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以“联”行事—对联与言语行为理论

试论以“联”行事—对联与言语行为理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试论以“联”行事—对联与言语行为理论

论文关键词:对联 言语行为 以“联”行事

论文摘要:历来时联被定性为文字笔墨游戏、样式、民间文学、形式等,这些观点大都是从丈学、、民俗学等角度进行审视。对联是一种对称、简短、诗性的言语行为模式,对联的使用实质上是:以“联”行事,传达特定的交际意图和执行特定的施事行为。对联的使用遵循了“言语求美策略”,是形式美和实用美的统一。

在中国有一个成语叫“言行一致”,实际上是把“言”与“行”当成两个对立的范畴,而在学界则是把二者统一成“言语行为”。它源于英国家奥斯汀(Austin )的言语行为理论,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说话就是做事” ( tosay something is to do something),即认为说话人就是通过说话来做事。同时,说话人实施了三个言语行为:言事行为(1o-cutionary act ),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 ),成事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其中,施事行为是奥斯汀理论构建的核心,即说话人旨在通过话语实施某个交际目的或者执行某个特定功能的行为。

对联指的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它由上下两部分字数相等、内容相连、相互对仗、结构相同、平仄相协、语意相关的句子组成。对联可以分为春联、喜庆联、行业联、挽联、劝勉联等,其功能涵盖、、军事、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出歌颂、揭露、讽喻、褒贬、劝勉、哀挽、庆贺等强大的社会语用功能。笔者认为对联的使用实质上是:以“联”行事,传达特定的交际意图和执行特定的施事行为。比如许多学校的教室里可以看到这样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以“联”行事,老师用对联作为交际的媒介来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国家大事”。

一、以“联”行事的理解

在以“联”行事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联语往往表示两个语义层面:一是句法机构明确表示出来的句法意义(即字面意义);二是隐藏在字面意义后面的隐含意义(即言外之意)。

1.字面意义。例如:时任最高人院院长的董必武在1955年金秋时节,路过兰州时,听取政法部门汇报完一个案件之后,认为此案处理不当,建议重新,并挥毫题了一副对联:“提高警惕,肃清一切特务分子;防止偏差,不要冤枉一个好人”。此联按字面意义就可以理解,即实施了一个表达命令或建议功能的言语行为。

2.上下文语境对意义的明朗。比如:“庭前花未发;阁下李先生”。如果把后一句单独地抽出来,那么,它所表示的命题就是不确定的,既可以表达“尊称为阁下的李先生”,也可以表达“楼阁下的李树先开了花”,由此产生了歧义,但如果联系上下文,放在“庭前花未发”一句之后,它自然就只有一种解释:表示“楼阁下的李树先开了花”。

3.社会语境下才能确定意义。例如:1940年夏秋之际,陈毅率新四军一部挺进苏北,在黄桥、姜堰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为了团结各界人士抗日,他拜访了当地爱国老人韩国钧。韩曾两任江苏省长,并一度兼领督军,对军阀混战深恶痛绝,但对共产党能否真正捐弃前嫌与国民党真诚合作尚存疑虑。韩出于试探,诵一上联(带有明显交际目的的言语活动,让陈毅对出下联):“陈韩陈韩,分二层含二心。”陈笑着对到:“谁说我们分二层含二心?请听下联:国共国共,同一国共一天”。陈毅知道这是一语双关,“层”关“陈”,“含”关“韩”,这是从字面上理解的第一步,马上,他联系到上面提到的当时的形势和语境,从而推断出韩国钧是在有意试探国共合作的可能性。这就是根据当时的社会语境及其说话人双方的背景知识由话语的表层含义推导出其深层含义。

二、以“联”行事遵循了“言语求美策略”

“言语求美策略”,指的是为实现美化言语活动的需要,说话人主动或被动使用某种手段和策略。人们在一切言语行为和言语活动中,总要从实用和双重价值选择某个言语表达实体。审美和实用即言语美的两个基本品性:一方面说话人在恰当的语境中选择了恰当的话语,即话语的安排既适合社会背景又适合语篇背景(上下语、上下文);另一方面说话人在语言形式上选择了优美的音韵和适当的节奏,选择了符合形式法则的言语表达实体。由于对联短小精悍的形制,音韵和谐的节律,整齐对称的美感,集欣赏性、实用性于一体,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以“联”行事正是“言语求美律”的体现,是言语美和语言美的统一。关于对联形式美的讨论比比皆是,为节省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我们也经常看到语用失误的例子,例如某和某公司联合印制并准备向群众派送这样的广告春联:“存款有备无患:保险转危为安”。一个“患”和一个“危”字,用在过春节时是很不吉利的,语境下不符合人们心理,恐怕没有哪一户人家愿领取甚至挂在大门上。

再如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也有这样一道试题,给出上联,要求对出下联:“扫千年旧习”,据说有一个学生对出这样的下联:“树火化新风”,“火化”很明显不符合过年喜庆、吉祥的语境,该生违反了“言语求美策略”中的“实用美”,即在适当的时间、场合说了不适当的话语。使用“树一代新风”或“奏一曲新歌”等就比较恰当。

三、结语

将对联定性为文字笔墨游戏、民间文学、艺术形式等,这样的定义不够准确,也不够全面。笔者认为,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审视对联,即以“联”行事,更能揭示出对联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强大的交际和实用功能。对联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体现了国人独特的言语行为模式,是“言”与“行”的统一,往往传达出特定的交际意图和语用功能。对联的使用是“言语求美策略”的体现。本文的发现只是研究的一个起点,在今后的对联研究中,更应注重从文化和语用的角度去补充和丰富对联的理论和实践发展。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难望的一次考试
相信自己
石头的故事
让自己奔跑起来
信赖
画皮背后的黑色面孔
元旦之作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难忘那张灿烂的脸
难忘的回忆
自述
元旦的到来
梦中的美景
我的中国心
这就是我
2008年人大宣传工作总结
2008年客服工作总结
石油公司加油员的演讲稿
2008年培训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2008年工作总结报告
2008年文娱部工作总结
2009年工作计划
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个人月工作总结
创安工作总结
2008年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工作总结
期中工作总结
2008年党务工作总结
2008年业务工作总结
比喻生动 2014年6期
走进寡妇墓
新冷战时代
不做瘦马 2014年6期
别买二手车
威风凛凛 2014年4期
现代北京 2014年6期
小镇博物馆
我在梦见你
搞笑签名档
理想的你 2014年12期
知己知彼 2014年12期
三种人生 2014年12期
早看过了 2014年6期
漫画与幽默
点拨有时是价值引导──《渔夫的故事》教学随笔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中巧妙的结构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渔夫的故事》教学片段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的课后习题
用心感悟——《桂林山水》教学片段
四年级下册 《古诗词三首》学习指导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课文中的成语解读
我们的课能否这样上──《渔夫的故事》教学随笔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