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语用移情、跨文化交际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浅谈语用移情、跨文化交际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谈语用移情、跨文化交际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语用移情 跨交际 第二习得 教学

论文摘要:语用移情指语言习得者将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入到对方的文化中去,它要求语言学习者在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必须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将其作为交际的背景知识进行言语交际,因此它是语言习得的较高层次。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第二语言习得.并将如何培养语言学习者的语用移情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如何把这些意识运用于外语教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引言

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这句话的英文译文却有不同的版本。我们选取较为普遍的两种译文来作个比较。其一为杨宪益夫妇的“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tcookamealwithoutriee”.而另一种则是D.Hawkes的“Eventeh cleveresthouseiwfecannotmakebreadwithoutlfour”。杨的根据中国文化选词,易于被中国读者接受,而Hawkcs则根据西方的文化将riee(米)改成lfow(面粉),这更易被使用的西方读者所理解。由此可见。语言的运用与理解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误解,认为学习一门外语就仅仅是掌握—套发音、语法规则和一大堆的词汇,只要这样就能得心应手的用外语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下。中国的外语教学一直只注重对语言形式的传授。而忽视语言形式的运用以及文化背景、文化差异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结果就是语言习得者常常犯理解上的错误和出现运用上的不得体。例如:笔者在读初中时,有一个同学收到在外地读书的笔友的来信,信中称呼为“Dear”,落款是“Yours”,被大家译成中文就是“亲爱的”、“你的”。于是一时问“—信激起千层浪”,弄得是满城风雨,同学们取笑她,班主任也批评她早恋。而后来我们才知道其实她的这位笔友也是一个女生。

此外。在笔者就读的中学还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一位美国来的学者初次来我校参观访问,临别前被邀请出席由校方组织的师生座谈会。会间.一位教师竟当着所有人的面问他一年的薪水能拿到多少!这位学者感到非常突然,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本想含糊其词,但又恐失礼,最后只好支支吾吾的说了实情.弄得当时的会场气氛很是尴尬。而该学者在会议结束离开时,大有如释重负之感,唯恐再呆下去又会遭遇什么难堪之事。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前者被弄得啼笑皆非的原因是信息获得者没有设身处地的站在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中来理解“Dear”、“Yours”;而后者则在于问话人没有考虑到受话人的社会习惯。因此,我们认为:外语教学在教授语言形式(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的同时,应该让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养成站在对方的文化、社会背景中进行言语交际的习惯。

二、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既然一个的与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也各不相同,不同文化之间若要发生交际。就必然会出现从一个文化跨越另一个文化的交际过程,也就是接受对方文化、设身处地的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理解并表达.这就是所谓的语用移情。

三、语用移情与二语习得

语用移情是指言语交际的双方情感相通,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编码或者解码。将语用移情运用于第二语言爿得便是让语言学习者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设身处地的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例如:一位外国删友赞扬你说:“Yourhandwritingisredrgood(你的字写得真好)”。对此我们应首先了解对方的习惯——西方人常遵循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即讲真话。而我们中国人却倾向于遵守礼貌原则,即谦虚。因此,为了使交际有效的进行下去,我们应站在对方的角度.根据对方的文化习惯采用“Thankyou”或“Iarngladyoulikeit”作为回答。假如我们根据中国的习惯用“No。notatall”或“Idon’tthinkSO”回答,对方会以为他说错了什么或是你不赞同他而使交际中断。这种不置身于对方文化而造成的交际中断的原因,我们称为语用失误。

我们知道.语用失误可以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fail.1ira)。语用——语言失误指学爿者没有移情.而将本族语中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目的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例如在中国,上课铃响,教师走进教室,学生起立并齐声喊“老师好!”在这里。“老师”不仪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在中,“teacher”却绝不可以用作称呼语。更不是尊称。社交——语用失误指学习者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涉及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与义务.人们的价值观念等。例如。初学英语者跟说英语的本族人见面打招呼时说“Wherealeyougoing?”或“Haveyouhadyourmeal?”。会使对方觉得你太过关心以至多管闲事。但若我们改成…Itsaniceday,isn’tit?”或“Howareyou?”之类的话作为寒暄,就十分得体。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运用语用移情。美国语言学家Hanvey认为必须经历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表面的明显的文化特征的识别.人们的反应通常是对这些特征感到新奇和富有异国情调;第二阶段是对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的文化特征的识别,反应通常是认为不可相信难以接受;第三阶段与第二阶段相似,但通过理性分析人们会认识到,文化特征是可信的;第四阶段是指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也就是说由于极其熟悉该文化而认为一切都能接受,即思想感情已经融合到对方的文化中,这就适于语用移情(pragmaticempathy)。

