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审丑的美学意义
审丑的美学意义
正如卡西尔所言:“事实的财富并不必然就是思想的财富。”[31](P30)面对众多的迥异于传统的以丑为主的现代艺术,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深思:“丑”在现代艺术中有何美学价值?换句话讲,“审丑”的意义何在?
透过现代艺术形式的纷繁与纷繁的现代艺术现象,我们发现,现代艺术紧紧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追索:如果我将一切都抛弃,我是什么?于是,现代艺术处在一个尴尬的局面:我将一切都抛弃,还有我在,所有一切依然故我;如果一切都被抛弃,我即一切,谁来抛弃?抛弃与不抛弃又有什么区别?面对两难的抉择,面对时代的迷茫,面对人心的张皇,罗丹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科学天天在发明新的营养、衣饰、交通的利器;用经济的方法大量制造粗滥的货品,固然它对于人类的需求的确改进了不少,然而精神,思想,幻梦,却无立足之地。艺术是死亡了。”[32](P10)但由此而来,艺术是否只应是反映时代的迷乱而已?是否只应唱一曲逃避之歌而已?现代艺术的回答是:艺术是现实的人对人的存在的荒谬性反省之后,透过荒谬,接入自我本性的现代际遇。因此,现代艺术不是要变得离奇古怪,而是它只能不同寻常。针对现代艺术,丹尼尔•贝尔说得无奈却深刻:“人们发现新的美学存在于残损的躯干、断离的手臂,原始人的微笑和被方框切割的形象之中,而不在界限明确的整体中。 而且有关艺术类型和界限的概念,以及不同类型应有不同表现原则的概念,均在风格的融合与竞争中被放弃了。可以说,这种美学的灾难本身实际上倒已构成了一种美学。”[33](P95)贝尔认为现代艺术的“审丑”冲击造成了“美学的灾难”固然有审美偏见之嫌,但他同时认为“美学的灾难本身实际上倒已构成了一种美学”则透射着真知灼见。的确,现代艺术在用无所不可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审丑”来否定传统“审美”时, 其潜隐的目的,却不是为了反“美学”, 而是借助于反传统“美”学承接了拯救人生和世界的艺术之思。表现丑是一种美学策略,也就是说,“丑”具有积极的美学价值。具体说来,现代艺术“审丑”的美学意义可从以下方面考察。
(一)直面现实 促人警醒现代艺术的眼睛在人类遭受科技飞速发展和心理机制急遽紊乱之中,深情冷静地睁着,它不仅在广漠不毛的价值荒原吹响一哨绿笛,也以惨烈的面容直面现代人自身的丑陋。由此,我们才会理解现代派何以那样热衷于追求肉欲和官能享受的描写,津津有味地渲染色情、乱伦、吸毒、同性恋、暴力、虐待狂、背信弃义等等丑恶事物,那样致力于对兽性的、狂乱的丑恶灵魂的张扬。其用意在于警示现代人:人类何以造成并如何预防这些丑恶、荒诞事件的发生! “一件看上去赤裸裸一无遮掩的作品,如果真实,却能表达世界的无穷无尽的丰富性。”[2](P45)威廉•巴雷特的这一观点对现代艺术的理解可谓充满了穿透力。这里以法国盲点剧团演出的戏剧《谈话片断:天生我材》为例,略作剖析。演出是在一个很小的剧场里进行的。在三面高墙所构成的半封闭的狭小空间里,除了后区有一架普通钢琴外,舞台上空无一物。一群挺胸凸肚、 高矮胖瘦相差悬殊的男女演员,在台前站成一横排,自报家门,逐一诉说自己的简历和对性关系、性虐待、同性恋等的看法。他们的表演毫无做作,毫不掩饰,将备受挫折的人生、最不可告人的隐秘,性关系中的尴尬与不堪、平静而坦然地诉诸观众,其中包括变态性爱快乐可怕的骇人温情,变性人交织痛苦与希望的哀歌,人老色衰的失落与嘘唏……这里,艺术家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对恶的消除上,不再为虚假的远景所陶醉,也不再被无处不在的罪恶所吓倒。演出既使观众感到不安,又使观众感到亲切。演员直面观众,坦诚地与你交心,你难以回避。它令怯懦者畏葸不前,也使诚挚者对恶获得真正的自知。它以坦承精神的匮乏刺痛人们,使观赏者如临歧路,难下截然的是非判断,发散出一种令人有所思,有所悟,又说不清道不明的艺术魅力。它以其惨痛的面容和无声的呼号使人类从现实原则中醒过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灵肉,由此引起人们跃入反思内省的境界。当然,在审视西方现代艺术时,我们不能否认少数人缺乏美学精神的“献丑”,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忽视这点同样是错误的。
