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语用移情与文学翻译之异化策略

关于语用移情与文学翻译之异化策略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关于语用移情与文学翻译之异化策略

论文关键词: 差异性 语用移情 异化

论文摘要:文学作品与文学译作生存于两个不同的语境,而无所不在的文化语境使得差异性在文学翻译中显得尤为突出。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正确处理翻译中的差异性问题已成为翻译界一个新的关注点。文章以贾平凹的小说《浮躁》与其英译本rubulence中的英译为例,从语用移情的角度出发,对汉英文学翻译之异化策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了对比分析,认为异化策略有助于不同的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文化全球化的讨论也日趋热烈。然而,文化全球化的内涵是文化的性特征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并非文化的统一。面对这一新的发展动态,我国翻译研究的文化价值取向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张柏然教授认为,中国21世纪的译学研究应将“对实际翻译活动中的‘纯翻译问题’的关注拓展为对现实个体和整个民族命运的关怀,为百姓和民族文化的新生寻求适合的翻译策略”孙。本文以《浮躁》与其英译本中文化意象的“异化”与“归化”译文为例,运用跨文化交际的语用移情理论,就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与翻译策略的选择作以粗浅的探讨。

一、移情作用与语用移情

1.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原是一个和学概念,由德国费舍尔父子最早提出,用以说明时人的心理活动。他们认为,只有人移入感情到对象上去,才能使其审美活动达到最完美的阶段。这一概念后来被广泛应用到人际交往中,意指设身处地解他人。移情心理会使交际者变得更加宽容,更容易接受不同的个人,认可不同的文化和观点。

2.语用移情

“语用学所关心的是说话人(或者)所传递的和听话人(或读者)所理解的意义”(Pragmaticsisconcenredwiththestudyofmeaningas communicated by a speaker(orwriter)nadinterpretedbyalistener(orreader)。何自然先生将移情的概念借用到语用学领域,指言语交际的一方如何刻意对另一方吐露心声,表达用意,听话人或读者又如何设身处地地来理解说话人或写作者的意图和心态口。

3.语用移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汉英跨文化交际主要是指中国人如何用英语同英语本族人进行交际,以及英语本族人是否容忍以英语为的中国人所表达的不完全地道的话语。由于语言交际不仅涉及语言本身的各个层面,还更多地涉及交际双方所处的和现实,因此为了实现交际的成功,双方必须使自己的语言顺应环境,并根据环境去顺应语言。假如交际的环境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作为以英语为外语的中国人,我们会尽可能用正确、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如果交谈内容与中国国情和文化密切相关,那么所谓地道英语便无从谈起了。这时,成功的交际就必须依赖于英语本族人心理上的移情作用。既然身在中国,交际中的英语本族人能够入乡随俗,尊重异国的国情和文化,做出语用移情,容忍和接受这些对中国特有事物的“不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

总之,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移情要求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有意识地摆脱本民族的束缚和影响,将自己置身于另一种语言文化模式中,主动如实地领悟和欣赏该语言和文化,从而帮助交际获得成功。

二、汉英之异化策略

翻译作为跨交际的桥梁,其过程必然涉及两种文化。周志培将翻译中的文化问题作了大小之划分。翻译中的大文化就是文本整体所反映的或蕴含的文化。翻译中的小文化(亦称文化因素),是蕴涵在词语或表达法(包括谚语、成语、俗语等)中的文化“¨蚰”,如《浮躁》中的“忙处加楔”、“吃在碗里看在锅里”等所反映出的文化,属于小文化的范畴。文学作品中的小文化,在翻译中可以转换,也可以移植。转换就是以目的语文化所固有的形象去替代原文中的文化形象,转换的结果使原文的文化意象发生了顺应改变,以目的语形象替代源语文化形象的目的在于使译文适应目的语读者,顺应译语文化而被接受,这种替代和调整的翻译策略称之为归化(domestication)。移植则是将源语的文化意象或形式移植到目的语文本中,其结果将使译语的文化由于进入了外来文化因素而产生某种变异,这种变异称之为异化(foreignization)t487),异化的目的在于使目的语读者尽可能多地接触到与母语不同的源语文本中的异域文化意象和相对陌生的表现形式。

1.异化的必要性

许建平、张荣曦在论述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周总理陪外宾看《梁祝》。译员向外宾介绍剧情时说了半天客人仍似懂非懂。周总理见状哈哈一笑说道,这就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位作者将周总理诙谐机智的谈吐称作是“我国外交译事中的归化杰作”¨解。虽然两部作品都是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但两者的故事情节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却大不相同。从文化交流的目的考虑,以文化中的固有形象替代言中的文化形象,似有不甚贴切之嫌。因为这不但不利于译文读者对汉语文化实质的了解,影响我国本土文化的,而且由于译文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大相径庭,而歪曲了我们的民族形象。两位作者还指出,“以外国读者群体为对象的汉译英则宜走归化之路。理想的汉译英翻译作品应当尽量向英语靠拢,以符合英语语言文化的习惯表达法。”因为“外国读者对中国及其语言文化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如中国读者对外国语言文化的了解”。汉英翻译中被移植进译语的文化因素从语言应用的角度对于译文读者可能一时不习惯,但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西方人也在逐渐了解中国的语言与文化。例如美国的《时代周刊》将毛主席所倡导的“百花齐放”和江主席所提倡的“讲”分别表达为“letahundredlfowersbloom’和‘talkpolitics’。