四、语用移情、跨文化交际与教学

近些年来。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我国外语学界在教学中对外语国的文化因素日益重视。并在实践中有所体现:外语专业本科、研究生层次的教学大纲对于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知识提出了具体要求。交际功能是语言的基本功能,因而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我们必须增强文化意识,注意语言的实际运用。否则,语言学习者会误以为文化的基本因素是共同的.进而忽视文化的差异,而把自己的文化习俗搬到目的语的使用场合上,造成许多的不妥、误会与冲突。这是因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与文化进行交际时,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自己的语言与文化中所拥有的东西,在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与文化中都不具备。甚至相悖:而自己语言与文化中所没有的东西,在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与文化中却能找到;或是两者中都拥有某一东西,但在表达方式和用法上却不尽相同。例如:在称呼方面,中的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等在英语中只有一个称谓词“uncle”与其对应。再如,“ambitious”(有野心的)这个词,在英语中时褒义词,而在汉语中却多为贬义。因此,只有意识到了文化差异,学习者才能有效的达到语用移情。那么怎样才能把文化知识贯穿于语言习得的始终,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从而达到语用移情的目的呢?对此,语言工作者们已经提出并实现了许多办法,如美国语言学家Allen和Vlaette没置了各种教学方法,如介绍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节日等。语言学家Robinett则认为学语言的最佳是身处目的语的国家里。这样。“语言学爿者就沉浸在该文化中。有机会直接观察使用语言的各种场合”。当然,Robinett所说的这种方法。对学习外语的中国人来说是难以实现的。那么.怎样才能习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呢?经过在教学中的实践摸索。笔者认为:

首先,要着手分析词汇和语法的外在含义,即社会含义,在课堂中运用语境的启示、上下文的揭示、直观教具、教师的讲解以及在课外举办文化知识讲座等手段来提高和加强学习者对语言的内在理解。如“meal”这个词。美国教学法专家Fries认为:如果语言学习者不了解文化背景。甚至连一句简单的“Tomishav.inghismea1."(Tom在吃饭)也不能真正的理解。Tom是哪国人.什么时候吃饭,饭都吃些什么。吃饭时通常做些什么,这一切确实与文化是分不开的。因为美国的、英国的和欧洲大陆的正餐和中国的正餐是截然不同的。而教师作为跨文化的重要的解释者和者,在对文化传播与解释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具备更高的跨文化意识。

其次。要把教学背景知识结合起来。逐渐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培养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而且也要培养它们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即站在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语言交际。换言之,也就是不仅让学习者熟悉地掌握语言形式,而且让他们学会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中正确、得体的运用语言。尤其是当涉及那些诸如年龄、信仰、婚姻状况和收入之类的所谓“非自由话题”。

再者,在教材编写中,应注意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教学法专家StephenC.Dunnett认为课本编写者应不断的把有关文化方面的知识注入每一篇课文中。但在以往的甚至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一些教材中。我们经常可以找到中国式的对话.如:

A:What’syourname?(你叫什么名字?)

B:MynallleisWangLing.(我叫王玲。)

A:Howoldlaeyou?(你多大了?)

B:Ia,m19.(我19岁了。)

A:Howmanypeoplearethereinyourfamily?(你家里有几口人?)

B:Thereare4.(有4口人。)

诸如词类的话题就是我们所说的“非自由话题”。也许在课堂上与同学操练时,这样的话题是很平常的,但在同说英语的本族人交流时,向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合适的。尽管学生掌握了绝对正确的语言形式,但用在不当的场合,没有注意到对方的文化习惯,就达不到应有的交际目的,而且。这样会给人以语言不地道的印象。

五、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与阐释我们知道,语言的理解及运用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现象,因此,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要不断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用移情意识。当把语用移情用于言语交际时。学习者必须遵循以下步骤:一、首先要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包括知识、信仰、、习俗、、等;二、通过比较、分析、重复、记忆等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对方的文化;三、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编码或解码。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的做到有的放矢,全面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紧张的英语竞赛
可以增加知识的小游戏
梅花
心情
难忘的早读
第一次洗碗
我学会了溜冰
熊猫
第一次做家务
如诗的春天
妈妈的爱
我的痛苦
我的烦恼
校园的那株紫藤树
施州大桥
集成电路引线焊接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
变频器应用中的干扰及其抑制
变电站直流监控系统的实现
火电厂蒸汽伴热与电伴热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物流现代化及其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
一种提高电缆载流量的管道填充介质
沙角C电厂事故顺序记录的通道组态分析及整改
提高继电保护运行的可靠性
因特网和内联网技术在供电企业的应用
茂名热电厂直流系统屏更新改造设计方案浅析
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继电保护的探讨
110kV电网计算机整定计算新方案—准专家系统模式
二级调压器的选型
智能楼宇的电气保护与接地
《呼风唤雨的世纪》议课实录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建议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一课时(初稿)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一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
《电脑住宅》教学反思1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飞向蓝天的恐龙》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学设计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呼风唤雨的世纪》难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