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英语口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试论英语口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试论英语口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口译教学 局限性 跨意识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口译在实际的交流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然而,口译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传入、接受、处理、输出的过程,而是一个以文化作为依托框架的信息加工过程,并以此来达到更好地增进交流的目标。因此,在口译教学中纳入对跨文化的培养不仅仅是口译技能掌握的需要,也是保证交流环节准确性、得体性的固有要求。

1 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什么是?从语言的功能角度看,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产生于劳动,实现社交交流,语言的这些特点就使得语言承载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更多的,是其本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方面。很多语言学家纷纷指出,如果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是一个最佳的切入点。这是因为,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发展变化中的各种文化因素也会透过语言的性变化体现出来,比如英语中的“taboo”现象以及宗教的产生对语言词汇系统带来的巨大影响。所有这些都说明,要达到英语口译交流的最佳境界,必须加强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文化知识的背景下实现更好的交流效果。

国际上著名的口译专家Danie Gile曾经说过:“译员就是演员,性地将从原语中接收到的相关信息,在舞台上传递给听众。”这里所说的艺术性,便是强调口译人员不仅仅是死板的机器,而是对录入的信息进行有效性的加工处理者,而这加工处理的工具便是口译人员自身对语言背后相关文化的熟练掌握程度。

王佐良也说过:“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去解释。”从以上诸多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只有切实地加强英语口译教学中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我们才能克服交流中的障碍,更好地掌握口译技术,打造口译艺术,促进中外交流。

2 当前跨文化意识在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局限性

2.1 目前英语口语教学对知识的应用趋于被动,使现有的英语口语教学难以满足口译交流的目标对口译人员提出的高要求。实际的口译知识习得应该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过程,即教师不但要从知识层面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教授,还要帮助学生获得固有的口译技能及操作原则。然而,面对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现代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着,现有的知识体系如果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就会使得学生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与时代脱节,再加上本身实际口译训练的不足,就更加难以达到高水平口译的要求。

2.2 口译及相关文化知识的实践性应用得不到有效的重视。口译不仅仅是一个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相关文化知识下的非自发性、能动性的交流过程。但是,英语口译教学中常常忽略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很多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十分丰富,但是一旦进行口译演练,往往无从下手。因此,在英语口译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在文化与口译技能的结合应用的前提下,也不能忽视增加实际经验的积累。

2.3 知识系统离散化,方向性不明确。当前英语口译教学中的知识系统往往是广泛而方向性缺失,就文化现象而解释,没有突出来教学中最有意义的文化核心。虽然,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全面地而又深入的把握一种语言背后其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是,我们必须把握住其文化的价值内核。比如英语,从语言学角度,它便从属于印欧语系,而在印欧文化中的大多数民族都会侧重于抽象思维,理性思考,性强。所以类推而来,便可知道英美文化的特点了。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则更注重形象思维,侧重直观感受,讲究意境。这无疑对我们的口译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另外,在把握文化的核心中,还包括对文化的价值观的学习,比如“fame”一词,在培根的随笔集残篇《of fame》中应在该译为《论谣言》,而不是《论名声》。因为在词源中,“fame”一词产生于罗马神话中一个制造谣言的女神的名字,所以就具有的贬义的色彩。这些都是透过语言现象去挖掘其语言背后文化内涵的核心所得到的。这也就要求,英语口语教学的文化内容不能过于泛化,而应该有目标、有条理、有重心,真正地起到对学生口译知识习得的指导性作用。

3 英语口译教学的相关性建议

就怎样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Byram认为首先应该学习文化,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化现象的前因后果,对文化的内涵作出相关解释,最后亲身进入到文化环境中去感受,提升并完善自己,最终完成跨文化教学。除此之外,语言学家林汝昌也指出,文化的导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消除学习中存在的理解以及应用的文化障碍、较为系统的文化导入、引入更为广泛的文化内容。参考后者的分类方法,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的指导性建议:

