权力不受约束,为个人集权的个人崇拜打下了基础,而这正是与现代化的发展相悖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特别的爱
一朵香花
​大自然,我想对你说
人间到处见真情
续写《鹬蚌相争》
秋天的景象
秋天的校园
我想对妈妈说
四兄弟的对话
续写《鹬蚌相争》
过年了,喜洋洋
海边
爱我铁中
美丽的秋天
一件不该发生的事
(工商)人大代表述职报告
书籍《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优秀感悟
党委书记党管武装述职报告
税务局办公室主任职务转正考核述职报告
企业领导述职报告范文
乡镇长个人述廉述职报告
安全生产述职报告
市交通局长述职报告
区纪委领导班子述职报告
党政办公室主任的述职报告
经委工作述职报告
领导班子述职报告(水利系统)
xxxx年度领导班子述职报告(企业)
监察处长述职报告
军人述职报告
试论新资助体系下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探析
关于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双向情感投入策略之我见
试论高校学生社团治理中社长的作用
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探析
关于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角色定位思考
试论高职院校《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教学改革探索
对于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探析
简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关于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与分析
关于高职职业礼仪教育模式研究
试论高校学生党支部和党员创先争优的新途径
关于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师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试论自主学习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试论远程开放教育中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
优美情境为主线 阅读积累为手段 自主创新为核心《荷花》教学设计
多角度状物--《燕子》教材研究
《夸父追日》教学设计
妙用“赶”表深意--《燕子》教材研究
《夸父追日》教学设计
《燕子》学习要点
《夸父追日》教学设计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荷花》解读
致力导读 以读促写--《翠鸟》教材理解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燕子》实践方案——走进春天
《夸父追日》教学设计
《夸父追日》教学设计
《荷花》教材理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