这样看来,丑作为一种美学关怀,最为重要的是面对社会生活的无意义,现实的非人性,面对平庸、病态、畸形的荒原,他们不再乞求虚幻的东西来安慰自己,而是在丑的直陈中展示真实的人生。他们面对生命活动中的否定的因素,以一种困兽犹斗的精神,通过自我亵渎来实现自我拯救,通过它的非人性来保持对人性的忠诚。对此,英国著名艺术批评家里德说得何其精辟透彻:“现代艺术运动常常被理解为艺术本身的堕落,因此,把这个艺术运动说成是一种净化力量可能显得似是而非。但是艺术运动的现状就是这样,而且,从塞尚决意‘面对自然实现他的感觉’的时候起,就一直是这样。在回溯整个运动时,尽管它有偏向与不规则之处,必须认为现代艺术运动是为消除精神堕落而作出的巨大努力,这种堕落,无论它采取建立幻想或抑制幻想的形式,感伤性或教条主义,对于感觉或经验仅仅是虚假的见证。我们的艺术家有时是激烈的或具有破坏性的,轻率的或急躁的,但是一般来说,他们意识到一个道德的问题,一个面对我们整个文明的道德的问题。”[39](P154)
(二)反向思维 拓展疆域
过去,西方习惯于从一个固定的视点来看问题,结果把本来是以悖论状态而存在的具有张力的事物二分化,绝对化,形成了一种“有我无你”,“势不两立”的单极思维模式。这种思维以权威为榜样,以传统为指归。曾大胆地反叛过雨果的尤奈斯库在一次对大学生演讲时深有感触地指出了这点:“我可以肯定,人们只思考那些思想大师们所允许思考的问题,只思考大师们思考过的问题,……只在别人强制他们思考的问题范围内打转转。”[40](P81)用这种思维方法来审视艺术的传统美学自然难免偏狭。“丑”作为一种否定的极端形式即反向的思维却透视了审美文明的负效应、负作用,负面价值和负面结果。它对审美文化的单向思维和独白话语进行了反拨。从而突破了思维的禁区,使人类思想进入一个创造性的新阶段。这种异质性思维沿着对象的结构逆向而入,直探底蕴,去揭示其中被有意无意遮掩的破绽,它是从肯定性追求到否定性体悟,为人们打开了通向未知世界之门。因此,当艺术家奉上不同于传统形态的现代艺术时,它就逼迫人们对其进行理论探讨。如果一味地固守传统,新生的现代艺术无疑是叛逆的,甚至是毫无价值的。但这只是回避而不是解决问题,症结之处在于为什么传统的观点不能修正?何况“传统”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今日之新潮可能成为明天之传统,而现在之传统又何尝不是过去之裂变呢?由此看来,萨尔瓦多•达利在维纳斯雕像的额头、双乳、肚腹、膝盖等处开了若干个抽屉的《带抽屉的维纳斯》,马迪尔•杜尚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彩色印刷品上用铅笔添上翘胡子和山羊胡须的《L.H.O.O.Q.》,就不完全是丑恶可恨的,其实,他们是以讽刺、亵渎和攻击的态度在向传统艺术和审美法则挑战。对此,布洛克的认识可谓独到又深刻:“那些把种种‘现成物’当作艺术品的人,实际上是在从事着一种非常严肃的事业。他们实际上是在扩大或重新创造人们的艺术概念。”[44](P9) 于是,1917年,当杜尚在小便瓷签上莫特的假名后以《泉》送去展览就具有非凡的意义。顺着杜尚开辟的路走下来,描绘一切琐碎平凡之物的波普艺术产生了;超越绘画平面限制的装置艺术,环境艺术产生了;以行为为主题的偶发艺术、身体艺术,行为艺术产生了;以自然为对象的大地艺术产生了。这些反艺术的行为,取消艺术的态度无一例外地是在艺术的名义下做的。换言之,他们想让艺术不是艺术的时候,心里想着的是要革新艺术,绝不是当真弃绝艺术。艺术不断求新的过程,作品没有尽头的尝试,体现了艺术家渴望一种不可能的纯粹,一种令人窒息的深刻。因此,丑对美否定的同时也就标示着美学领域的不断拓展。
这样,当我们说某对象是丑的,也就意味着对于否定性的审美活动的某种评价与判断的形成,审美活动中的负面因素的否定性价值的形成。人类原来无法道出的某种东西被道出了,原来未曾领会的某种价值关系被领会了。可见,丑是对于审美活动的负面因素所蕴含的否定性价值的意识。因此,对丑的张扬就不是说人类从此就变成了丑,而是说人类从此开辟了全新的美学语境。
(三)震撼身心 恢复本性
葆有惊异是重要的,但也是非常困难的。它的重要在于,惊异才能使我们真正地进入艺术。它的困难在于,倏忽即逝的惊异会转化为浅薄的好奇,只有长久的惊异才能将艺术转化为问题和洞见,并将人从实际在场事物引开,转向那亘古未思之物。法国现代著名作家吉约姆•阿波利奈尔是这样谈论惊异的:“新的一切都在于惊奇。新的思想的根源也在于惊奇,它是新思想中最活跃、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惊奇是强大的新生力量。正是由于惊奇,并由于新思想赋予惊奇以重要作用,新思想才有别于所有先前的艺术和文学运动。”[37](P52-53)“诗人不仅是美的代表者,他们同时也是,而且首先是真实的代表者,由于真实为诗人们打开通向神秘的未知世界的道路,因此惊奇、意外是现代诗歌主要动力之一。[37](P55)惊异是一种天真纯朴的心灵状态,它穿透一切为人熟视无睹的事物的外表,将人从一种自然态度或者日常性漠然与迟钝状态中唤醒,不抱任何隐秘目的地思考宇宙、天空、世界和人的存在。