3.1 消除外语学习中存在的影响理解和使用的文化障碍。在十九世纪中后期,著名的语言测试学家Lado曾经在《Language Testing》中把语言能力分为语音、句法、词汇以及文化四个部分。他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分析角度为我们英语口译教学的措施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性意义。首先,我们可以在初级阶段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词汇或者是词组后面的文化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去思考。然后,在选材上多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比如New York times诸类的权威性报刊,把握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更新完善学生的文化和技能知识的储备系统。

3.2 有系统地文化知识导入。这需要我们明确教学的目的,保证方向性明确。比如在社交礼仪的相关知识环节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思维差异”的观念,正确把握文化内涵的不同。比如,在中国文化中,“老年人”只是指年龄较高的一组社会群体,意义偏于中性。但是在英语中,则是指年纪大、毫无用处的人。另外,在宴请礼仪文化中,中国人通常会说“招待不周,多多包涵”,但是这种谦虚的表达方式在英美文化中不被认可的。他们会想,招待不周,为什么还要请我们呢?还有,在生活礼仪方面,英语欧美人更加倾向于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因此他们更愿意接受别人的赞美,并回之以“Thank you”,而不是中国性思维反应:“No,I can do it better.”

3.3 广泛性知识的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不能一味地侧重对的学习。因为口译的交流本来就是一个双向性的过程,而且加上中国近年来国际地位的提升,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我们也必须注重对中国文化的把握。中国诸多的成语、谚语、寓言以其独特的特点,对口译人员的翻译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可以翻译为“a thousand-li journey begins with the first step”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其字面的意思。推行广泛性知识的导入,要求我们既要区别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又要寻找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口译推到艺术的境界。

4 结语

口译人员,作为交际双方的媒介,在不同的文化中穿梭,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意识和敏感度才能更好地促进口译的交流过程。在日常的口译教学中,我们要实施实践性家教学,使得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相关语境,获得经验的积累,而不仅仅是对书本文化知识的把握。通过以上指导性建议的开展,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额文化学习意识,增加文化敏感度,克服文化交流中的相关障碍,最终真正地提高口译水平。

参考文献 [2] 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

(3)

[3] 赵雯.基础职业指导书[M].北京:出版社,2004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妈妈的爱是大海
迎奥运
我家的小金鱼
松柏
贴鼻子
活泼的小女孩
未来的米格—38
美丽的校园
第一次放风筝
给妈妈的一封信
快乐交响曲
笔袋“TWEETY”的自述
金色的秋天
未来的水果
污染环境的结果
十佳宣传委员评选申请书
“十佳学生干部”申请书
优秀班集体申请书
经济适用房申请
加工资申请报告
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书
公司试用员工转正申请
学院学生社团成立申请书
大学助学贷款申请书
全运会志愿者申请书
助学贷款申请表及申请材料
农村学生的国家助学金申请
优秀学生干部申请书
2011年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书
国家助学奖学金申请书
郑家栋涉嫌什么罪(1)论文
园林硬景地面的施工工艺
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有关要求及造价与成本控制
浅谈水在景观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试论城市房屋拆迁补偿_法学理论论文(1)
园林工程投标策略
浅析城市绿地的日常养护
学术规范化与学术环境的建构(1)论文
弹性塑胶地坪设计做法
论环境法律责任_法学理论论文(1)
浅析深圳市道路绿化特点
建筑艺术中的法律精神_法学理论论文(1)
园林绿化种植的施工放线
浅谈公司的社会责任_法学理论论文(1)
违法侵害违法物品应如何定性之分析_法学理论论文(1)
《日月潭》第二段的语言文字训练教案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教案
《坐井观天》教案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
《草原》教案
《燕子》教案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之二
《坐井观天》教案
《荷花》教案
《她是我的朋友》教案
《回声》教案
《坐井观天》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案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之五
《快乐的节日》练习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