翻译是不同文化的交流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寻求不同文化间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必须是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为基础的融合。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就必须尽最大可能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质和差异性。英汉翻译作为英汉两种文化交际的桥梁,我们不仅对内要“拿来”,要适当吸收一些英语文化的异质成分,对外也要“送去”。季羡林先生说得好,“今天我们的文学也能帮助外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他们不来拿,我们只有‘送去’,这就是我的‘送去主义’。我们的文学要“送去”,而文化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精髓当然也要跟着文学一同送出去。

罗进德先生指出:对外介绍我国文化,扩大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是信息时代中国上第四次翻译高潮的历史任务。如果我们的汉译英文学翻译一味地走归化之路,我们何以实现我们的“送去主义”,又何以能对外展示中华民族文化之民族特征?因此,文学翻译的汉译英也应该采用英译汉的异化策略,即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尽量采取异化策略,将汉语言的文化特征尽可能移植到目的语英语中去,即尽量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文化的特异形象。从策略上讲,就是将源语与译语的语言符号转换拓展为对该民族文化内涵的移植。这一原则与策略在英汉的翻译实践中已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经过努力,这种策略也会在汉译英的翻译中获得成功。因为异化的策略不仅能满足译入语读者接受异域文化的阅读期待,而且也是翻译乃文化交流之桥梁的释然。异化翻译对译入语民族的文化、语言及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各个民族发展史中都是有目共睹的。因为翻译是因民族的发展需要而诞生,自然要以促进民族发展而延续。因此,打破自我封闭,坚持既要“请进来”,还要“送出去”的原则,才是新时期中国翻译及翻译研究的真正使命文化交流是在不同文化的不断碰撞冲突中从陌生逐渐相知,相互理解,相互依存和交融的。

2.从语用移情的角度看异化的可能性

孙致礼先生认为,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性问题,基本策略有两种:一是“融化”,一是“活现”阳¨蚰。所谓“融化”,就是一味地用译语的文化品位取代源语的文化品位,如英者Hawks翻译《红楼梦》时把“阿弥陀佛”译成“Godblessmysoul!”,用基督教文化代替了中国的佛教文化,很可能让西方的普通读者认为中国人也信奉上帝。这样的做法“以假象,假信息蒙骗译文读者”。¨埘。“活现”则要求译者以一种开放、尊重的心态去面对文化的差异性,尽可能地将异域文化的差异性真实地移植到目的语文化之中,使其以“异者”的文化身份出现,并融入译语主体文化之中同生共处。

例3“龙生龙凤生风,老鼠儿子能打洞,这小子就杀了人!’’n翱Adragon’Ssonisadragon,aphoenix’ssonisaphoenix,na darat’Ssonknowshowtodigaholeintheground.Sohemurderedher!,,例4“即就还有一个名额,狼多肉少,能争得我吗?’’‘。“Thatonlyleavesonerela opening.na dthereraeplentyofpigsatthetrough,SOwhatmychna ces?’’

语用翻译观认为,翻译应该使原文和译文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达到等值效果。上述四例言简意赅,饱含文化色彩,译文与原文完全达到了语用等效。如果译者认为译文读者虽然不熟悉某种语言现象或意境甚至对之感到陌生,但是只要他们可以通过译作提供的语境来理解该现象或意境,那么他就可以采取异化的策略,将该现象或意境所承载的文化因素原原本本地移植到译语文化中去。

三、结语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际语码转换,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要使这种交际活动取得成功,译者应在正确理解原文的信息意图和作者的交际意图,并在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与认知期待的条件下,把原文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在处理汉英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问题时,译者作为汉语文本的读者,应乐于语用移情,尊重、适应汉语文化,并在准确判断英语规范和译文读者接受力的基础上尽量地采取异化策略,将汉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移植到译语中去。但由于译文的服务对象是英语读者,文化移植不能局限于语言形式的片面对等而应注重对词语文化内涵的移译,只有文化的移植才有利于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弘扬和异域文化的本土化交流。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纯白色的旋律
古风依旧
只有用美才能启发更多人爱上美
满地残红宫绵污
校园一角
童话故事——坚强不屈的野菊花
我真快乐
天·水·风之歌
夜深人静
文非字
打工
我们未来的能源
立志决定命运
学会适应生活的百变
爷爷的的礼物
**市场管理所XX年终工作总结
XX年渔政支队工作总结
XX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年终工作总结
XX年党风廉政建设总结
审计局XX年工作总结和XX年工作安排
XX届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总结及XX年工作计划
园林环卫管理局XX年工作总结及XX年工作思路
镇XX年度政法综治暨和谐平安建设工作总结
XX年度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总结
2016电梯安全管理制度
劳动保障局强化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公安分局推进警力下沉经验总结材料
市旅游系统五五普法规划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
XX年市旅游局年度工作总结
XX年青年志愿者工作总结
就这一顿饭
颜色三章 2014年4期
短信预警 2014年6期
感慨复州 2014年5期
最大的感谢
清水音乐 2014年5期
远望当归 2014年4期
非常感冒 2014年5期
春韭盎然 2014年4期
白玉美人 2014年6期
槐香入梦 2014年5期
苦瓜在等待
倾听老唱片
爱情游戏 2014年6期
看海人马三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