然而,葆有惊异是困难的,面对人的辛劳,日复一日的琐碎事物,愈来愈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各种精密的知识体系和传统权威,无数的智力陷阱与诱惑,谁的惊异能持续得这么久呢?时代的务实风习,功利的考虑,博学和聪明,以及匆忙的算计和理智的谋划。这一切使得开启思之行经的“惊异”倏忽而逝。难怪法国作家阿拉贡会说:人们“对惊异事物”的“感受力统统消失殆尽了”,会自问:“我能长期具有那种对日新月异的感受力吗?”[29](P406)现代艺术正是针对“惊异”的匮乏,而用各种异于常态的“丑怪”之作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力,震撼力,让人在惊骇的状态下,集中注意,反思自身,苏醒生命,使灵魂不再在习惯的放射线下沉睡,使存在的真实境况瞬间清晰突显出来,使人的全部力量一下子异常猛烈地振奋起来。 这种灵魂的内在震撼,使感性个体受到剧烈的情感冲击,荡涤了人的生命情感的自然状态。这种灵魂的苏醒带来个体生命价值信仰的苏醒,使震颤的人心连带着整个生命获得新生。
因此,高更以单纯的颜色,随意表现出的带有情感夸张的《雅各与天使搏斗》在震惊人们的同时,用色彩感知触动了人的心灵深处。恰如他自己认为的:“色彩,正是象音乐同是颤动,是能够达到自然里所具有的最普遍的东西,因而也是最平凡的东西,这是内在的力。”[26](P232)同样,当马蒂斯和他的野兽派同道,用大红大绿等许多使当时感觉细腻的西方画家认为粗野而避免使用的色彩,构画“野兽”般的图画时,他给观众震动的就不仅仅是这种形式似乎反映出原始色彩的“野性”。更深地,它却接入了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琴弦。从这一意义上理解,我们说布列东道出了奇异的奥秘:“奇异的总是美的,任何东西只是奇异的就是美的;实在,除了奇异的,没有什么是美的。”[45](P66)可以说,现代艺术正是通过奇异怪诞来震惊人们,恢复本性的。
西班牙画家戈雅的绘画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的画给人的感受就令人在难以立即作出判断中去关注那远大未思之物:“大家传看着这些画,在这间静室里,登时就充满了这些似人非人的东西和怪物,像兽又像恶魔的东西形成了一片光怪陆离的景象。朋友们观看着,他们看到这些五光十色的形象尽管有他们的假面具,可是通过这些假面具可以看到比有血有肉的人更加真实的面孔。这些人是他们认识的,可是现在这些人的外衣却毫不留情地被揭掉了,他们披上了另一种非常难看的外衣。这些画中的形状可笑而又十分可怕的恶魔,尽是些奇形怪状的怪物,这些东西虽然是难以理解的,却使他们受到威胁,打动了他们的心弦,使他们感到阴森凄凉和莫名其妙但又足以深思,使他们感到下贱,阴险,仿佛很虔敬但又显得那么放肆,感到愉快天真但又显得那么无耻。”[46](P331)戈雅虽然不是“现代”艺术家,但其绘画却具有现代艺术的性质并深刻地启示了不少现代艺术家的创作。
文学中令人在震惊中接通本性的作品不乏其例,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的一切是那么阴冷、乏味、怪诞、残酷乃至荒谬绝伦,其间渗透着一种深深的情感衰退。这种彻底的冷漠性、反向性犹如一帖强力清醒剂,使失迷在单面性的现代人在震撼中向本性复归。正如荣格所说:“人类精神史的历程,便是要唤醒流淌在人类血液中的记忆而达到向完整的人的复归。……这个‘完整的人’由于当代人在他们的单面性中迷失了自身而被遗忘,但却正是这个完整的人在所有动荡、激变的时代曾经并将继续在上部的世界中引起震动。”[47](P176)
把握住了现代艺术灵魂的艺术家,透过那“丑的光辉”所看到的,正是现代人在重新觉醒中所产生的新的生命力的巨大冲击力。艺术家以丑的意象去震醒人们,从而将人被异化这一现实撕开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艺术成了人性觉醒的向度。因为在那荒诞的生活中,在彼此疏离的众生相中,在人人都丧失了自己的根、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异化世界中,惟有发现自己、发现人类变形的艺术家才是清醒的人。可以说,这发现荒诞、骚乱、丑陋、冷漠、死亡的艺术家是正常的人。可以说,在回归精神家园之途,现代艺术的深度直接成为人性的深度和人性觉醒的深度。可以说,现代艺术的丑正是用惊异触动他人在自我苦闷的逼迫中,解除了对人性的压抑从而跃入一个新的境界。
当然,以上诸点并不能说,我们已完全概括了现代艺术“审丑”的意义,但无疑地,它们可以证明丑并非全是无聊厌世,丑并非全是颠覆解构。丑陋、荒诞、抽象的现代艺术虽造成了人在美学感受层次上的断裂,但由于它在表现对象的开掘上比传统的描绘更能深入到意识的不同层面,探及意识的深层底蕴;它深刻反映了物质的富有与精神的困顿、人的心与物的尖锐对立以及现实的极端不合理性,证明了现代物质文明是以人性扭曲和精神异化为代价的;它帮助着人们认识现实,反观自身。现代艺术用受难的、令人战栗的语言所表现的如果说是一种异化状态,那么它正是一种抗议外在异化的内在异化,只有在这样的异化形态中,现代艺术才控诉了异化,否定了现实的压抑性统治,用自戕的方式禀承拯救。现代艺术家创造了一种反向性艺术,以荒谬古怪的物质现实与非现实来歪曲那曾被歪曲的美和意义,以丑的意象去揭示人类的尴尬处境,从而将人从异化的现实中撕裂开来,从而把艺术的叩问导向那悠远神秘的本根,把艺术的追思导向那不可表现的领地。在自我痛苦和惶恐的挣扎中,在失望和追求的煎熬中,现代艺术通过震醒人们,透射了几丝艺术对人的灵性和生命力看护的情思。
结 语
在肯定现代艺术的美学意义之后,我们又必须再回过头来反思。的确,现代艺术以其对创造潜能的极度发挥,对社会弊病的充分展示,对技巧手法的无尽求新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给人们拓展了一片全新的美学空间。但这种“前进”和“发展”往往是以极端的法则不断推演的,在极端本身实现之时,也往往是其探索方向消亡之际。这构成了一个悖论:要么又回到原点,进行新一轮演练;要么只好“就此打住”。这也许是许多人惊呼“艺术终结”和“艺术死亡”的原因吧!但我们认为,艺术作为表现人和世界的语言而言,是不会“终结”和“死亡”的,除非人本身不存在。只要人类存在,就会有对这种语言的吁求,也就会有艺术。正如杜夫海纳所说:“艺术永远是人对自然的第一声回答。象这样,经过挣扎和痛苦,躁动在即将临盆的世界的腹中,艺术可能仍然是幸运的,而且有着美好的未来。”[48](P202)因此,现代艺术并非是艺术的末日,而是呼唤重新协调人与世界关系的开端。从这种角度看,所谓“美的艺术”与“丑的艺术”可谓殊途同归。我们对现代艺术的“美”或“丑”争执不休时,其实抓住的已不是艺术的本质,而是“美”或“丑’的形式了,这正如海德格尔讲人们在执着“存在者”的同时却遗忘了“存在”本身一样。
然而,“形式”与“本真”又是浑然一体的,并不能截然分开,本真要借形式来体现,形式有时就是本真。此种艺术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就容易造成鱼龙混珠、泥沙俱下的情况,这也是现代艺术具有美学二重性的地方。可以说,现代派文艺家在社会态度、审美理解和艺术表现等各方面,都表现出十分显著和非常深刻的双重性。因此,对于现代艺术,我们还需要认真严肃地加以考辨,不能一味棒杀,也不能过分高扬,而要辩证地予以张扬或摈弃。特别是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时期,正需要人们用理性去挖掘潜力,奉献力量的当下时刻,对于浸淫在非理性哲学里的西方现代艺术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客观的态度,除了充分肯定其“审丑”的价值外,还应注意到其本身固有的缺陷和不足。而对国内当代某些东施效颦似的并没有西方艺术家真正心灵拷问的纯原欲展示的粗糙之作,更应持怀疑和探究的态度!相反,对我国传统美学中丰富而深刻的“审丑”思想与“审丑”表现则需认真挖掘和弘扬。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不拒绝借鉴也不盲目趋时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艺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注释:
[1]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国外社会科学[J].1978,
(4):38.
[4]周来祥.古代的美 近代的美 现代的美[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栾栋.感性学发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柳鸣
九.黑色幽默经典小说选[Z].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5.
[7]柳鸣
九.未来主义 超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马克思恩格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16]洪谦.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7]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8]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20]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1]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22]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第二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23]列奥纳多•达•芬奇.芬奇论绘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24]莱辛.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5]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7]自然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8]弗拉姆.马蒂斯论艺术[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7.
[29]张秉真,黄晋凯.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0]库列科娃.哲学与现代派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31]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2]葛塞尔.罗丹艺术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
[3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
[34]王宁,顾明栋.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5]萨特.词语[M].北京:三联书店,1989.
[36]奥威尔.奥威尔经典文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
[37]王忠琪.法国作家论文学[C].北京:三联书店,1984.
[38]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
[39]赫伯特•里德.现代绘画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40]黄晋凯.荒诞派戏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42]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43]奇普:塞尚、凡•高、高更通信录[Z].桂林:广西师范出版社,2002.
[44]布洛克.美学新解[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5]Herschel Chipp.我们向何处去[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46]叶列娜.哥雅传[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47]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7.
[48]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春天
- 最美丽的季节
- 秋天
- 我的家乡
- 书房
- 橱柜里的餐具
- 我的小天地
- 游大夫山
- My Chinese New Year
- 秋天
- 书
- 我是海中小龙女
- 日记一则
- 炸土豆花
- My favourite sea animal(我喜爱的海底动物)
- 劳动派遣关系中的雇主替代责任研究_法学理论论文(1)
- 关于行政诉讼协调制度的思考_法学理论论文(1)
- 居住区绿化和树种选择
- 以人为本,营造最佳人居环境
- 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原则
- 浅谈视觉语言在包装中的运用
- 成都市住宅小区园林绿化现状调查
- 浅析商品包装设计与消费心理
- 探寻中国法官职业化中的非职业化因素_法学理论论文(1)
- 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_法学理论论文(1)
- 善打“名人”牌,强化广告效果
- 居住区绿化组织空间的常用方法
- 论我国证人权利保障体系之完善_法学理论论文(1)
- 浅谈无权处分_法学理论论文(1)
- 法律职业中的性别问题研究_法学理论论文(1)
- 《长城》1
- 《乌塔》
- 《搭石》1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2
- 《长城》2
- 《颐和园》2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 《卡罗纳》
- 《搭石》2
- 《秦兵马俑》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2
- 《电脑住宅》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1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母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